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頭圖 | 視覺中國


停牌16天后,兩船合併的方案終於落地,卻給市場澆了一盆“刺骨”的冷水。


9月2日,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雙雙發佈公告稱,中國船舶計劃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兩家公司的股票自9月3日起停牌,停牌10個交易日後,於9月19日復牌。


雖然我們也給出觀點,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復牌之後的走勢如何是不確定的,最終還是要取決於具體方案落地。


但復牌之後的市場表現的確很出乎意料:9月18日,中國船舶收漲3.32%,中國重工收跌2.41%;9月19日,兩家公司分別收跌6.05%和7.41%,並拖累船舶製造板塊(BK0729)期間累計下跌3.15%。


這不禁引發市場擔憂:船週期要結束了嗎?


我們認為,船週期並未結束,這次股價下跌更多是投資者情緒的宣洩,而非行業基本面的變化。


#01短期情緒宣洩


方案落地後,資本市場之所以反饋悲觀,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股價具備捆綁效應,兩者走勢基本同漲同跌。中國重工被折價吸收,引發股東情緒宣洩,從而拖累中國船舶股價下跌


根據公告,此次合併將以中國船舶吸收中國重工的方式進行,按照定價基準日前1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價,中國重工確定為5.05元/股,中國船舶確定為37.84元/股,兩公司的具體換股比例為1:0.1335,即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換股比例為7.49:1。


但按照復牌前的收盤價,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實際股價比例是7.01:1,這意味著中國船舶是以7%折價比例吸收中國重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船舶開盤後價格相較於預案中定價具備6.47%無風險套利機會,但該套利基本在9月18日當天完成——中國船舶收漲3.32%,中國重工收跌2.41%。


二是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異議股東收購請求權價格均折價約80%,引發市場不滿


中國船舶異議股東收購請求權價格30.27元/股,中國重工異議股東現金選擇權價格4.04元/股,均是按照定價基準日前1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價的8折計算的。這使得不少投資者感到不滿,也是股價大幅下跌的因素之一。


三是有部分博弈重組的資金出逃了


實際上,在方案落地之前,我們也有過分析,溢價或者折價吸收合併,都會影響另一方。即使最終兩船合併方案未達預期,市場反饋悲觀,那也只是短期擾動,不改板塊的基本面趨勢。



更何況,兩船合併對我國造船業有著積極影響。


造船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訂單量少、標準化程度低且自動化水平有限,極為依賴人力資源。此次合併將有助於減少價格戰,降低行業內耗,進而提高整體利潤率。


所以,兩船合併僅是事件驅動,只會影響短期的彈性,決定趨勢的還是基本面。從產業邏輯上看,二十年一遇的船週期仍處於上行階段。


#02船週期未結束


造船行業是一個相對長週期的行業,20世紀以來,全球造船業經歷了3個完整的週期,每輪完整的週期大約持續20年。


本輪造船週期於2020年11月啟動,新增訂單主要來自2021年的集裝箱船和散貨船。這一波增長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經濟擔憂導致貨幣環境寬鬆,推動貿易復甦,船東的下單意願明顯增強。2021年,全球新籤集裝箱船和散貨船訂單分別同比增長502%和145%。


隨後,2022年的新增訂單轉向LNG船,而2023年和2024年則集中於油船。2022年全球新籤LNG訂單達到219艘,創下近六年新高,同比增長約18%。


需求暴增的同時,船廠產能也比較緊張。2008年次貸危機後,造船業訂單銳減、船價低迷,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和兼併,產能出清基本完成。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全球活躍造船廠數量從2008年的1031家減少到2023年的371家。


在新船訂單持續堅挺和有限產能的推動下,新造船價格指數不斷攀升。自2020年11月以來,中國新造船價格指數從不到770點上漲至2024年8月的1129點,漲幅達47%。


 

但自2023年以來,中國多家破產的船廠“重啟”產能,如恆力重工、新江洲船舶重工、泉州船廠以及大船海工等,這不禁引發市場擔憂。


實際上,在週期上行階段,產能增加是比較正常的現象,這個趨勢也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維持


不過,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到2027年前,全球造船產能的彈性整體有限。2028年後,隨著散貨船的加速更新,產能將快速擴張。然而,造船業供不應求的局面預計將持續到2032年,因為船舶替代需求仍在釋放


船舶的更新週期大約為20-25年,這意味著2005年至2012年間集中交付的新船在近幾年就進入更換階段,更新高峰預計在2032年。從更新和替代的需求來看,油船和散貨船將是主要的接力船型。




迴歸到投資上,造船板塊,投資的核心是利潤兌現(具體投資邏輯在過往文章多次闡述過,本文就不再贅述)


根據過去的造船價格指數、鋼材板塊價格和匯率變化等,我們可以推測,造船板塊在三季度可能會交付更多高船價低鋼價的訂單,市場利潤加速釋放的概率較大。接下來,市場資金將聚焦於三季度的業績,以博弈利潤的加速釋放

但在關注機會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警惕造船板塊的一些潛在風險。


#03潛在的風險


除了產能增加的風險,造船行業還面臨其他不利因素,如人民幣升值、制裁風險以及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訂單取消風險。那麼,哪些因素會衝擊造船板塊的基本面呢?我們逐一分析:


先看人民幣升值風險,影響其實有限


造船企業大多情況下是以美元結算,美元升值有利於利潤的釋放,反之,人民幣升值會影響板塊的匯兌收益。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今年高點7.3逐步回落至目前的7附近,市場擔心人民幣快速升值會影響到造船板塊的業績。但人民幣能夠快速升值嗎?


這需要兩種情況出現,一是中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即加息,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我國大概率會跟隨降息;二是中國的宏觀經濟數據出現超預期的改善,這也是小概率事件


此外,大多數船企都會進行套期保值,以此對沖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


再談制裁風險


繼美國發起301制裁後,加拿大也打算對中國造船業出手。最近,加拿大海洋工業和造船協會(CMISA)最近呼籲政府對所有進口的中國製造船隻徵收100%的附加稅,並明確禁止任何政府機構購買或租賃中國製造的船隻。


這裡,我們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國承接了加拿大和美國多少比例訂單?


據數據統計,這個比例很小,不到1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國,但其造船訂單主要來自國外。中國國內的造船訂單佔比較小,約20%-30% ,70%-80% 的訂單來自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主要包括:希臘(15%-20%)、新加坡(10%-15%)、韓國(5%-10%)、日本(5%-8%)、歐洲及其他國家(10%-15%)、中東國家(5%-8%)等。


第二個問題:最極端的情況下,全球對中國造船業制裁,中國不再承接海外訂單,全球造船訂單供需缺口有多大?


首先看我國究竟有多大的造船產能?


截至2023年,全球造船產能約為35百萬修正總噸(CGT),這是全球造船廠年產量的一個標準衡量方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國,佔據全球約50%的造船產能,緊隨其後的是韓國(26%)和日本(14%)



那麼,我國又能提供多少造船訂單呢?


全球造船訂單最大的來源國家是希臘。根據近年來的數據,希臘船東的訂單約佔全球造船訂單的15%-20%,特別是在大型油輪和散貨船的需求上。


其他主要貢獻國還包括新加坡(10%-15%)、韓國和日本(5%-10%)、中東國家(5%-8%)以及歐洲其他國家(10%-15%)中國約佔10%


整體來看,中國造船產能佔全球約50%,但國內訂單隻佔10%。如果全球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只能承接國內訂單,這將導致產能過剩。而全球50%的訂單短時間內難以轉移,必然會導致全球造船價格大幅上漲


所以,制裁的風險是否值得我們過度擔憂?


最後,如果全球經濟步入衰退,會存在船東棄單的風險,這的確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重要潛在風險


在上一輪超級船週期中,船東由於過度樂觀和非理性下單,在隨後爆發的金融危機中遭遇了現金流風險,取消了大量訂單。


與那時相比,當前市場環境下,本輪週期中船東棄單的信號並未出現。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並未出現超出預期的下行;另一方面,本輪週期也沒有出現那種基於短視決策的大規模下單的情況


總之,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合併,因市場不滿最終方案,引發股價大跌,如果滬東中華這種優質的資產被吸收併入,有可能會提振市場,不過這都是短期擾動,不影響造船板快的長期趨勢。


接下來,市場資金有可能會提前佈局三季度業績(10月31日披露),同時我們也要謹防以上潛在風險。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擅長週期股的研究,覆蓋的領域包括豬肉股、造船、航運、黃金和互聯網電商等,側重產業分析和估值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歡迎關注我們的視頻號,財報解讀、熱點跟蹤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