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藏在深山的中國核設施,重生成為旅遊勝地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佈,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涪陵電 - 滿是樹木的山峰高高聳立在中國涪陵,這片靜寂的長江沿岸地區最著名的是產於此地的爽脆榨菜。但這些群山之中有一座與眾不同。

涪陵金子山的峰頂上,一根孤零零的煙囪守衛著相鄰的烏江。這根菸囪自從幾十年前建好後就一直閒置,直到近幾年公眾才獲悉了背後的原因。

15 年前,當地政府宣佈,掏空的山體內部是中國首次試圖在沒有蘇聯幫助下、建造能生產武器級別鈈的核反應堆的工廠遺址。

發軔於中蘇關係最緊張的 1960 年代,這座代號 816 的工廠是中國首次試圖在沒有蘇聯幫助下、建造的能生產武器級別鈈的核反應堆。

但(這個選址)有一個不利因素。為了降低被攻擊的可能,中國官員和工程師們做出了將核反應堆放在地底這樣一個不平常的決定,讓本已經充滿挑戰的施工過程變得更加複雜。

816 核工廠入口。工廠在 1984 年停工,但廠區在 2010 年做為旅遊景點重新開放。圖片版權:Gilles Sabrié/《紐約時報》

在接下來的 18 年裡,超過 60000 名工人參加了這個風險不小的工程,過程中還有人犧牲。最後的成果是被稱為世界上最大人工洞穴的工程,能夠抵禦數千噸炸藥襲擊以及 8 級地震。但當中國在 1980 年代早期開始將很多軍事工程轉為民用的時候,這座幾近完工的工廠被突然叫停。

在 2010 年重生為旅遊景點之前,26 年來,這個工廠的一部分一直被用作一家化肥廠:整個過程體現了冷戰怪異產物命運的奇異扭轉。

事到如今,對於很多老工人來說,816 工廠還是很多苦澀遺憾的源頭。儘管中國野心勃勃(且頗有爭議)地計劃在全國衝刺建造更多核電站、擴大核能的利用範圍,但如同 816 一樣曾經重要的軍事核設施卻都被遺忘了。

“當年這個工程是牽涉了眾多的年輕人,我們的生計也繫於此。我們需要讓公眾清楚這段歷史。否則這是對於我們努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費。”現年 69 歲的陳懷文(音)告訴記者。他是一名退伍士兵,1969 年到 1974 年期間曾在山洞的開掘現場工作。

出於這些考慮,816 工廠在近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翻新。自從 9 月開放以來,參觀者們,包括破天荒到這兒來的外國遊客們,就可以看到三分之一的山洞了,這其中包括了將近 21 公里的隧道道路。

工廠修建期間工人所穿的制服。超過 6000 名工人參加了這項極具挑戰的工程,有些人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圖片版權:Gilles Sabrié/《紐約時報》

最近的某個下午,在一名活力四射的導遊帶領下,一群遊客身穿軍裝和戰鬥靴,爬上了一輛泊在隧道入口路邊的高爾夫球車。從這裡開始,高爾夫球車直接鑽入了金子山的山腹中,清涼的空氣掠過車畔。

參觀的第一站,是一個曾經安置工廠發電設備的大廳,充滿危機感的不祥音樂刺耳地鳴響著,同時藍色、紅色以及粉色的霓虹燈管渲染著大廳的水泥牆壁。這個場景看起來似乎更適合舉行一場地下銳舞派對,而不是共產主義歷史教育之旅——且不說在展覽的物件裡,還有一張 1964 年中國在羅布泊進行的第一場核試驗的蘑菇雲照片。

導遊齊紅(音)對著麥克風解釋到:“這個山洞不僅代表著 816 項目工人們付出的努力,也是中國國防和核能發展歷史的重要片段。”

導遊齊紅身邊站著約 30 名人,大部分是年長的中國遊客。在 90 分鐘的參觀過程中,齊紅帶著旅行團經過了巨大的反應堆大廳、展覽室和昏暗的樓梯間,期間頻繁地停下來講解,好讓年長遊客們能喘上口氣。

儘管旅行團中的大多數人直到最近才聽說這個工廠,但他們的年紀讓他們可以回憶起政府選中這個位於中國西南、風景優美的地點(同時也是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暢銷回憶錄《江城》的背景)作為巨型核設施選址的歷史原因。

這個大廳曾安放了核反應堆。1984 年 816 項目被叫停的時候,85% 的工作都完成了。圖片版權:Gilles Sabrié/《紐約時報》

齊紅解釋說,這一切是隨著三線建設開始的。三線建設是中國 1964 年啟動的、在國境內陸建設工業基地的古老防禦計劃。當時中國已經有了一座核反應堆,即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由蘇聯設計的 404 工程。但隨著對核反應堆被攻擊的擔憂與日俱增,1966 年周恩來總理私下批准了在涪陵地下建造一座 404 工程複製品的計劃。

不久之後,科學家、工程師、士兵和其他後勤人員從全國各地匯聚到了這個偏僻地區,當時還只能乘船抵達,旋即開始執行 816 項目。他們代表著這個國家最頂尖的精英,畢業於中國頂尖高校,甚至是蘇聯和日本的大學。

來自東北瀋陽的66 歲退休職工夏仁輝(音)告訴記者:“這個工廠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偉大。現在中國更強大了,奧巴馬的軍隊不是我們的對手!”

從一開始(816 工廠)就是一個絕密的項目。當地居民、甚至很多在項目現場工作的士兵都不知道項目的真實目的。項目綜合體包括了數所學校、一個市場和一家醫院,因此項目的工人們可以於此與世隔絕地生活。項目附近的鎮子白濤(現在已經是白濤街道,譯註)則從地圖上消失了。

當地居民、之後的涪陵旅遊局局長李廷勇(音)在 2010 年一個關於 816 工廠的電視節目裡說:“我們只知道代號 816,但沒人知道代號指代的是什麼,非常神秘。”

LED 燈照亮的隧道。這個區域最近剛完成了翻新,自從重新開放後,參觀者,包括破天荒到這裡來的外國遊客,可以看到洞穴的三分之一,包括了將近 21 公里的道路。圖片版權:Gilles Sabrié/《紐約時報》

對於 20000 多名士兵來說,(816 工廠的)生活分外艱苦。很多人在入伍的時候認為自己是去北京服役,但卻發現自己被分配到了 816 項目現場。拿著約 6 塊人民幣(約 2.44 美元)的微薄月工資,平均年紀 21 歲的士兵們被分配去用小型電鑽、炸藥和鏟子去開掘堅硬的岩石。

工作屬於高危工種,並且完成項目的壓力無比巨大。在“三線建設要與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反革命搶時間,爭速度”的口號指導下,士兵們晝夜開工。很多士兵因此受傷或犧牲。今天官方統計的死亡人數在 100 人左右。

在有一次罕見地沒有照本宣科念解說詞時,齊女士說自己不相信這個數字,暗示真實的死亡人數會更高,“施工環境太惡劣了”。

當 1984 年項目被叫停的時候,85% 的建設已經完成了。項目的總投資估計在 7.46 億人民幣以上,按照當時的匯率,約合 3.59 億美元。

但撇開沉沒成本,某些專家認為,放棄 816 工廠從根本上講是個合理的決定。

“這個計劃的唯一好處是它沒能完工。從中國核計劃的整體發展來看,816 項目根本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哈佛大學原子管理項目的高級研究助理張輝(音)這樣評價到。

然而對於很多像陳先生一樣的人,他們在 816 計劃上耗費了多年的生命,一種失落和怨恨的情緒揮之不去。

在參觀過重開的工廠、回到山西家中後的一次電話採訪裡,陳先生說:“我們之所以執行這個項目,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在為國家工作。如果知道最後這個項目會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我們根本不會參加。”


翻譯 熊貓譯社 Harry

題圖來自 NYT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