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有這3個跡象,是崩潰的前兆,一定要重視

作者 | 天雅



在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年人的處境尤爲艱難:
 
一方面,他們要努力保住工作,承擔起養家餬口的職責;

另一方面,他們要接受年輕一代的挑戰,經常力不從心。

在這樣的氛圍下,很多中年人扛不住現實壓力,紛紛抑鬱了:
 
精神萎靡不振,興趣減退,喪失熱情。
 
這份抑鬱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疏導,就會演化成抑鬱症
 
內心極度悲觀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一度想自殺。
 
現實中,很多人由於缺乏抑鬱症的基本常識,沒有給予它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丈夫得了抑鬱症》是一部13年前,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婦,在丈夫患上抑鬱症後,夫妻兩人齊心協力,共同對抗抑鬱的故事。
 
對於那些不瞭解抑鬱症的人,它是一部很好的科普電影——
 
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瞭解抑鬱症患者內心深處難以言喻的痛楚,從而給予他們支持與理解;
 
而對於正在被抑鬱症困擾的人,它是一部很好的療愈片——
 
因爲它真實細膩且完整地展現了抑鬱症患者的治癒過程,能夠令我們從中獲得參考借鑑。
 
今天,我想把這部影片分享給你。
 
 

整個人突然就不行了

 

影片的男主角幹夫,在生活中是個一絲不苟的人:
 
習慣每天早上做便當,精心搭配奶酪和領帶,隨後坐上擁擠的電車前去工作。
 
他在一家網絡公司上班,需要處理沒完沒了的客戶投訴,有時還會遭到上司刁難和客戶辱罵。
 
就這樣在一成不變的日子裏平靜地生活着。
 
直到某天早上,幹夫發現自己腦袋一片空白,雙手不聽使喚,突然不會做便當了。
 
去到醫院檢查,他被確診爲抑鬱症
 
妻子小晴先是震驚,而後通過回憶她發現,丈夫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出現了一些異常:
 
比如精神渙散,容易忘事:
 
早上出門會忘記帶手機,忘記整理頭髮;

幹家務時會突然停下來,對着空氣發呆。

比如食慾減退,性慾喪失:
 
她精心準備晚飯,幹夫會皺着眉頭,一口也喫不下;

她想親近,幹夫會推開她:“對不起,我沒有心情。”

比如喪失鬥志,自我懷疑:
 
面對上司刁難和客戶羞辱,幹夫常常感覺自己很沒有用;

面對她的關心,幹夫會充滿自責,覺得自己愧對妻子。

 
以上這一系列跡象,綜合起來很可能就是抑鬱的前兆。
 
但由於小晴沒有相關病理常識,不曉得丈夫抑鬱了,甚至有時還會衝丈夫發脾氣,給他添堵。
 
而這,也無形中加劇了幹夫內心的痛苦和自我懷疑,令他抑鬱加重。
 
直到幹夫被診斷爲抑鬱症,小晴上網搜索了抑鬱症相關知識,才逐漸知曉丈夫此刻的脆弱、無助與絕望。
 
她想起自己多年前學畫畫時,極度缺乏自信,是幹夫一直在身邊鼓勵她。
 
後來她終於在一家雜誌以一個短片漫畫家出道,但收入非常有限。
 
結婚後,爲了讓她在家裏專心畫畫,幹夫主動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職責。
 
“這些年,我一直被老公守護着,如今,輪到我來守護老公了。”
 
 
 

開啓“拯救丈夫”之旅

 

在陪伴丈夫康復的過程中,小晴閱讀了很多抑鬱症相關書籍,從中得知:
 
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有三種——
 
① 藥物療法,減輕身體症狀;
② 心理療法,改善精神症狀;
③ 環境療法,調整引發疾病的周邊環境和人際關係。
 
但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休養。
 
於是小晴做了一個決定:說服丈夫離職。
 
一開始,幹夫非常猶豫,擔心突然離職會給公司同事添麻煩。
 
但小晴態度非常堅決:“別人怎樣我不管,老公健康最重要;你如果不離職,我就跟你離婚!”
 
經不住小晴的軟硬兼施,幹夫向公司提交了辭呈。
 
在幹夫即將離開公司的最後一天,小晴專門起了個大早,陪着丈夫一同前去坐電車。
 
擠身在車上擁堵的人羣裏,小晴忍不住感慨:“這麼擠,這麼多年你可真能忍吶,從明天起就不用坐了,一直以來辛苦你了。
 
“你真的這麼想嗎?”幹夫問道。
 
“我是真心的,老公好棒啊!”小晴回答。
 
小晴這番由衷的共情與稱讚——
 
既是對幹夫這些年辛苦付出的深深看見,也是對他因病自責的溫柔撫慰。
 
剎那間,幹夫激動得泣不成聲……
 
幹夫離職後,小晴給他下達了一個任務:盡情地休息、放鬆。
 
同時這也意味着,她需要承擔起更多家庭責任。
 
一開始依靠着失業保險,夫妻兩人基本能維持生活開支。
 
小晴包攬了大部分家務活,還買了很多有利於抑鬱症患者康復的食物(包括她一向討厭的巴豆),做給幹夫喫。
 
每當幹夫喫巴豆的時候,她都得緊緊捏着鼻子,不敢讓巴豆的臭味燻到自己。
 
 
後來隨着兩人錢包逐漸被掏空,小晴不得不外出找工作。
 
這對一直居家畫畫、從未涉足社會的她而言,既是一場冒險,也是一次挑戰。
 
她去出版社尋求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但編輯不太欣賞她的畫風,面露遲疑。
 
走投無路之下——
 
小晴不得不克服內心的羞恥,坦誠自己丈夫患了抑鬱症,卑微地懇求編輯,才終於獲得了工作機會。
 
 

放下拯救,迴歸自我

 

爲了幫助丈夫早日擺脫抑鬱症的困擾,小晴付出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
 
且這份付出與犧牲背後,隱藏着她內心的一個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康復。
 
但現實卻給了她重重一擊。
 
因爲抑鬱症患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易反覆。
 
情緒高低起伏,心境時好時壞,前一秒還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就絕望到想自殺……
 
這對他們而言,幾乎是內心的常態。
 
你永遠也料不到:
 
下一秒,他們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緒,說出什麼樣的話,以及做出什麼樣的行爲。
 
幹夫亦是如此——
 
有時候他會徹夜失眠,但有時候他又會非常嗜睡,沒日沒夜地悶頭大睡;

有時候他會突然情緒高漲,幹勁十足,但到了下一秒,他又會異常低落,覺得自己是廢物;

有時候他會告訴小晴“我今天好開心”,但深夜卻在日記本寫上“很痛苦”,一個人痛哭......

且類似這樣的反覆,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持續貫穿在他的抑鬱生涯裏。
 
 
有一回,小晴正在給出版社趕稿,幹夫在一旁提醒她名字打印錯了。
 
小晴回了一句:“知道了,等下我聯繫出版社改正。”
 
但幹夫不放心:“等下你就會忘記了。”
 
小晴有些不耐煩:“我現在沒空,你替我打電話去說吧。”
 
幹夫卻很爲難:“我……做不到。”
 
小晴有些惱火:“你做不到,就不要在這裏磨嘰啊!”
 
這樣不經易的一句抱怨,瞬間擊垮了幹夫努力維持起來的平靜,將他推向了“自我懷疑,想一死了之”的黑暗深淵。
 
隨後幹夫默默走進洗手間,企圖上吊自殺,好在小晴及時趕到,才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也就在那一刻,小晴真切意識到:
 
丈夫的內心遠比她想象中脆弱,脆弱到經受不住一絲打擊;
 
越是期待他變好,他的壓力就會越大,狀態就越容易變糟。
 
基於此,她逐漸放下了“想讓丈夫快速變好”的願望——
 
接受了丈夫心境狀態反覆無常的事實,將生活重心和焦點重新迴歸到自己身上。
 
 

一個人迴歸,帶動兩個人破局

 

迴歸自我後,小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
 
過去她曾給一家雜誌畫短篇連載漫畫。
 
但她所畫的內容,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表達的,而是爲了迎合讀者喜好。
 
後來讀者滿意度下降,不再買單,雜誌社便終止了跟她的合作。
 
如何畫好連載漫畫?這對她而言一直是個無法突破的瓶頸,令她無所適從。
 
有一天,她跟雜誌社的編輯坦誠了自己的困擾,對方的話給了她啓發:
 
“漫畫作家只需要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就可以了;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創作的熱情與樂趣。”


於是小晴開始跟隨自己內心,專注去畫自己真正想畫的東西。
 
結果畫着畫着,她的靈感出來了,作品愈發活潑生動,終於再次獲得了編輯和讀者的青睞。
 
 
在此期間,幹夫也一直遵循醫囑,定期喫藥複診,寫日記記錄日常,狀態逐漸好轉。
 
半年後,他的日常功能基本恢復,終於不用再喫藥了。
 
他開始主動參加社交,分享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向關心自己的人表達感謝。
 
後來,小晴提出想以“丈夫對抗抑鬱症的歷程”爲原型,出版一本漫畫集。
 
幹夫非常支持,主動拿出了自己的日記本,給小晴作爲創作的素材參考。
 
不久後,《丈夫得了抑鬱症》成功出版,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共鳴與好評。
 
 
後來幹夫還被邀請去做公開演講,分享自己對抗抑鬱的心路歷程。
 
在演講臺上,他結合切身經歷,總結出了抑鬱症患者的治療指南:A TO DE。
 
A是指不讓患者焦慮;
TO是指不特別對待;
DE是指區分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
 
很多中年人之所以抑鬱,是由沉重的生活壓力引起。
 
因此對中年抑鬱症患者而言,減壓,是首要的任務。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暫時離開工作去休養一段時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那就儘量減少工作量,同時通過跟伴侶、上司溝通,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同時面對身邊的抑鬱症患者,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事事圍繞着他轉,也不要給予他過多的建議和期待。
 
因爲任何一份建議和期待,都是對他們內在無力的施壓。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穩定的理解、支持與陪伴;
 
同時尊重他們的生活節奏,接納他們隨時可能反覆的事實。
 
如此,他們纔有可能在一個輕鬆、從容的氛圍下,一點點走向康復。
 
演講的最後,幹夫坦言:
 
“其實我的病現在並沒有痊癒,它隨時可能會復發;

不過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去應對這個麻煩的疾病。”

 

 寫在最後 

 
這是幹夫從抑鬱走向療愈的故事;
 
也是一對普通中年夫妻在困境面前不離不棄,彼此成就的故事。
 
記得幹夫在醫院初次確診抑鬱症的時候,醫生曾告訴他:
 
抑鬱就像是心靈的一次感冒,人人都可能會患上抑鬱症。
 
這句話側面說明了——
 
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遙遠,可能隨時會降臨到我們頭上或我們親近之人的頭上。
 
如果我們對它缺乏瞭解,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就會容易被它裹挾,釀造悲劇。
 
但透過小晴和幹夫的經歷,又向我們傳達着一個信念:
 
抑鬱症並不可怕,
 
每一次心靈感冒,都是一次心理免疫力的提升。
 
只要我們願意去承認、面對和接納抑鬱症的存在,好好去愛自己和身邊之人,
 
總會有一天,我們會從這場感冒中走出來。

「在看」+「轉發」與你一起面對人生課題,重拾生活的力量感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衆號:武志紅(ID:wzhxlx)。


 ▷武志紅心理諮詢工作室◁ 

專業:嚴選300+諮詢師 

 保密:嚴守原則 保護隱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計服務上萬用戶


 提升心理免疫,擺脫抑鬱困擾 

 與諮詢師一起面對情緒議題 

 在心理諮詢引導下療愈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