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過了會怎樣?

唐朝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武帝的大將軍衛青,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度過陰山。一旦中原王朝沒能攔住胡馬,讓他們度過了陰山,會怎樣?

【陰山】

陰山山脈呈東西走向,西抵阿拉善高原,東接燕山山脈,經度在東經106°-116°之間。從西往東包括狼山、陰山、烏拉山、 大青山、蠻漢山、蘇木山、大馬羣山等,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約50-100千米。

陰山山脈南北坡度不對稱,北坡緩緩滑向沙漠隔壁,南坡卻陡降至河套平原,落差約一千米。

陰山山脈像一堵牆,阻隔了蒙古高原吹來的風沙和冷空氣。陰山山脈南北差異明顯,以南爲外流區,屬黃河、海河水系,風沙小,有黃河水常年滋潤,土地肥沃,宜農宜牧;以北爲內流區,河流稀少、水量少,風沙大,是牧業區。

陰山山脈的山峯平均海拔在1400米到2300米之間,最高峯呼和巴什格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

陰山是我國溫帶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的地理分界線,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自然分界線,也是歷史上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角力的前沿。說到陰山,我們來看看河套地區。

【河套】

河套地區,大致是黃河“幾”字上半部分,乃河曲豐曠之野。黃河在這一帶的支流和岔流,有點像套馬的繩索,因此稱爲河套。

古代黃河洪水氾濫,民間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河套地區雖然降水量不大,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具備大範圍農耕的條件。

河套地區大致包括東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這幾個板塊。

前套平原又稱呼和浩特平原,古稱敕勒川、土默川,大致是大青山、蠻漢山與黃河圍城的區域。前套平原海拔約1000米上下,是斷陷盆地,東西長約180千米,南北寬19千米-150千米,面積約1萬平方千米。

後套平原,大致是狼山、陰山山脈、烏拉山與黃河圍成的區域。後套平原海拔約1000-1100米,東西長約180千米,南北寬40-80千米,面積約1萬平方千米。黃河從西套平原北上,受陰山山脈阻擋,流向由南北改爲西東,角度約爲90度,形狀是一個弧形。

西套平原又稱寧夏平原,大致是賀蘭山與黃河圍成的區域,南爲衛寧平原,北爲銀川平原,中間是青銅峽。西套平原海拔1100-1200米,是斷裂下陷後,由黃河及其岔流沖積而成。南北長約280千米 ,東西寬10-50千米 ,面積約7800平方千米。

圖-毛烏素沙地

河南地大致是黃河“幾”字中間的西北角,位於白于山以北,從北往南包括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地。

陰山對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都很重要,陰山的得失通常意味着攻守之勢的轉換,因此激烈的爭奪就不可避免。古代匈奴、鮮卑、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從漠北南下,越過陰山山脈,給中原造成了很大麻煩。

【匈奴】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斬首匈奴十餘萬,此後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一線,匈奴小兒聞李牧大名,夜不敢啼哭。

戰國末期,頭曼單于率軍越過陰山長城,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幾無趙軍阻擋。匈奴人佔據黃河“幾”字一橫南北的肥美草場,也就是河套地區。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滅六國五年後,蒙恬率兵北渡黃河,取得陰山以南所有地盤。匈奴勢力範圍退到陰山長城以北,在東胡與月氏的壓力之下,一度收縮到大漠以北。

始皇令扶蘇、蒙恬、王離將燕、趙、秦三國所築長城,首尾連接起來。西自臨洮,東至遼東,稱萬里長城。 

秦末漢初,匈奴出了個冒頓單于。白登之圍,匈奴將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北),自此匈奴再取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

公元前198年,高祖劉邦嫁翁主(諸侯王之女)給冒頓單于,這是漢匈之間首次和親,開啓和親大幕。

公元前127年春,車騎將軍衛青、材官將軍李息領兵四萬餘出雲中,以翕侯趙信爲前導。

衛青與李息西征河套,圍殲匈奴白羊王、婁煩王兩部,斬首及擄獲匈奴5371級,捕獲戰馬上萬、牛羊百萬計。漢軍折損不到千人,可謂全甲兵而還。

漢武帝恢復五原郡、新設朔方郡、西河郡、安定郡,補強上郡,開疆拓土,修復蒙恬當年所建要塞,免戍兵運餉,並徙十萬人居其地。

【鮮卑】

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開始,戰亂不止,很多中原人遷往江南避禍。好不容易等到西晉一統天下,中原百姓本以爲能得到喘息,結果又是延續十數年的八王之亂,中原人加速南下。

東晉控制江南半壁江山,北方則陷入五胡十六國相互攻伐的混亂局面。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趁中原戰亂和人口銳減,不斷內遷,在北方建立十六個割據勢力(實際超過此數),統稱爲“五胡十六國”。

鮮卑陸續在中原建立前燕、西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秦、南涼、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

【党項】

北宋初期,党項族趁北宋、遼連年交戰之際,據夏州,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

1038年(北宋寶元元年,遼重熙七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帝,是爲夏景宗,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河套平原中的西套平原以及河西走廊。

【蒙古】

1226年(西夏乾定四年或保義二年),成吉思汗率軍攻西夏,奪取甘、肅等州。1227年(西夏保義二年)六月,夏末帝李睍[xiàn]投降被殺,蒙古滅西夏。

1234年(金天興三年,南宋端平元年,蒙古太宗六年),蒙古與南宋合圍蔡州,宋軍首先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爲“大元”,自稱大元皇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9年(南宋少帝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崖山(崖門)海邊大霧繚繞,元將張弘範兵分四路攻擊宋軍。陸秀夫整理好自己的朝冠,向皇帝三拜九叩之後,揹着7歲的趙昺投海殉國。崖山(崖門)海戰,十餘萬人浮屍在海上,南宋亡。

中原農耕文明在和北方遊牧勢力長期纏鬥的過程中,對陰山的重要性看得越來越清楚。明朝魏煥《皇明九邊考》:“中國得陰山,則乘高一望,寇出沒,蹤跡皆見,必逾大磧而居其北。彼若得陰山,則易以飽其力而內犯,此秦、漢、唐都關中,必逾河(黃河)而北守陰山也。

此外,契丹(遼)、金也曾南下建立政權,不過他們的基本盤在東北地區,主要還是翻越燕山山脈,或通過遼西走廊南下,我們就不放在陰山篇中了。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雲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餘部歷史書籍,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