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的人,容易抑鬱


作者:碳水化合物  編輯:釐米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這是一個宣揚喫苦的世界裏,但世界上,卻有一種苦,被過分的宣揚。

實際上,這種苦不僅無益,甚至有害。

這種苦就是,做好人的苦。

01

做好人
是一種自虐

初二的時候,我坐在公交車後排座位上。

手裏拿着學校的檔案,這時候上來一個男的,一屁股坐在我旁邊。

坐下以後,他便開始肆意打量我,甚至歪着頭讀着檔案上的個人信息。

我難受極了,但又不知該不該收起檔案。

我既不想個人信息被看見,又覺得收起檔案顯得太不禮貌。

在這種糾結中,我度過了煎熬的20分鐘,竟一動也不動。

好不容易下了車,我內心好像有一萬隻螞蟻亂爬,我既擔心個人信息泄露,又感覺到了一種被侵犯的感覺,渾身不適。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武志紅的一句話:

“人沒有憤怒,猶如一個國家沒有武裝。”

我突然意識到,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只有做個好人,而沒有學會憤怒。

在傳統教育中,憤怒是一種不體面的情緒,一個人當衆發火,是不大得體的。

來源:pexels

但憤怒的核心功能,也一樣被人忽視了。

即,自我保護功能

心理研究表明,情緒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能夠激發個體的行爲。

而憤怒則可以激發自我保護,他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員,一有敵人入侵,馬上讓我方士兵準備作戰。

若是這位瞭望員不被允許履行他的職能,那麼城池被攻擊時,會處在一種茫然的,慌亂的,不知該不該反擊的狀態。

而我在公車上的糾結,茫然,正是這個原因。

但不會憤怒,還只是好人的初級狀態。

來源:pexels

我的同學永芳,有一次去商場買衣服,她試穿了一件短袖。

但她發現,那個短袖領口太大,只要一彎腰,胸部就會暴露出來。

她有些擔心地問店員:“這個衣服,彎腰會不會走光呀?”

沒想到,店員打量了下永芳的胸部,不屑一顧的說:“你這個平胸,誰看呀!”

永芳怒火中燒,但她覺得不能發火。

甚至爲了粉飾太平,反而點了點頭,說了句:“那倒也是”。

最後,永芳竟然買下了那件衣服。

來源:pexels

但回到家,永芳一整週都悶悶不樂,胸口鬱結了一口氣。

她試圖忽視這種感受,但發現沒有用,這種感覺依然存在。

其實,在這件事裏,她遭受了三次傷害。

第一次是店員的人身攻擊。

第二次是壓抑憤怒帶來的憋屈感。

第三次是認同店員,買下衣服的自我扭曲感。

第三次看似難以理解,實則是一種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永芳用認同買衣服,來掩蓋憤怒。

精神分析表示,當“本我”產生強烈的憤怒,不被“超我”肯定時,往往會把這種衝動轉化爲強烈的反向作用,以獲得“超我”的允許。

但這種壓抑,會帶來一種自我扭曲感,這是行爲背叛了感受,是一種強烈的內在衝突。

雖然說,防禦機制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保護,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強烈的內心衝突必然帶來巨大的痛苦。

來源:pexels

如果說,壓抑攻擊性是好人之苦的初級狀態,那麼反向形成就是好人之苦的進階狀態

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朋友意意,閨蜜在背後說她情商太低,她知道後,第一反應不是生氣,而是反思自己哪裏做錯了。

用最難聽的話,把自己數落了一頓。

然後,發給閨蜜了一個長長的道歉短信,希望對方能原諒自己。

這是最痛苦的一種好人。

好人的上一種狀態,人在被冒犯後,第一反應還是憤怒。

而在這種狀態中,遭受傷害時,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自我攻擊。

這種痛苦,源自於無法分清“我”和“你”。

來源:pexels

當敵人來攻打“我”,“我”第一反應是加入敵人的陣營,攻擊自己。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媽媽輕輕打了一下女兒,但3歲的女兒不僅不生氣,竟然把最心愛的積木遞給媽媽。

這讓媽媽十分震驚,原來小孩子無法區分“我”與“你”的概念時,會用迎合對方來求生存。

而意意也是如此,沒能形成一個健康的邊界

對於意意而言,世界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任何人的攻擊,對她來說都是無可避免的傷害。

來源:pexels

而這種模式,不僅會讓意意痛苦不堪,長此以往,更是有可能形成神經症。

以上三種好人模式,雖然形式不同,但都給人痛苦。

更讓人遺憾的是,這種痛苦毫無意義。

02

做好人
讓人失去生命力

同事娟姐,出了名的好脾氣,遇到再糟心的事,從沒見過她和誰急眼。

有一次,她的方案得到了客戶的誇獎。

同事們都在恭喜她。

沒想到,她誠惶誠恐的感謝了所有人,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只是隨口給了娟姐一個建議,辛苦付出的是娟姐。

被她這麼感謝,我一邊詫異,覺得完全沒必要。

另一邊, 我又從娟姐誠惶誠恐的,冒着汗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絲恐懼。

彷彿娟姐在對自己說:你不感謝同事,你就是自私,像個小偷!

壓抑攻擊性的人,會把對外的攻擊性轉爲對自身。

而且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自己,用這種惡意脅迫自己做個好人。

而此刻的娟姐,在我眼裏,像一個牽線木偶。

堅持着虛弱的正確,卻毫無生命力。

來源:pexels


電影《鬼媽媽》中,有這麼一段情節,小女孩不喜歡她的媽媽。

因爲媽媽忙於工作,無法照顧自己,有一天,女孩兒意外發現了家中的另一個世界。

那個世界裏,有一個完美媽媽,她溫柔耐心。

爲女孩兒做好喫的飯菜,漂亮的衣服,這讓女孩兒內心得到了巨大的滿足。

於是,女孩兒每天來找完美媽媽,有一天,完美媽媽送女孩兒一副紐扣,要求女孩兒縫合雙眼,變成一個玩偶。

原來,完美媽媽不是人,她是一個靠孩子續命的鬼魂。

這個電影是一個有趣的隱喻,完美媽媽,活得像一個“正確答案”,但卻沒有真實的生命。

來源:pexels


武志紅說:“人格萎縮,必然造成真誠流失,讓人只能活在虛假的世界中。”

而攻擊性,正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允許“壞”,允許“攻擊性”,能讓一個人釋放出巨大的生命力,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

回顧我從小到大的友情,現在想起來:

最讓我快樂的友情,居然是在關係中,我可以肆意“壞”的友情。

有一次,我對閨蜜說:“我發現我同桌喜歡你!

閨蜜聽了第一反應是不信,我一本正經的說:“我還能騙你啊!

“他現在上課,課都聽不進去,不信你看這個。”

我拿出同桌的數學課本,翻出最後一頁,上面寫了滿滿一整頁閨蜜的名字。

閨蜜看了有些詫異,又有些忍不住的開心。

我差點崩不住笑出來,兩天後我告訴閨蜜,那名字是我寫的。

然後被閨蜜追着滿操場的跑,現在想想那種純粹的快樂。

正是允許“壞”,允許“攻擊性”存在。

來源:pexels

03

如何
允許“壞”?

1. 宣泄你的憤怒


第一步就是意識到:憤怒它是一種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首先,承認憤怒的正當性,允許憤怒的存在。

其次,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不要壓抑它,而是把這種情緒宣泄出來。

自由書寫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把憤怒情緒,一股腦的寫在紙上,寫完後,你會發現,憤怒的情緒,被疏通了,被宣泄了。

2. 做一件事,保護感受

前面我們說,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可能有人會問了,憤怒情緒被宣泄了,還怎麼釋放攻擊性?

其實憤怒不等於攻擊性,它只是一個信號,一個邊界被入侵的信號。

它說明,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做一件事,保護自我的感受。

來源:pexels

例如,開頭我在公交車上的案例,我就可以收起檔案,換個座位,來保護我的感受。

在與陌生人之間,比起保護對方的感受,自己的感受纔是第一位的。

例如,當朋友講話讓你不適,找她聊聊你的不適。

在朋友之間,在宣泄過憤怒後,找朋友表達你的不滿。

重點是,你的感受是正當的,合理的,值得被呵護的。

比起外界,你的感受永遠是第一順位。

3. 識別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若你被人冒犯後,卻更加熱情的對待對方。

很可能是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這種防禦機制內在的衝突,會給人巨大的痛苦。學會識別它,覺察它。

下一次試着表達憤怒,建立邊界。

例如,當意意被店員冒犯的時候,意意可以直接說:

“你這樣說話,我很不舒服。”

如果店員依然我行我素,那麼意意可以奪門而出。

當你的行爲忠於你的感受時,你會感到一種快感。

來源:pexels

那是一種一掃憤懣的快樂,同時還有一種自我統一的舒暢感。

寫在最後

某位心理學教授提到過這樣一個現象:

許多人雖然出於不同的原因選擇接受心理治療,最後往往發現,原因在於他們的宜人性太高了

宜人性高的人會習慣性地讓別人感到舒適,從而爲了避免衝突,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

教授提出,這種策略從短期來看是有效的,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事情並不會因爲「不說」而消失。

反而會埋在心裏,成爲情緒、健康、關係的定時炸彈。

這就是做好人的代價。

但其實,我們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

接受自己的全部樣子,哪怕是那些看起來醜陋、鋒利、不完美的部分。

因爲,你永遠可以不那麼好。

來源:pexels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爲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諮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諮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END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裏有4.5萬名專業心理諮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諮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