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一個讓你穩定到可怕的頂級人生方法論。》裡,提到了因缺少朋友的孤獨。

有一些讀者表達了同感,講述了自己獨處時的情緒。

還有一些讀者表達了另一個狀態是:

因朋友減少而帶來的孤獨。

這倒讓我想起另一件事,在很多年前,我曾有過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當時我們工作在一起,無話不談,關係緊密。

被同事戲謔地說有一腿。

後來我出去創業,我們也保持聯繫,幾乎一週一見,聊生活聊事業,依然感覺離得很近。

我也曾以為,這是我一輩子的好兄弟好朋友。

好像也沒有一個怎樣特殊的契機,但我隱隱察覺到了彼此之間的疏遠。

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總是時間碰不到一起,不是他有事,就是我在忙,還有各種臨時放鴿子的情況。

漸漸地,也就很少見面,也很少在線上聊天。

幾年後,他去了外地,我們就再也沒有見過。

此後,我們之間的交際,就是過年發個信息,然後看誰發了朋友圈,點個贊。

後來連點贊都沒有了,有幾次我刷到他朋友圈,只是看了一眼,然後滑了過去。

把這件事寫出來,有點索然無味。

畢竟,類似的經歷肯定很多人都有,也是我在不同的人身上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後,我才知道:

原來,成年人之間的疏遠甚至絕交,是不需要什麼刻意和大張旗鼓的。

約不出來,就是答案。



讓我們直中核心。

約不出來為什麼說是成年人疏遠絕交的答案?

因為,它意味著,你被降級了。

請注意【降級】這個詞。

我們往往有一個誤解是,總把它理解為一種負面因素,但實際上,降級這個詞是中性的。

它無非是在談:我們在內心裡給所遭遇的人、事、物的優先級排序。

偏理性殘酷地說,是你的價值在對方的心目中已不再重要和優先。

但我不想這麼去談。

我想說的另一個角度是:

降級,有時也是一種被動的心理排序。

就像我和朋友,約不出來,不是誰對誰有意見不重要,而是的確各自有事,的確太忙。

再加上地理環境因素的改變,我在北京南,他在北京東,見一面猶如取經,有時想想也就算了。

之後他又去了外地,見面機會更是所剩無幾,只能有一搭沒一搭保持聯繫。

這一切的一切,都會造成降級。

就像我的另一個觀察:

如果一個人結婚了,那麼隨著時間的增長,朋友會越來越少,見朋友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

因為在你的內心次序裡,你的家庭,你的伴侶,開始成為了你的優選項。

再加上時間和精力都被它們佔據,你的確就沒有更多時間再去和閨蜜閒坐一個下午大聊八卦。

所以,我始終認為:

降級並不是一味令人沮喪的事情。

它不過是我們行走在這人生路上時,遇到了一個個人,又遇到了一個個路口,有時結伴,有時分別,都是尋常。


那,如果要去嚴謹分析其背後的心理機制,讓我們再換個視角。

假設此刻,你是那個約不出去的人,有人想約你但你婉轉拒絕時,你在想什麼?

我認為有兩個層面,非常有趣。

第一個層面是:價值清算優先於關係斷裂。

所有持久的人際關係都是一種動態平衡,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物理的。

人在默默疏遠之前,會啟動評估系統:

往大了說——

這段關係消耗的情緒是否超過獲得的慰藉?
彼此的資源互換是否仍在同頻的軌道?
工作夥伴的散夥是否已經退出了利益共同體?
往日的同學朋友是否已經出現了階層鴻溝?

往小了說——

化一個全妝坐車3小時奔赴就為吃一頓晚飯?
見面時獲得的愉悅感還不如加班賺取的加班費?
只要一想到赴約心裡就感覺緊張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
放棄客戶的應酬或家庭親子難得的時光會帶來負罪感?

如此種種,都是我們的清算機制,會暗戳戳想自己是不是值得這樣做。

這會造成一個怎樣的感覺呢?

就是,你那個朋友,雖然你好像覺得依然重視他,也依然把他真心當朋友,但的確很難約出去了。

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起碼沒有重要過你的那些優選項。

一次不行,兩次不行,三次不行,他就不會約你了。

他會因你對他的降級,也在對你進行降級。

慢慢地,自然而然就會疏遠。

人際關係其實是很脆弱的,所有的看似堅不可摧,其實都是雙方在進行維護。

只要有一方放棄了這種顯像維護,另一方也會選擇撤退。

這倒不是人性,這是人際關係法則。

哪怕你們都還認定彼此依然是朋友。

但你懂得,朋友和朋友,也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人,朋友的層次也會慢慢不同。



第二個層面是:數字化社交的弱連接生態。

如今這樣的大數據互聯網時代,手機不離身,你或許會有一個這樣的感覺是:

也不是非要見面嘛,大家微信裡聊也一樣啊。

或者有另一個潛意識:

非必要,不見面。

當點贊代替了對話,表情包消解了深度交流,這種數字化的弱連接,無形中,讓我們更加容易接受【無痛疏遠】。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

如今70%的年輕人認為線上互動已足夠維持基本關係,線下見面反而成為了需要特殊理由的【非常態】。

這種弱連接,會製造一種幻覺。

它所創造的永久在線的假象,重塑了人際關係的存續邏輯。

最典型的,就是人會有一個矛盾的感受:

這個人之前是你的朋友,後來成為你的微信好友,但你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也沒有溝通,只不過是社交平臺的點贊之交。

他沒有刪你好友,你也沒有刪他,你就會默認這段友誼依然存續。

但當你想找個人聊天或見面時,你劃過通訊錄列表裡他的名字,會猶豫一下,會想要不要這樣做。

你或許也打開了聊天對話框,想說一點什麼,但打了幾句話又刪掉,最後關掉了手機。

你認為他是你的朋友,但你又隱隱覺得你們不再是朋友,只不過是微信裡的殭屍用戶。

然後你會躺在床上偶爾傷春悲秋一下,感傷自己有話無人訴說。

但,這一切,都是弱連接帶來的幻覺。

所謂幻覺就是:

偽親密。

足夠維持表面和諧,或不言不語,又不必付出真情實感。

正如:

你有時和線上好友聊天,打了一堆哈哈哈和可愛的表情包。

但現實裡,你拿著手機回覆,其實臉上,面無表情。


最後:

讓我們回到文章的標題。

我為什麼寫這是成年人的絕交,其實更加準確一點地說,應該是疏遠,或漸行漸遠。

我曾想換個詞,但後來,我還是用了絕交這麼直接的形容。

因為我現在已經慢慢知道,成年人的絕交,其實也是沉默的,也是緩慢的,也是隨著疏遠而達到的最終章。

此刻,請你默唸絕交這個詞。

它是一個【開口音】,指的是發音時口腔打開,氣流不受阻礙而發出的音節。

我想到一個借代比喻:

曾經我們絕交時,也是開口,要麼有矛盾,要麼吵架,反正要鬧一鬧,像一個現實層面的開口音。

到如今,絕交也是現實層面的【閉口音】。

我們不用多說,自己就能感知,然後閉口不談,默契退場。

彼此心照不宣,是最後的坦誠。

當維護成本大於了情感收益,自己內心會知道。

這是什麼?

這是人際關係的生命週期律。

所有的關係——我指的是所有——都有衰變的週期。

兒時玩伴的保質期,止步於三觀的不同。

大學時期的摯友,止步於畢業後城市的選擇。

職場同一戰線的盟友,止步於利益共存的消失。

成年人有一種隱約的清醒是:

接受這種關係的潮汐規律,且只能接受。

當共同話題耗盡,當價值交換停滯,當生活軌跡分岔,不聲不響後退,其實是【最節能】也【最保險】的結束方式。

這並非是一種無情和冷漠,而是尊重了客觀事實,也尊重了自己和對方如今截然不同的命運。

是的。命運。

當時間成為了新的社交貨幣,當人變成了網絡中的一個個符號,當我們各自處於各自的人生順境或困境裡,命運二字竟如此沉甸甸。

我不想說這是人走茶涼的悲哀。

我只想說——

在這個可以隨時退場的世界,要接受任何人事的分道揚鑣。

倘若有誰,在此刻,依然願意為你留座,要好好珍惜。

因為:

說不定,他也是人走茶涼的下一位。

此刻最珍貴,切記。

END

 山 海 皆 可 平 , 難 平 是 人 心 

♫ / 薛明煦 - 靜夜聽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