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江:千年奔湧 一江傳奇

從中國五嶺之一的越城嶺發源,向南逶迤而去,流經興安、靈川、桂林、陽朔、平樂等地,最終匯入桂江、西江。綿延214公里,沿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灕江,成就了桂林山水的千年盛名。

羣山環抱下的灕江自北向南而去,所到之處,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黃一駿 攝

6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廣西專場上,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藍天立用六個詞語推介廣西,首個關鍵詞就是以灕江爲代表的“山水秀美”。

灕江的美自然不需要多說。千百年來,古人窮盡溢美之詞,只爲描摹其神韻一二:“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玉帶蜿蜒畫卷雄,灕江秀麗復深宏”“高眠翻愛灕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南宋詩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這句詩堪稱史上最強推介詞,在800餘年後的今天,每年仍吸引着無數人前來一睹中國山水美景的巔峯代表作。

水系孕育了文化。在雁山區奇峯鎮附近相思江與灕江交匯處,父子巖遺址羣見證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桂林文化。5000年前,桂林人逐灕江而居,以洞穴爲室,繁衍生息。大量出土的穿孔石鉞、玉管、玉鐲、凹刃石錛、石斧、石鏃、紡輪等文物,讓我們得以一窺遙遠的史前時期,桂林社會經濟文化的燦爛輝煌。

公元前219年,爲解決秦國南平百越的物資運輸問題,掌管軍需供應的監御史祿啓動了靈渠開鑿工程,成功地溝通了湘江與灕江,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實現串聯。至此,嶺南地區正式被納入華夏版圖。

“南通海域,北達中原,西扼蠻荒”,藉助灕江及其一級支流靈渠,數不清的官吏、商賈、文人紛紛隨江而下進入桂林,可謂“南北行旅,皆集於此”。中原文化、粵西文化、南海文化、絲路文化在此交融貫通,桂林城池隨之應運而生。

唐代,人們在灕江與陽江(今稱桃花江)交匯之處築成城郭,東西以灕江與陽江河道構成城防水系,北借疊彩山、寶積山等構築陸上城防,拱衛夾城、子城,形成了桂林最初的山水環抱的城市格局。宋代,依山傍水鑿池築城,興建街市,形成了現有的城市內湖水系(宋護城河)和核心區用地格局。明代以疊彩山、象鼻山爲軸線,以獨秀峯爲核心,建靖江王城,形成了“山—水—城”和諧的城市形態。

漁樵江渚上,欸乃一聲山水綠。如今,灕江所代表的意義和內涵早已超越了一條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的魂與神,是山水文化和東方美學的具象載體,更是一座古今中外文化政治經濟交流的橋樑、一張舉世矚目的“中國名片”。每年,上億人慕名而來,找尋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和“詩與遠方”。160位中外國家首腦政要流連忘返,徜徉沉醉在甲天下的山水間。

2013年,灕江入選“15條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2014年,灕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自然遺產。

如今,漫步在灕江畔,水清岸綠,白鷺蹁躚,魚翔淺底。一江清碧的背後,是桂林持續數年對灕江流域生態保護的接力。從沿江兩岸大規模種植竹子、開展綠化、彩化、果化到“關、停、並、轉、遷”多家工廠,再到將每年的4月25日“灕江保護日”、總投資65.24億元的14個灕江生態修復及自然景觀提升重大工程集中開工、純電動力遊覽排筏啓航,灕江這條從古而來的傳奇江流,吹盡浮塵,正向新而生。(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爲王戰飛攝)



精彩推薦


早讀時間 |  官宣!舒淇成爲奧斯卡評委!
最新!桂林擬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洪澇災後個人住宅的環境衛生如何清理和消毒?
桂林高校教師與山村的“稻香夢”


來源丨桂林日報(記者韋莎妮娜)

值班編輯丨梁   亮

責任編輯丨劉高妗

值班主任丨莫   耘

新媒體值周編委丨劉   春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運營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