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天崩,中產只剩一個方向…

大家好,我是凌凌柒。

面對國家甚至全球級別的經濟週期輪動,

最受影響的不是下層,更不是上層,

而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

這幾年挫敗感越強的朋友,

頭上的中產帽子,就戴得越嚴實。

1

這之間的邏輯很簡單。
普羅大衆從事的行業,通常與基礎衣食住行相關。
不管經濟週期如何,這些崗位總得有人做。
他們房子自住,金融資產只買存款。
下滑的利率和本金比起來,總是九牛一毛。
富裕階層的行當或企業,通常有較強的護城河。
十年河西的日子,也遠強過普通人河東水平。
現金流就算下滑,也依舊強勢。
他們的資產看似昂貴,實則多爲核心資產。
經濟形勢動盪下,甚至不跌反漲。
只有中產,經濟好的時候,工作、生意看着光鮮亮麗。
一旦經濟下行,“看天喫飯”程度比農民更甚。
風一急、雨一大,就要面臨顆粒無收的失業。
至於資產,中產更是最容易接觸到泡沫大的那些。
有的眼見手裏槓桿來的“資產”,從聚寶盆變成無底洞。
有的自以爲明智衝向“價值窪地”,結果陷入泥潭。
經濟週期輪動,本質是擠產業泡沫,
又何嘗不是擠中產的血汗…
想在這場洗牌中扒住位置、存活下來,
就得讓自己的資產,往兩極靠攏。

2

當然,不是說無腦all in存款,
更不是傾家蕩產、換套千萬豪宅嗷…
而是儘量讓自己的資產,
受到強規則保護或順應主流價值規律。
前者咱說得很多了,           
存款、國債、儲蓄險、可轉債等,都在這個範疇裏。
至於後者,早20年,買房是順應主流價值規律。
凡是手頭有點錢的企業,都想把手伸到房地產。
而近兩年,手頭攥着大資金的機構,
要麼狂買國央企紅利股,要麼大肆地掃債、長債。
甚至不惜忤逆央媽反覆強調的2.5%底線。
毫無疑問,買長期穩定生息資產,已成主流價值規律。
這個大類的資產不多,普通人能接觸的也就:
儲蓄險、長期利率/政金債、保租房REITs、紅利股
其中債類資產,我真的不太建議大家繼續持有。
雖然這話之前就說過,最近也看似被走勢打臉
但大家要記住:
現在買長債 = 和央媽作對
至少對追求極致安全的我來說,
寧願錯過那不剩多少的潛在漲幅,也不想冒這大不韙。

3

再說,不還有其它三類長期穩定生息資產嘛。
上車3.5%的朋友們,早樂沒邊兒了。
早早埋伏的保租房REITs,也一路高歌。
市場往3000下滑,它們逆勢向上…
跟車早的老粉,都已經人手10%+了吧~
只是苦了新朋友,沒等來抄底機會。
拿着價格線,繼續等下次唄。
最後,重點聊聊紅利股,或者說是紅利估值邏輯。
老股民都知道,
市淨率PB和市盈率PE,是一隻股票的兩大基礎指標。
一個代表了公司資產和股票估值的關係。
PB是0.5,代表市值是資產的50%。
另一個代表了公司賺錢能力和股票估值的關係。
PE是10,代表市值是公司今年淨利潤的10倍。
我們以前老用的估值溫度計,也是基於這倆基礎指標。
但現在,我們對家庭經濟狀況,最大的擔憂是什麼?
不就是房子(資產)貶值,未來收入(淨利潤)降低嗎…
再想想,大家現在最想要的理財產品,是什麼?
必然是保本金,收益穩定的產品…
所以,前天提示大家,估值溫度計有失靈風險。
正是因爲,主流估值方法變了。
就更高的層面來看,
股息率估值,有比較強的長期邏輯。

房地產現在啥樣,大家都看在眼裏。

而這會導致地方的賣地稅收大減。

前年,全國賣地收入,同比下降23.3%。

去年,同比再降13.2%。

這個窟窿,需要國資企業分紅來填補。

我們之前說過的公用事業漲價,也同根同源。
所以,用股息率來鑑別大公司股票價值,
大概率會在未來長期有效。
熱門指數的股息率,大家可以在理杏仁查到。
對應的策略可以是,
5%買一份、5.5%買一份,以此類推…
除了紅利,大企業指數也值得關注。
在3000之下的日子裏,我會每週幫大家統計的~
不同指數之間,沒必要硬拼股息率。
它更適合用來當作,控制單隻指數基金倉位的參考。
比如滬深300,大家也可以3%買一份、3.5%買一份。
好了,今天的乾貨有點多,就先說到這裏。
最新的優質產品、最硬的投資邏輯,下回繼續分解。
想先人一步抄大底,務必記得星標我哦~
都看到這了,給個點贊+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