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廣西人自己的山城

自小在桂林北部的山區長大,對龍勝縣這一代的風土情深切切。

每年三月三(上巳節),大街上都有集市。紅瑤婦女們身著紅黑相間的百褶裙在街上穿梭,那是她們花上整年時間手織土布製成的衣裙;晃眼而誇張的銀耳環幾乎有半斤重,把耳垂拉得修長,讓兒時的我極擔心難以承重。還有,頭包花巾身著白衣黑闊褲的壯族老鄉,擔著兩竹籠的雞鴨,用口音濃重的壯族話招呼趕集的人們。



山歌也是要唱的。有時候不知從哪裏傳齣來幾句土土的壯歌、侗歌,拉得長長的調子,仿如深山田埂上犁田時傳來的吆喝,晃得日頭都要落下高山去……

印象最深,是那一片藏在深山中層疊的梯田,那麼奇特而壯闊的田埂在山上蔓延,幾個紅瑤婦女和阿爺在田間地頭插秧說著閑話,隨記憶的鏡頭拉遠,變成鄉間的一張張水彩畫——金黃田野、竹樓木屋、織機搖晃、嗩呐聲聲……渲染齣鄉土中國的質樸底色。

從桂林市區北行80多公裏,尚未進入龍勝各族自治縣縣城,先途經龍脊梯田所在地和平鄉(現改名龍脊鎮)。龍脊梯田便位於這一帶南嶺山地的龍脊鎮。橫亙南嶺的龍脊山脈,遠望過去如龍的脊背一般,龍脊因而得名。


上山的公路迂迴盤鏇,行至五六百米高時,山脊中層疊的田埂,在眼前逐漸鋪開。越往上走,越能感受到梯田磅礴的氣勢。山中水汽繚繞,梯田在若隱若現的霧靄間猶如登入雲端的天梯。



天光明亮,可清晰看到四周連綿起伏的山頭,被充滿綫條韻律的田埂包裹,田間幾位身著紅衣的瑤族阿嫂在插秧,在水影中,展開齣一幅詩意的田園畫捲。


過去有“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垌不侗,無水不壯”的說法。秦漢時期,瑤族先民就從鄰省湖南遷徙來到桑江(龍勝古稱)一帶。由於身著紅衣,被稱為紅瑤。明朝時期,廣西南丹慶遠府(今廣西河池市南丹縣一帶)的壯族人也遷徙來此,壯族和瑤族人民共同在這裏開荒築田,繁衍生息。




如今,龍脊山上規模宏大的景觀群,便是由瑤族人創造的金坑梯田和壯族人建設的平安壯寨梯田以及龍脊古壯寨梯田共同組成。小學時,有位瑤族同學傢在龍脊村寨,去她傢需爬幾個小時的山坡,而如今交通發達,汽車與纜車皆可前往。


平安寨梯在“龍脊”中部,這裏散布大小梯田1萬多塊,著名的“七星伴月”就在此處;“七星”即7處梯田山頭的頂端,每當梯田灌水後,從山頭俯視,猶如銀光閃耀的七顆繁星鑲嵌在大地之上。



金坑梯田是龍脊梯田中景觀較集中的區域,位於龍脊梯田東部,纜車可達著名的“金佛頂”。金佛頂視野廣闊,從不同角度可見層層疊疊的梯田形成“雄鷹展翅”“鳳凰迴頭”等景觀。如果你剛好趕上雨後天晴,還可能觀賞到“金綫串葫蘆”——太陽光照射之下,彩虹連接起一塊塊梯田,遠望去就像絲絲金綫串起葫蘆;當地人傳說,看到“金綫串葫蘆”的人會有好運。



龍脊古壯寨的曆史有430多年,緊鄰平安寨梯田,可從“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瞭解當地文化的發源。從觀景颱遠眺,梯田蜿蜒在青山間,古寨的木屋炊煙裊裊,與耕犁的農人塑造齣田園牧歌。


龍脊山的良田美景外,更有爛漫的民族風情。踏過古老的青石階,路過一座座咿呀作響的木樓,一路上熱情質樸的瑤族大娘、壯族阿叔聲聲招呼,“阿妹,走纍瞭進屋裏喝杯茶歇一歇吧!”盛情下進入黃洛瑤寨的瑤族大娘傢,在火塘邊坐下,吃她親手烤的臘肉和現摘的油菜花苗。




瑤寨的戲樓每天都有演齣,演員們都是當地的婦女,她們身著艷麗的民族服飾,錶演節慶的禮俗,“六月六曬衣節”“開耕節”……嘹亮的嗓子歌唱著:“一梳長發黑又亮,梳妝打扮為情郎;二梳長發濃又亮,夫妻恩愛情義長;三梳長發長又亮,父母恩情永不忘……”


黃洛瑤寨是龍脊鎮唯一的瑤族村寨,享有“天下第一長發村”的美譽。自古以來紅瑤女性就有蓄長發的習慣,寓意著長壽、富貴;她們用發酵後的淘米水洗發,60多戶人傢中,頭發過1米的就有60多位,最長能接近2米。

龍勝的溫泉堪稱“華南第一泉”。溫泉離縣城不遠,開車30多公裏,從縣城汽車站有溫泉班車的專綫,約40分鍾的路程。公路蜿蜒,難能加速卻正好可以留意沿途的風光。沿江而行,奔流的河麵經過泗水鄉一帶後,變得平靜、開闊。河畔茂密的修竹掩映,零星的吊腳木樓若現。


依山建屋、逐水而居是龍勝各族祖輩以來的傳承。在前往龍勝溫泉的路上,各民族村寨有不少精彩的故事流傳;比如泗水鄉白麵瑤寨的紅軍岩景觀,一塊從山腰伸齣來的巨石,原名龍舌岩,上刻有字:繼續鬥爭,再尋光明;紅軍絕對保護瑤民。




再前行,兩旁山體越來越巍峨,樹木也更茂密,淡淡的硫磺味飄然而齣。由矮嶺溪一帶深達1200米的岩層湧齣的溫泉水近60℃,富含十多種有益微量元素,當地也是國傢級森林公園,攀天的樹木遮蔭蔽日,鳥雀聲不斷,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9000個以上,是“肉眼可見”的天然氧吧。


每年春節前後,當地居民常常與親友一同泡溫泉,除晦開運,仿佛成為特色的儀式。聽老人講,溫泉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還隻是無人管理的水塘,居民發現水溫暖和,常在乾活後來這裏洗澡,絡繹不絕後,纔逐漸流傳開來。




我對溫泉最早的印象,是小學時隨傢人來泡湯,那時還僅僅是一個開放的、硫磺味刺鼻的大水池,如今,溫泉池已建成多個溫度不同的露天小池,錯落地散布在山榖中,抬頭便是崖壁和參天的樹木,多瞭野趣。


溫泉景區也為瑤族居民帶來不錯的收益。周邊的本地人將自傢木樓改造成客棧,從溫泉水源處接入泉水,如果不想泡大眾的開放式湯池,也可以選擇預訂周邊的溫泉酒店。在泡完湯池後喝一碗用泉水燉的土雞湯,品嘗當地特有的農傢飯,也是種風情。泡完湯池後喝一碗用泉水燉的土雞湯,品嘗當地特有的農傢飯,也是種風情。

龍勝縣城不大,四周高山巍峨,將小城層層包裹,“開門見山”可以說是龍勝的真實寫照。源自珠江水係支流的桑江河穿城而過,居民建築便沿著河岸兩邊排開,逐漸嚮山上延展——因為山城平地少,隻能逐漸鑿山建屋、鑿洞修路。一座山城的發展實屬不易。


過去我傢位於龍勝縣中心最平坦的地段,印象中直至中學前都得爬坡前往。爬坡有爬坡的妙,無論爬上哪個山頭,都能將小城風光盡收眼底,尤其在桑江北岸,小城的繁華與喧囂盡顯。



以桑江河畔的攬勝樓為地標,南岸是建築嚮山上錯落延伸的老城區,北岸則是拓展的新區,建造瞭許多高樓,成為縣城新的天際綫。尤其晚上,燈光秀定時點亮老城,濱江路一帶影影綽綽,具有侗族鼓樓風格的攬勝樓與桑江公園中心的鼓樓相映成趣,愛熱鬧的龍勝人在夜市攤擼串、劃拳、喝酒……


舊城新景中,不變的是桑江水,依舊滔滔嚮東流,倒影著兩岸的車水馬龍。



截至2022年末,龍勝縣統計的常住人口為14萬左右,包括苗、瑤、侗、壯、漢族,因而龍勝全稱為龍勝各族自治縣。其中80%的居民是苗、瑤、侗、壯少數民族,而我作為漢族人,在這裏倒成瞭當地的“少數民族”。


民族風情的多彩在這座小縣城展露無遺,在桑江河畔的農貿市場尤其凸顯,一棵繁茂的古榕樹成瞭這裏的地標,一條條長桌在樹下排開,擺滿瞭山城獨有而豐富的山珍美味:酸魚、酸鴨、酸肉和酸筍都是當地少數民族美食,幾個大嫂現場製作豆腐釀、辣椒釀、苦瓜釀售賣,操著壯話、侗話的阿叔阿婆在賣自傢種的百香果、羅漢果和芋頭……




逛纍瞭,在街邊找一傢油茶店品嘗地道的侗傢美食,將茶葉煎炒煮水,泡開香脆的炒米花,再加入花生、年糕片,這種奇特的組閤會瞬間讓你精神抖擻。


農貿市場緊挨著桑江公園,逛完市場便可沿著步道進入,桑江河與和平河在此交匯,繼續嚮東奔流,退休老人在中心的鼓樓旁打太極、下象棋,還有學習樂器的老年文藝團,唱著久久縈繞的歌覽。



每逢節慶,老城區的民族廣場會群眾舉辦錶演活動,這時候可一飽少數民族的多彩服飾,苗、瑤、侗、壯、漢各民族身著艷麗的衣裳巡街錶演,姑娘們眼眸清亮,身姿婀娜,鑼鼓喧天中,侗族大歌、壯族山歌此起彼伏。


如果你作為遊客受邀參加某個民族的傢宴,在熱情好客的主人傢韆萬得當心,米酒灌下肚,香香甜甜像果酒,但後勁能讓你走不瞭。




在這濃鬱的民族風中,龍勝還上世紀融閤瞭一點粵藍月亮歌舞廳裏飄齣的流行歌麯、錄像廳裏放的都是港颱口音;人們唱完壯族山歌,接著唱《再迴首》《一生何求》,也是種迴憶。港風。也許位於嶺南地域,粵港文化側麵影響著這座小城的文化,八十年代末,藍月亮歌舞廳裏飄齣的流行歌麯、錄像廳裏放的都是港颱口音……


尤記得鄧麗君一麯《小城故事》唱罷,我總覺得是在唱龍勝,“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彆多。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裏已包括……”




策劃 / 悅遊編輯部

作者/青山

編輯 / Wang

圖片 / 青山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