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閩人三十六姓不僅是中國和琉球友好往來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更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中新社記者 龍敏


“我在福州工作的時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館、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淵源很深,當時還有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2023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調研時表示。

《使琉球錄》由明代陳侃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擔任冊封使前往琉球冊封國王歸來後在福建寫成。明朝曾向琉球派遣使者20次,琉球入明朝貢達300餘次,頻率之高,是同時期與中國往來的任何一國都無可比擬的。

琉球國與中國有何歷史淵源?何以“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謝必震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琉球國在哪裏?與中國有何歷史淵源?

謝必震:琉球國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之間,即今日沖繩地區。傳說中認爲琉球國自“天孫氏”開始,傳至25代。琉球國舜天王之後爲英祖王時代(1260年至1349年),1350年起進入察度王時代。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詔諭四海,中國與琉球國建立宗藩關係。清承明制,中琉友好交往500多年,直到1879年琉球國爲日本所吞併。

古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裏城。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琉球國在與明朝建立正式邦交之前,就與中國有海上交通往來。日本考古學界調查表明,11世紀末、12世紀初以後,中國陶瓷經日本博多傳入琉球羣島,並逐漸普及羣島全域。然而,琉球羣島發現的兩種中國粗瓷,在博多並未出土過。對此,日本學者田中克子指出,這兩種陶瓷應是13世紀至15世紀福建北部窯廠燒製之物,在琉球羣島發現而未在博多出土,說明了在中琉官方進貢貿易制度確立之前,民間可能已有直接的貿易往來。

1974年,琉球八重山考古發掘大量南宋時期福建閩清義窯的瓷片。這些並非自博多轉口的瓷器,也印證了13世紀福建與琉球存在貿易交通往來。

琉球八重山福州閩清義窯南宋瓷。受訪者供圖


明朝初年與琉球國建立正式邦交關係後,中國冊封琉球,琉球朝貢中國,中國向琉球派遣閩人三十六姓幫助其來往朝貢,琉球派遣大量留學生來中國學習。通過不同途徑,中華文明在琉球廣爲傳播,在政治制度、思想理念、文化教育、生產技術、醫藥衛生、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深刻影響了琉球社會。

中新社記者:福州爲何有琉球館、琉球墓?

謝必震:明初實行海禁,對外交往規定福建通琉球、浙江通日本、廣東通東南亞各國。最初,福建市舶司設在泉州,琉球人來中國必須從泉州上岸,泉州設“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使臣。明成化年間,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琉球人的登陸地點從泉州改爲福州,建“柔遠驛”。當時,駐留柔遠驛的大多是琉球人,故久而久之,人們就將柔遠驛叫成“琉球館”。

福州琉球館。受訪者供圖


明清時期,中琉交往以福建爲平臺。明成化年後,琉球人主要在福州活動。一部分是使團人員滯留福州。每次琉球使團來華都有300人之多,除規定25人進京外,其他人都留在福州等待,在此從事貿易活動、學習技術。還有一部分是各地遇難飄風的琉球人,按規定,無論他們在哪裏獲救,都會被輾轉護送到福州驛館,等待安排回國。有的琉球人不幸病故,就永遠長眠在福州。據載,清代,在福州亡故的琉球人有578人,大多就地埋葬。

福州琉球墓羣。受訪者供圖


歷史上,福州琉球墓羣有多處,金雞山、吉祥山、望北臺、張坑山、高蓋山都是琉球墓地。現存的琉球墓地,僅存張坑山和高蓋山兩處。

中新社記者:“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對琉球有何貢獻和影響?

謝必震:明代史籍記載,1392年,朱元璋賜給琉球“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其中多爲河口(今福州小萬壽橋附近)一帶善於駕船的福州人。不過所謂“閩人三十六姓”僅是一個概數,實際遷入琉球國的,遠遠超出三十六個姓氏。

琉球國較貧窮,航海力量薄弱,是“縛竹爲筏,不駕舟楫”的狀況。明朝政府不僅向琉球國贈送海舟,還宣佈“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明朝實行海禁,以海外貿易爲生的閩人頗受影響,而一紙頒令賜閩人三十六姓給琉球,實際上讓往返中國與琉球貿易的閩人有了合法地位,消除了海禁與反海禁的矛盾。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帝王委派屬民到轄地或屬地行“封邦建國”之舉。昔周王室分封諸侯,賜之遺民,命以太史,本爲古制遺義。明朝將三十六姓賜派琉球,亦沿此舉。

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促進了琉球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儒家文化也隨之傳入,當地逐漸成爲“風俗純美”的“衣冠禮儀之鄉”。

琉球閩人林氏家譜。受訪者供圖


琉球閩人鄭氏家譜。受訪者供圖


閩人及其後裔在琉球位居高官,有的任權傾朝野的國相,有的任舉足輕重的法司官,相當多的人獲得爵位,擔任紫巾大夫、正議大夫等官職。有的人還被尊爲琉球歷史上的偉人。一代鴻儒程順則,在琉球提倡儒學、創辦學校、普及教育,至今爲當地人敬仰;集政治家、科學家一身的蔡溫,官至三司官、國相、國師,對琉球社會進步產生極大影響;還有名醫魏士哲、史學家鄭秉哲、書法家鄭周、政治家鄭迥、文化名人蔡文溥等,其事蹟迄今仍爲後人傳頌。

琉球鴻儒程順則。受訪者供圖


閩人三十六姓不僅是中國和琉球友好往來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更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與傳播者。從政治體制到教育體制,從生產技術到科學文化,琉球都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琉球的歲時行事與中國大致相同;採用中國的教育方式和教材,尊孔並興建孔廟;中國的堪輿學、關公崇拜、驅鬼辟邪的石獅子、“泰山石敢當”,成爲琉球社會宗教習俗;明清時期的閩菜,演繹成今天的琉球料理。

時至今天,沖繩仍保留許多琉球王國時代從中國傳入的習俗。

中新社記者:600多年過去,福建與沖繩傳承歷史情緣,續寫了怎樣的友好交往故事?

謝必震:1978年中日邦交關係正常化後,福建與沖繩友好關係得到發展。1981年,福州與那霸建立友好城市關係;1988年,泉州與浦添締結友好城市關係;1995年,廈門與宜野灣建立友好城市關係;1997年,福建省與沖繩縣建立了友好省縣關係。此外,三明沙縣和與那原町、泉州惠安縣與嘉手納町也相繼建立了友好交流關係。

現今,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追隨先人腳步,成立了久米崇聖會、阮氏我華會、毛氏國鼎會等,通過修繕孔廟、祭拜先祖、赴閩尋親、編修家譜等方式傳承中華文化。

久米崇聖會其名,意爲尊崇中國國學和儒家文化,時常開展《論語》研讀、琉球漢詩講解、漢語學習等活動,還組織青少年赴華研修,參觀琉球墓園、故宮、孔廟等,瞭解中華文化,回顧祖先旅途的艱辛。

日本沖繩縣琉球孔廟和久米崇聖會。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仍不太平,“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的歷史更顯珍貴。面向未來,應如何繼往開來,加強交流合作?

謝必震:一方面,以宗親血緣爲情感紐帶,加強與沖繩久米崇聖會以及各姓氏門中會之間的聯誼,深化交流,增進感情,進而推動中國相關組織及研究機構在學術、藝術、體育等領域與沖繩地區的交流。

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新媒體和數字技術建立數字博物館,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內容,圖文並茂、多語種的表現形式,彰顯“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網絡將古代中琉關係史真實、直觀地呈現,有助於沖繩民衆瞭解明清時期中國與琉球的友好關係,瞭解中華文化在古代琉球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增進中日友好往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受訪者簡介:


謝必震,福建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琉關係研究所所長、閩臺區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中琉關係史、兩岸關係史研究,出版有《釣魚島:歷史與主權》《圖說福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與琉球》等專著,在《中國史研究動態》《近代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逾百篇。


原標題:《(東西問)謝必震:“閩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文字編輯:崔白露
圖片編輯:蘇丹
排版:吳蓓蓓
審校:魏園
責編:宋方燦


世界大城市交通治理有何啓示?


回顧馬中千年交流史,“海上取經”的義淨不能忘卻


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爲何出現亞里士多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