神秘校友回到中傳,她是誰?




今天,中國傳媒大學舉行2024屆畢業典禮。中國傳媒大學07屆新聞學本科畢業生、新華社記者、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張揚受邀作爲校友代表重回母校,在畢業典禮上,與師弟師妹們分享她的成長感悟。


此前,張揚曾爲中國記協微信公衆號來稿,介紹在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一等獎作品《張揚對話王亞平:重返太空的183天》的創制經歷,我們鏈接在文末“更多閱讀”欄中。


在今天的演講中,張揚說,在快速變化時代裏,我們更要珍視每一個沉着精細的慢動作,追尋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她說,母校教會她的,是跟着時代小跑的本事,是擁抱變化的勇氣,是穿越未知的底氣。


中國記協微信公衆號刊發演講全文,與大家分享。















點擊查看視頻


親愛的同學們,各位老師,各位領導,大家好!我是2007屆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張揚。首先先祝大家畢業快樂!非常榮幸能在今天這個屬於你們的重要時刻,回到母校,和你們做一些交流和分享。


我剛纔從南門進來,路過新聞學院的東配樓,感覺那兒一點都沒變,我就想起了我們畢業那年,在東配樓前合影,17年前的我們,那麼年輕,那麼充滿朝氣和力量,就像現在,就像今天,此時此刻的你們!

21年前我拿到了“北京廣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想不到,最後手上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畢業證。這麼想,這個學上的特別值,四年讀了兩個大學。

那時候我們在學校學新聞攝影,一捲一捲地拍膠片,但等我畢業進入新華社工作的那一年,柯達宣佈停產首款彩色膠捲。


這世界變化太快了,而且越來越快。但我們中傳的學生似乎對這個狀況挺習慣的。因爲我們的專業學習告訴我們傳播要追求“時效性”。於是“快”這個技術動作,慢慢成了一種肌肉記憶。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一個我在快節奏的選題操作中,被一組“慢動作”所震撼的故事。

今年3月底,我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採訪了一位從事熱帶雨林修復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員。他們在原始森林裏採集植物的種子,研究植物的生長和共存機制,通過搭建試驗樣地,嘗試“種出一片雨林”。


我當時跟着他登上了80多米高的森林塔吊,在俯瞰整個雨林時,雨林裏最高的那棵望天樹頂芽就在我的手邊。在塔吊上,他告訴我,試驗地的雨林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初見雛形,而要真正完成一片雨林的恢復,需要數百年。

請你們相信,畢業以後的你們,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無論是快是慢,都會產生一個微小但重要的力,去塑造出一個在你眼中更美好的世界。

在莫高窟採訪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時候,他告訴我:直到他工作10年之後,才真正理解了敦煌。

院長是化學專業出身,剛去敦煌的時候,不理解爲什麼有些人不遠萬里地來到這裏,在洞窟裏一待一整天。他只知道,這裏的文物非常寶貴,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一點點修復保護這裏的壁畫。

他帶我去了修復現場。一個專業的修復人員,一天只能修復一小塊地方;一個洞窟修復需要數年的時間,觀測這些修復的穩定性,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修復工作所有一點一滴的努力,是爲讓屹立了千年的莫高窟,能夠延續下一個千年。

所以,如果你們正在爲某些暫時沒有結果的事焦慮,請停止你的焦慮,但不要停止手上的事或學習。當你努力走向未來的時候,未來會證實你的努力。

今天,當你們走出校門,你們拿到手也許是一張連考題都需要自己填上的人生考卷。我想,也許不用急於回答問題,而是先開題;也許不必急於找到方向,而是先上場;你不用急於成爲任何人,你只需要成爲你自己。

我在自己非常熱愛的記者崗位工作10多年後,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才開始嘗試在新媒體上做內容、做賬號。

上學的時候,學校當然不會教我如何做一個新媒體賬號,也有可能03年那會兒手機屏幕太小了。但是中國傳媒大學教會我的,是跟着時代小跑的本事,是擁抱變化的勇氣,是穿越未知的底氣。

我從這裏出發,無論走到哪裏,我都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無論大家以後是在傳媒行業,做新聞、做自媒體,亦或身處傳媒以外的領域,永遠不要低估傳播的力量,敬畏它、用好它、感恩它。

母校是我們永遠可以依靠的堅強後盾,是會爲我們遮風擋雨的那把傘,母校是我們漫長人生中短暫停留的一處驛站,卻能長久地滋養我們的生命與夢想,母校會愛你,並且會一直愛你。

最後,希望每位同學在或近或遠的將來,能找到會給自己帶來意義感和價值感的那件事。祝大家畢業快樂,前程似錦!祝願母校中國傳媒大學越來越好!我們一起小跑走進下一個十年。



更多閱讀
自薦一等獎!這是主創的獨家分享

來源:中國記協微信(ID:zgjxacja)

本期編輯:任金蕊 林芝瑤 彭婕妮

實習:彭曼依


祝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