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半托管,焦慮的TEMU們



跨境商家的2024年,從集體重修語文課開始。


自年初起,各大平臺的招商人員就一致默契,開始推廣一個名爲半托管的新業務模式。繼速賣通、Temu兩大平臺以後,Shein的半托管也在本月初正式上線。

平臺新政纔剛落地,跨境賣家和各大平臺的“導師”們已經就半托管的前途吵了好幾個來回,論激烈程度,公司門口路過的狗都能辯上兩句。

但更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啥是半托管?


不怪商家犯迷糊,就在短短半年前,遍地的招商會和商家交流羣裏,都還在轟轟烈烈地宣傳另一個名詞——全託管

全託管模式一度是公認的出海跨境標準答案。Temu憑藉其在海外一路狂飆,今年1月銷售額同比增長805%,全球獨立訪問客數僅次於亞馬遜;阿里最新財報中,國際數字商業同比增速45%,主力速賣通的70%訂單都來自Choice模式(即全託管)。

全託管的火力太猛,以至於亞馬遜的招商人員都在一檔播客中出面挽尊:幫助賣家銷售和發貨的亞馬遜VC賬號(Vendor Central),其實才是全託管的鼻祖。


如今,平臺的忽然變臉,多少讓商家有些摸不着頭腦——既然已經有了萬能的全託管,爲什麼還要另起爐竈、大搞半托管?


全託管也有上限



各大電商“半托管”的密集上馬,傳遞着同一個信號:“全託管”可能並不如想象中的包治百病。


所謂全託管,指的是商家只需要供貨,由平臺負責營銷、物流、售後等諸多環節。

這一模式下,掌握定價權,靠差價盈利的電商平臺,更像一個跨境大賣家,真正的商家反而成了隱形的打工人。


平臺主動上強度,倒不是要做自營電商,而是要解決傳統跨境電商的許多問題。

首先是品控難題。被譽爲“美版拼多多”的Wish可謂一大前車之鑑,眼見Wish陷落於僞劣產品,以罰代管結果雪上加霜,Temu們深刻吸取教訓,親自介入選品、驗貨等環節,以規避空包、假貨等漏洞。

歸集了大量訂單的平臺,還可以用規模向服務商壓價,攤平高昂的越洋履約成本。

做了大量調研的平臺還發現,不少跨境大賣的潰敗還與庫存滯銷有關。因此,雖然包圓了大量商家乾的活,全託管與自營模式最大的區別在於,貨權依然在商家手裏,正所謂庫存商家背,平臺放心飛

儘管“全託管”已經將制度設計做到極致,但一年多時間實踐下來,看似完美的全託管模式還是出現了兩個明顯的死角。

一是履約速度仍不夠快。全託管模式下,商品都是跨境直郵,歷經平臺國內倉、跨國幹線物流、海外本地配送三個環節後才能送達。消費者常常要等上整整一週,這還是平臺盡力優化效率、幹線都用空運的結果。


二是商品品類嚴重受限。由於幹線運輸多是通過空運完成,平臺的SKU多爲數碼配件和小商品等輕小件。一些高貨值的重件、大件以及部分電子產品,因爲運費問題很難入駐平臺。

且不說在雙邊規模效應下,平臺需要不斷地擴充商家和品類以吸引消費者,即使鐵了心只賣小商品,也會碰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航空運力的上限。

各大平臺GMV的極值,光靠各大航司的運力就能推演個大概。最近幾年,外國航司在中國投放的貨機運力增速還十分緩慢,根據民航局預計,儘管2024年底國際航線會有所回升,但也只能恢復到2019年的八成[1]。

Temu等平臺如今的問題,老大哥亞馬遜早年也曾遇到過,後者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

既然跨境發貨效率低,那就趁消費者還沒下單,提前把貨運到家門口。



抄近路的海外倉



2013年聖誕節,UPS世界港中心物流在暴漲訂單和惡劣天氣的雙重夾擊下直接癱瘓,連帶數十萬的亞馬遜包裹無法及時送達。《連線》雜誌忍不住下場開嘲:


過節送禮,還是咱聖誕老人靠譜[7]。

彼時,亞馬遜自家的倉配網絡不僅規模尚小,而且都在偏遠地區,送貨主要靠UPS這樣的第三方物流商。面對堆積如山的投訴,亞馬遜一邊含淚道歉發禮品卡,一邊暗下決心大搞物流。

亞馬遜花重金送貨,除了受當年聖誕滑鐵盧的刺激,還與美國的特殊國情有關。

多年的去工業化不僅造成了美國的鐵鏽帶,而且重塑了全美的商品流向:由於大量依賴進口,美國商品流動的起點集中在中心港口,特別是離世界工廠更近的西海岸。

但與之相對,東部纔是美國的人口密集區域。美國東西兩岸相距5000公里,是北京到新疆的兩倍,零散運輸效率低,動輒要4-5天。


攬件端集中、長距離運輸等特點,決定了美國天然更適合倉配模式,也就是集中運輸,提前入庫,用戶下單後就近發貨。

爲獨立站提供Saas服務、被譽爲“亞馬遜叛軍武器庫”的Shopify,爲此不得不在2019~2022年間斥資數十億美元大搞物流,單是收購物流服務商Deliverr就花費了21億美元[2]。

亞馬遜的FBA倉,也是讓賣家提前將貨物發至亞馬遜的美國倉庫,由此實現本土發貨。

這麼做最直接的好處是離消費者更近,送貨速度自然更快。亞馬遜能做到下單後1-2日達甚至當日送到。憑藉超高的物流效率,亞馬遜常年把競爭者牢牢卡在身後,市場份額是第二名沃爾瑪的6倍。

對於大件、重件等特殊品類而言,海外倉還能節省運輸成本。同樣廣州到美西,0.75KG的汽配件,倉發和直髮成本相近;但對3KG小家電來說,倉發成本只有直髮的50%[3]。

FBA倉在手的亞馬遜,最終邁過了時效和品類這兩道門檻,SKU達到3000-6000千萬量級,是Temu的十倍[8],其中近50%的暢銷商品都來自中國賣家[6]。

賣家羣體中,也有激進派走上了自建海外倉的道路,比如賣辦公用品的樂歌、家居品類的大賣家致歐。樂歌還搖身一變賣水人,累計服務超過450家需要海外發貨的客戶[4]。

有亞馬遜的經驗在前,遭遇同樣問題的Temu們,摸着貝索斯那顆圓潤的光頭,也將優化的目標放在海外倉配環節上。

扎堆上線的半托管,就是各平臺照着亞馬遜打補丁的產物。



殊途同歸半托管



今年1月,阿里速賣通率先推出半托管;緊接着3月,拼多多旗下Temu開啓了美國站的半托管試點;5月初,Shein也將美國選作半托管模式的第一站。


不同於全託管的大包大攬,半托管模式將物流、運營等一部分環節還給商家去做,用平臺的簡政放權來改善兩個問題:


一是品類限制。推出半托管模式後,家裝、燈具等大件商品開始加速入駐速賣通,Temu也喊出全品類招商的口號,連食品這樣的高難度品類也囊括在內。


二是履約效率。以Temu爲例,由於面向無法跨境直郵、只能本地發貨的商品,半托管模式能將履約時間從過去的7-14天縮短爲4-9天。


只不過,同樣頂着“半托管”的名號,各大平臺開放的環節卻各不相同。


Temu和Shein在物流上開了一道口子,專挑自帶本地庫存的商家,由後者負責發貨;速賣通則與之相反,給商家更多運營權限,倉儲物流依舊由平臺負責。



平臺間的微妙差異,與各自的能力優勢有關。


速賣通能一力承擔物流配送,全靠親兄弟菜鳥的支持。公開數據顯示,菜鳥已經在歐洲、北美一共11個國家建立起了超過20個海外倉。速賣通能在西歐、北美等市場推出全球五日達服務,都是菜鳥在背後撐腰。


Temu與Shein則是典型的重運營,輕資產。2023年底,Temu的獨立訪客數僅次於亞馬遜,履約卻還是外包給第三方;Shein謀求轉型平臺電商已久,但直到去年4月,才咬咬牙在美國上馬了首個DC(配送型中心)倉。


但對於各大平臺而言,這種不同也只是暫時的。


Temu與Shein如今的曲線救國,靠的是有海外庫存和履約能力的成熟商家,後者要麼是亞馬遜大賣,要麼是獨立站大戶,留給Temu與Shein的上限,最多也不過是活成大哥的子集,商家的奧萊。


以物流能力見長的速賣通,也籌謀着鍛鍊第二條大腿。在剛剛結束的阿里2024財年業績會上,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董事兼CEO蔣凡就提到,阿里已經在中東、韓國、歐洲等市場拓展本地賣家;跨境銷售還是本地發貨,最終取決於品類本身[9]。


業務的交集勢必帶來直接的競爭,爲增長而焦慮的各大平臺終將回到同一條跑道,屆時,再微弱的短板都有可能成爲致命因素。


一直以來,出海跨境的敘事都像一本又一本商業爽文。前有百萬賣家橫行亞馬遜,後有Shein、Temu緊追老大哥,阿里國際數字商業悄無聲息地成了增速最快的集團業務板塊,TikTok在直播間賣着幾美元的小商品之餘,還得騰出手跟各國有關部門掰手腕。


只是,真實世界從來就沒什麼爽文,被殘酷的競爭不斷卷出舒適區,纔是你我最熟悉的常態。



參考資料

[1] 順應潮流,跨境電商物流迎來發展紅利,國信證券

[2] Shopify越來越像亞馬遜,界面新聞
[3] 跨境倉儲,大件品出海的“賣水人”,民生證券
[4] 樂歌股份,深耕智能家居出海,發力海外倉業務,天風證券
[5] 菜鳥撤回香港上市申請,財新
[6] Amazon's "Significant" Reliance on Chinese Sellers,Marketplace Pulse
[7] Christmas Delivery Fiasco Shows Why Amazon Wants Its Own UPS,Wired
[8] 再探跨境電商:“最靚的崽”Temu到底做對了什麼?長橋海豚投研
[9] 阿里巴巴發佈2024財年Q4及全年財報,天下網商

編輯:黎錚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黎錚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