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必先列陣,這些陣法是怎麼組成的,真的能以少勝多嗎?


點擊藍字關注

並星標我們


《大秦帝國》秦軍方陣


看《大秦帝國》的戰爭場景真的是讓人熱血沸騰。劇中我們看到,諸侯之間征戰可都是先列陣再衝鋒,沒有剛上戰場就指揮全軍一股腦懟上去的。爲什麼古代戰鬥都要先列陣,對面明明箭雨漫天,但我方士兵就得站着挨射?這就涉及到了古代戰爭史上最有趣的一個話題——列陣。打仗不是打羣架,陣法和隊形對戰爭結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最早的大方陣


合理的制度必須適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打仗必列陣,同樣適應這一關係。在石器時代,都是穿着樹葉、拿着石頭的野人,兩個部落之間打羣架也就不存在列陣不列陣的問題了。黃帝和蚩尤的戰爭雖然激烈,但中間的神蹟太多,又是飛沙走石,又是九天玄女,根本看不到凡人的影子。


涿鹿之戰不像是凡人打架


到夏商周時代,青銅武器出現,戰陣陣法也隨之而來。河南安陽小屯殷墟遺址就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陣法排列。在殷墟祭坑中,有一組是按戰鬥部署的步兵大方陣,這被認爲是中國最古老的陣法。該陣爲方形,士兵持戈而立,配合戰車前進,但該陣只能正面進攻,有進無退。


小屯殷墟中出土的戰車


武王伐紂也用大方陣對敵。《尚書·牧誓》上說,姬發和商軍開戰前,在牧野進行戰前動員會。姬發反覆強調:大家進軍,走六步、七步就得停下來,重新整齊隊列後再前進;揮舞兵器七下之後也得停下來,重新整齊隊列再揮舞。不按命令來就得治罪。看似姬發打仗很教條,都打起仗來了,怎麼還規定七步一整齊呢?但仔細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姬發一側有兵2萬多,和17萬商軍對戰,這可不是打羣架,如果陣型一亂,這2萬人就得馬上潰敗,所以必須要保持嚴格一致的陣型,發揮集體的力量。牧野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商軍潰敗。姬發這種大步兵方陣配合戰車前進,頗有效果。


牧野之戰


二、春秋戰國的三陣五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大集體方陣被劃分爲多個方陣。最著名的就是三陣和五陣。


鄭莊公就用魚麗陣反擊周天子聯軍。鄭莊公將全軍分爲三陣,左軍、中軍、右軍,戰車在前,步兵在後,由少量車兵佔據戰場寬度,由步兵填充戰車間的空隙。然後由左、右兩軍攻擊敵方左右薄弱環節,最後集中所有力量猛攻敵方中央。結果在繻葛之戰,天子聯軍大敗,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鄭莊公繻葛之戰


五陣就是三陣的升級,多了探路的前軍陣型和殿後的後軍陣型,這五陣都是以步兵爲主的方陣,雜以戰車。《左傳》中說的楚武王荊尸陣,就是典型的五陣。


至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騎兵出現,戰車在戰場的地位逐漸趨弱。三陣五陣中的左、右兩陣,騎兵開始佔據主導,憑藉其高速機動性,在左右包抄、襲擾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三、秦漢多兵種複合方陣


秦朝以軍功立國,特別重視軍事,多兵種配合陣法因而出現。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面世,讓我們得見秦代戰陣。


秦代陣型更加複雜。西安兵馬俑一號坑爲長方形軍陣,由車兵、步兵組成;二號坑爲曲尺陣,由步兵、重甲車兵、騎兵組成;三號坑爲主帥指揮部;四號坑目前仍存爭議。有人推測,兵馬俑的俑坑是按五陣排列,二號爲前軍,一號爲右軍,四號爲左軍,三號爲中軍,應該還有五號坑就是後軍。五陣中,車前步後,梯次分明。五陣之外有弓弩兵,用以穩定陣腳、遠程打擊,一旦近戰,弓弩兵就撤回步兵方陣之內。軍陣整體向東,顯示了秦軍吞併山東六國的氣勢。


兵馬俑


漢承秦制,漢代主要戰陣變化不大,比如衛青擊匈奴就是用的五陣。但和前代相比,西漢的主要對手是匈奴,面對的常常是十幾萬的騎兵,所以漢軍更加註重步兵陣法,車兵基本被淘汰了。李廣曾以步兵圓陣阻擋20倍於己的匈奴騎兵,圓陣的特點就是重防禦,無死角,面對高機動騎兵,有較強的反衝鋒能力。


四、三國至唐代的陣法


三國最著名的陣法就是諸葛亮的八陣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幾堆石頭就讓東吳陸遜找不到北,險些死在陣裏,現實中肯定不會這麼神奇。《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的確推演過八陣圖,今天認爲這是諸葛亮對過去先秦五陣的升級,是冷兵器時代的集大成之作。八陣圖不是由石頭組成,而是由兵士組成,分四正四奇八個戰陣。每個戰陣由步騎弓弩混編,又可分八個單元的小陣,共六十四陣。大陣之後設遊騎兵配合大陣,八陣圖可攻可守。


蜀漢滅國後,晉朝仍熱衷此陣。西晉鎮守西北的宣威將軍馬隆就用八陣圖平定了鮮卑之亂、收復涼州。北魏改革後,北魏大臣刁雍也上奏學習諸葛八陣,可見八陣圖並沒落後。


隋唐時期,戰爭頻繁,戰陣更加多樣。但隋唐軍將最多的還是對諸葛八陣的新詮釋,他們認爲諸葛八陣是陣型的變化,即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陣、車輪陣、浮沮陣、雁行陣。


八陣圖


五、兩宋時期陣型的頂峯


北宋皇帝爲了防止軍將獨大,開創了教條的陣圖打仗模式。北宋的皇帝可都是微操高手,後來某校長都自愧不如。宋代,凡是打仗,打之前樞密院都會組織一羣軍將參謀設置大軍陣圖和紮營地點,然後讓帶兵將領必須按這些圖來佈置軍隊打仗。因爲這種死硬的做派,古代陣法被推向了頂峯。


《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人開創的諸多陣法,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爲高粱河車神宋太宗創立的平戎萬全陣。


該陣是典型的前後左中右五陣結構,五大陣之下再分小陣,總人數約15萬人。核心爲中軍三個步兵方陣,每方陣邊長5裏,約1800步,有士兵36680人,三個方陣共110040人;三陣之間間隔1裏,中軍陣總長17裏。左右前後四大陣則爲純騎兵陣,每大陣分前後小陣,大陣1萬騎,共4萬騎;前軍陣負責探路、接敵;左、右軍陣負責包抄;後軍陣負責殿後和防禦敵人偷襲。這個平戎萬全陣是以步兵爲核心的防禦陣,想法挺好,但真放在在場上,這種以不變應萬變就是送死。結果高機動性的遼國騎兵輕而易舉地擊敗了這個萬全陣。


平戎萬全陣


雖然戰陣失敗,但宋代皇帝仍不放棄陣圖打仗模式,真宗、仁宗朝將皇帝親授陣圖給領軍將領推向極致,結果造成宋軍對遼、對西夏戰爭接連失敗。


到了南宋,再不改革就滅亡了,所以南宋皇帝可不敢再發陣圖和微操了。因此南宋諸將都根據地理形勢的不同,創立了自己的陣法,著名的有吳玠疊陣。該陣以弓弩兵爲核心,一旦接敵,主陣最後排的神機弓先發射,然後是中間的強弩,最後是前排的強弓,形成梯次打擊。主陣周圍配合反騎步兵和騷擾騎兵。該陣成了反制金國騎兵的奇陣。


吳玠疊陣圖


文史君說


宋代以後,火器出現,在傳統陣型上,火器開始嶄露頭角,此後密集陣逐漸出現缺點。明代火器呈現百花齊放的特點,各式大炮和實心彈、開花彈配合,如果對面是密集陣,一發炮彈打過去,一掃就是一大片。明朝更是開創了神機槍炮束伍法,由於日本的軟實力宣傳和國內漢奸公知的配合,這種陣法的名稱已經完全被以倭代漢了,今天的人們只知道這種陣法的倭名“三段擊”,但這種輪班射擊戰法明明有自己的名字,更比倭國的名字霸氣響亮,而且倭國的戰法落後於中國百年,所以要警惕以倭代漢,去倭化還任重道遠!至清代,隨着列強近代武器的運用,清軍密集陣以血肉之軀阻擋列強彈幕引發了近代中國的接連慘敗,終於古代的密集陣法徹底退出舞臺。


大明神機槍炮束伍法


參考文獻


楊英傑:《車戰和戰車》,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吳如篙:《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田昭林:《諸葛亮的八陣圖》,《軍事歷史研究》1999年0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歡迎關注浩然文史的視頻號哦↓↓↓↓↓↓


長按二維碼讚賞支持(公衆號專用)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

 點擊閱讀原文,把歷史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