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人峽落水事件談起,戶外徒步該如何渡河?


*本文爲「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2024年6月2日,一羣戶外愛好者在浙江台州市黃巖區石人峽涉水過溪時,兩人不幸被激流沖走。經多方全力搜救,於6月4日10時許被搜救人員找到,已無生命體徵。


根據網上流傳的視頻,兩名被激流沖走的遇難者的渡河方式存在一些不當和失誤之處,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正值夏季,全國多數地方都迎來雨季,戶外運動中,涉水概率及風險顯著提升。我們權且做一些事後分析,用以爲後來者提供參考。


山地戶外運動中,因爲渡河導致的山難事故時有發生。以往很多起因渡河導致的山難是因爲沒有使用繩索,本次當事人雖然使用了繩索,但方法上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是渡河的地點選擇值得商榷。渡河的地點,應該選擇河流相對平緩,下游附近沒有激流之處。即便有人落水,也有施救空間,將落水者救上岸。視頻中的情況恰恰相反,上游河水較爲平緩,下游則是連續的激流,施救空間極爲有限。


圖源/CCTV報道截圖


其次是兩岸繩索的相對位置與河岸呈直角,兩個人落入水中後,在激流的沖刷下,很快形成“死亡V字”,在沒有牽引繩的情況下,除非解脫與繩索的連接,幾乎不可能脫困。而在視頻這種情形下,就算能解脫繩索脫困,也必定被衝入下游的激流之中,同樣凶多吉少。(注:“死亡V字”是指,當渡河繩索和水流方向垂直時,水的衝擊力會讓人向下、向河中央移動,被衝到水流最強的位置,衝擊力完全施加在落水人員的身體上,很難在湍急的水流中將落水者拉起。)


我在2023年7月帶隊博格達後山搜救姜野的過程中,曾先後6次渡河,雖然河水洶湧,但每次都能全員安全抵達對岸。當時每次過河遇到的情況不同,我們分別採取了不同方式,其中第三次過河時部分隊員藉助了獨木橋,最後兩次過河則是在繩索的保護下藉助水中的石頭作跳板。


我們的經驗是,涉水過河時保護員一定要位於偏向上游的位置施力,讓繩索和河岸之間呈現小於90°的夾角。第一個過河的先鋒隊員是最危險的,如果先鋒隊員過河時落水,後方的保護員要順水勢適當操縱繩索,讓落水人員就近爬上岸邊。


2023年7月姜野救援中救援隊員先鋒過河。圖源/獬豸


注意,落水後正確的繩索操縱方式不是使勁拉繩索,而是在拉住繩索的情況下適當放鬆繩索,讓落水人員藉助水勢到達下游方向的岸邊。使勁拉繩索的結果,就是會讓落水人員淹入水中。當然,這需要前面提到的前提,即下游的河水應該較爲開闊、相對平緩,至少不能是更爲兇險的激流,纔可能有一定的操縱空間。最後一名隊員過河,方法和先鋒隊員過河相似。


相比較而言,中間過河隊員的風險本來是相對較小的,但本次台州事件中恰恰是中間過河的人出事了。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先鋒隊員已經成功抵達對岸,並且至少有3名隊員到達對岸。這時先過河的隊員應該將繩索綁定在較高位置,或者用自身做錨點,時刻緊盯過河隊員狀況,兩岸人員拉緊繩索,再讓其他隊員過河。


遺憾的是,所有可能會犯的錯,隨後幾乎同時出現了。


已過河的隊員A坐在梯子上在漫不經心地抽菸,沒有應有的緊張狀態,A在女隊員落水後也沒有表現出應急姿態,沒有展開有效救援,繼續不緊不慢地抽菸,還曾拉了一下繩索又鬆開,導致進一步構成死亡V字。


圖源/CCTV報道截圖


從視頻中不好判斷誰是領隊,沒見有人發揮領隊的有效作用,整個過程沒有緊急的召喚,更談不上有效的指揮。後來瞭解到,領隊是陪伴過河的紅衣男子。這就可以解釋爲何整個過程中無人指揮,因爲領隊正處於自顧不暇的緊急關頭。在關鍵的時刻,領隊不應該是具體的操作者,應該是指揮者和調度者,方能發揮團隊的最佳作用。


已過河的隊員也沒有做好救助準備,只是在遲緩的觀望。在繩索已經和固定物綁定的狀態下,不應該貿然去拉繩索,一拉一鬆反而容易出現問題。


已過河的隊員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果斷跳入水中形成人鏈,手拉手先將紅衣男士穩住。對岸靠近紅衣男士一側的水流除了溼腳,並不會對施救者形成致命威脅,遺憾的是卻遲遲無人趕過來拉一把,甚至有一位隊友一直站在高處觀望。


圖源/CCTV報道截圖


根據視頻顯示,從女隊員落水,到兩名落水者被衝入激流形成死亡V字,有大約半分鐘的時間,錯失這段時間後一旦形成死亡V字,落水者得救機會將變得十分渺茫。


陪同女隊員過河的紅衣男士,也沒有預見可能的風險,背向女隊員在前面走,沒有起到有效的陪護作用,不如讓女隊員一個人過河。陪同人員正確的做法應該總是面向被陪護的隊員,或者走在前面側身或倒退着走,或者走在被陪護隊員身後,時刻能夠觀察被陪護隊員的一舉一動,以便及時伸出援助之手。


尚未過河的隊員至少有3人,但他們並沒有把繩索固定在大樹、岩石等牢固的物體上,而是用手拉着繩索,可也沒有拉緊。


實際上,即便沒有合適的固定點,用人力拉緊繩索並非難以做到。在我們的過河案例中,率先過河的先鋒隊員選擇穩固的地面坐下,一個人雙手緊握繩索纏繞腰間,即可拉緊兩岸繩索,避免形成死亡V字。沒有經過訓練的隊員,只要稍加組織,兩三個人一起用力,一般情況下不至於形成死亡V字。


可視頻中的情況是,對岸有人一拉一鬆,另一邊的繩索又沒有拉緊,多重因素的疊加釀成了後來的悲劇。


當然,對於一般的戶外愛好者,我們不應過於苛責,換做是一般人,在當時緊急情況下,多數不會做出我們現在旁觀者的判斷和分析。


但如果當時的領隊能夠引導大家保持應急狀態,密切關注正在過河的隊員,普通人也是有可能發揮急智做一些有效救助的。更不要說領隊可以和大家先商量一個臨時方案,先做最壞的打算,做好有人落水的應急準備,每個人各分配一些任務,一旦出現狀況及時響應,在30秒的時間內,足夠採取應急措施。


一種可能的方案是,讓先過河的幾個人在河邊等候,甚至可以站在水淺的地方,隨時準備接應過河人員。


下面我們拋開過河地點的選擇不說,也暫且不論繩索與河岸的夾角,並拋開隊員的應急響應能力不論,在視頻同樣情形中,有兩種技術措施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一是先鋒過河後,在兩岸間相對高處固定並收緊繩索(或多人一起用力拉緊繩索),即便有人在水中失足,通過與繩索的連接,人體不會一下子全部落入水中,對於只有幾米寬的河道,繩索稍微拉緊一些,就不會形成死亡V字,同時也可以讓失足落水人員藉助繩索重新站立起來。拉緊的繩索也是很好的借力工具,而鬆弛的繩索非但不能借力,反而會帶來誤操作,讓風險加劇。


二是設置一條牽引繩,牽引繩的一端連在渡河人員身上,另一端由河岸上的人掌握,如果有人落水,拖拉牽引繩把人拉到河岸,這是出現死亡V字後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但在實際中,設置牽引繩需要多帶一條繩索,或需要足夠長的繩索,在徒步過程中,常常由於負重的限制,很難滿足。


在2023年的博格達姜野救援行動中,我們4人小隊每人帶了一條120cm扁帶、一把絲扣鎖,共用一條30米的8mm輔繩。這樣的裝備配置,是我們綜合判斷後採取的最佳組合。攜帶更多的裝備,在很多情況下是不現實的。


根據視頻顯示,這次事件中落水者的裝備,應該與我們攜帶的裝備相似,但似乎使用的是一條彈性較大的扁帶,這將很難收緊繩索,更容易形成死亡V字。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使用沒有多少彈性的靜力繩或輔繩,千萬不要使用彈性較大的動力繩或扁帶


2023年7月姜野救援中救援隊員先鋒過河。圖源/獬豸


徒步穿越中常常面對的是山區河流。山區河流的特點,河牀順陡峭山勢而至水流湍急,常常水中亂石密佈,水深可能沒多少,一旦落水,沒有游泳的空間,很難有機會站起來,很容易被水帶着衝撞到石頭上。新疆等地山區高海拔區域的河流,來源是冰川融水,水溫低,更增加了可能失溫的風險。除非萬不得已,涉水過河的風險很大,即便繩索的使用完全符合以上討論中的要求,在激流中也難保萬無一失。


在一定的條件下,有一種方法可以安全地渡過兇險的激流。那就是架設溜索。


溜索,又叫橫渡系統。是利用繩索架設在兩岸之間的繩索通道。溜索的優點是可以安全通過十分險峻的河流、峽谷。缺點也很多,對裝備的種類和數量都有比較高的要求,架設系統較爲耗時,對操作人員技能要求高,還涉及如何選擇評估安全便於操作的錨點(保護點)、對地形的要求等一系列前置條件。


救援隊溜索(橫渡系統)訓練。圖源/獬豸


根據我們在救援隊的訓練經驗,架設溜索過程中如何將繩索送往對岸並在對岸固定好繩索,時間上比較難以控制,受到種種環境因素制約。如果解決了對岸繩索的固定,對於比較熟練的操作員,架設一條有兩條導軌繩和兩條牽引繩的溜索系統耗時在10分鐘以內。根據最近我們面向青少年的溜索體驗活動,在溜索系統架設完成後,安全運送一名隊員的時間,可以控制在5分鐘左右。消耗的時間主要是隊員上下溜索系統的時間,而通過跨度幾十米的溜索系統的時間以秒記,可以很快完成。


對於人員較多的團隊,在有一名熟練的操作員的情況下,可以多人分擔揹負適當的裝備,採用溜索過河不失爲一種安全通過激流險灘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從技術上、裝備上而言,並不適合現今一般戶外團隊。


每次戶外事故都是一個悲劇,卻也是一次難得的讓很多人關注並從中獲得知識的機會。這次的事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也有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剖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各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適用場合。但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每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在合適的情景選用合適的方案。下面我就部分觀點做一些分析,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過河的繩索上應該打上蝴蝶結,以便於抓握防滑。


獬豸視點:如果是攀爬有一定角度的陡坡,打繩結防滑的方法沒錯,但不適用於過河。過河過程中,繩結會導致過河人員身上的主鎖會難以沿繩索運動,既影響過河速度,還會形成阻礙作用。過河和爬山不同,爬山慢點沒問題,過河則應儘快脫離水域。


落水者不應與繩索進行死連接。


獬豸視點:在下游平緩開闊的河流中,一旦出現死亡V字,迅速解開連接,是有較大可能獲救的。但在類似視頻這種激流中,下游是更爲兇險的激流,解開連接的做法不可取。


渡河的繩索兩端必須固定。


獬豸視點:很多情況下,兩端繩索固定是有效的。但應該注意,不僅僅是固定,還應該適當收緊繩索,並離開水面一定高度。如果兩岸隊員訓練有素,採用繩圈法,不用固定兩端繩索,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兩岸間搭建的繩索一定要與河岸呈45°夾角。


獬豸視點:兩岸間繩索應該向對岸下游方向傾斜一定角度,但並沒有固定的標準角度。最佳夾角並非越小越好,而應與河水流速、過河人員的拉力等相關。根據力學原理,與繩索連接的過河人員在水平方向受到三個力的作用:水流的衝擊力、過河人員拉拽繩索的力量、繩索連接點的摩擦力。最佳的角度應該是這三個力的平衡狀態,最好是在過河人員不拉拽繩索時,仍能維持沿着繩索勻速向對岸運動。實際當中,很難計算得出一個最佳角度,可以讓有經驗的人先過河,憑經驗確定一個大致最優的角度。


渡河時應穿戴安全帶。


獬豸視點:穿戴安全帶固然會增加渡河人員的安全性,但對於戶外徒步活動參加人員而言,很不現實。可以使用120cm扁帶環或150cm扁帶環製作成簡易胸式安全帶,其可靠性很高,承重可達20KN以上。簡易胸式安全帶的製作方式很重要,應該將扁帶環一端套在一隻臂膀上下,繞過後背,另一端兩股並在一起,從另一隻胳膊腋下穿出,扁帶兩端打一個固定的繩結,再扣上主鎖。


簡易胸式安全帶繩結打法


過河時,應該提前把包卸下來用牽引繩帶過去,以減少阻力和風險。


獬豸視點:河水較大時,尤其是揹負重裝情況下,人包分離過河,可以增強機動性和安全性。在河水不大,包也不大的情況下,人包分離的意義不大,會顯著增加過河時間。實際當中應綜合權衡,可考慮讓體弱者人包分離。揹包過河也有一定好處,可以增強人體對河底的壓力,從而增強鞋底對河牀的摩擦力,我和我們的隊員在過河時多數情況下是揹包過河。如果揹包過河,要將揹包帶全部解開並放鬆,以便萬一落水時,拋棄揹包,解脫揹包的束縛。


死亡V字在渡河過程中很常見。


獬豸視點:死亡V字的出現,有一定條件,在徒步穿越活動中渡河,只要注意兩點,並不容易出現死亡V字,這也就是爲什麼在戶外運動人羣中以往很少有人說起死亡V字的緣故。歷年來戶外渡河死亡事故不少,但由於死亡V字導致的山難事故較爲罕見。


戶外活動中需要渡過的河流,一般寬度不會太大,大多不會超過20米,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拉緊繩索,即便繩索與河岸接近垂直,也不會輕易出現死亡V字。如果河流寬度較大,寬度在幾十米以上,甚至上百米寬度的河流,即便拉緊繩索也容易出現死亡V字。


所以戶外活動中渡河,拉緊繩索、渡河起點偏向上游使繩索與河岸呈一定夾角,是兩個應該注意的要點。


隊員風險認知不夠、預判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組織方缺乏風險預案,沒有有效的應急措施。


獬豸視點: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普通的徒步隊伍一定要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不能要求他們每一步都必須是正確的,但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半分多鐘時間裏,整個隊伍沒有人做出有效的正確應對,反而是看到了許多麻木、遲鈍、冷漠,錯失了良機,這纔是最令人心疼之處。等到兩名落水者沒入水中,形成死亡V字,纔開始意識到問題嚴重性,試圖奮力救援,但爲時已晚,最終繩索斷裂,導致不可挽回的結局。



在戶外活動中,過河一直存在較大的風險。面對擋住我們去路的河水,可能的選項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渡河。


放棄渡河、原路返回、繞道而行,或等待時機,選擇黎明時分過河、雨停之後等待若干時間,待河水變小再渡河。千萬不要貿然行事,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冒險過河。


類似悲劇已經很多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在探險精神不斷在更多人中傳揚普及的同時,讓我們的戶外探險活動變得越來越安全。




你有過危險的過河經歷嗎?

戶外過河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歡迎評論區交流討論




作者/獬豸

編輯/徐丹

設計/M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