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公安報》“出生”了

想當年,咱報紙還是個“小不點”
就鐵了心要做政治家辦報的踐行者

一眨眼四十年過去
我們“小不點”跟隨著時代的浪潮也長大啦!
從四開四版變身對開八版
週報變日報
不僅有紙質版
電子報、微信公眾號樣樣俱全
內容豐富多彩
全國報刊裡咱也是獨樹一幟!
今兒特地請來三位陪伴者和見證者
聊聊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友友們做好準備了嘛?

我是1983年7月從國際政治學院中文系畢業的。也是湊巧,近日居然翻出了當年的報到證,備註上寫著“83.8.24”報到,報到地點是當年公安部南大樓一層的政治部幹部處,分配單位是公安部政研室。政研室把我和吉林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鄒濤一起安排到了《人民公安》雜誌社。
部裡要求應屆畢業生分批到基層公安機關鍛鍊,一年後,1984年8月,我鍛鍊結束回來,《人民公安報》已經開始試刊。
創辦之初,沒有部室設置,統稱編輯部,下分新聞、業務、政工、副刊4個小組,分別負責4個版面。多數同志不是新聞科班出身,也沒有辦過報紙,版式設計就自己摸索,從資料室借來一摞報紙學習借鑑。為了美化版面,還不時約請秦友友和群眾出版社的美編畫幅插圖。一篇稿件放在版面的什麼位置、是否破欄走文,也是斟酌再三。那時京安印刷廠還是鉛字印刷,稿件發排後先打條樣,二校後再拼版,點校後付印。
隨著報紙的改版、增期和人員的不斷增加,開始設立各個編輯部門,最初有新聞、政治生活、法律、副刊等部門。
為準確記錄往事,我特意翻看了保留下來的幾份剪報。創刊第三期上,我有四篇稿件,包括武警趙春生英勇事蹟和女排郎平父親郎家驊的採訪。首次出京採訪是1984年訪英模陳鴿父母,陳鴿為保乘客安全,勇撲歹徒手榴彈犧牲。1985年,我赴昆明參加林業公安會議後,請批赴文山基層採訪。邊境緊張,獲准後,警方安排住宿並派員持槍陪同。採訪邊防所時,民警防地雷,領路前行。“您有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嘛”
20世紀80年代末,報社和部邊防局共同組織了一次“邊防紀行”的採訪活動,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到邊防一線,親身體驗邊防官兵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記得從木壘邊防大隊出發前往大黃水泉邊防派出所時,交通工具是一輛破舊的212吉普車,除了衝鋒槍外,車上還放了兩個西瓜。槍是用來防狼的,西瓜則是路上找不到水源時解渴用的。原本計劃天黑前到達派出所,無奈車子出發沒多久就“罷工”了,只好等著修車,等著等著天就黑了,這段路程一共187公里,我們走了11個小時,到達目的地時,已是飢腸轆轆。派出所民警拿出幾個平時捨不得吃的西紅柿,做了一鍋揪面片,用一個大搪瓷盆端給我們。我們將面片盛到碗裡,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吃著吃著,碗裡發現蒼蠅了,誰也不說話,把蒼蠅夾出來扔到地上繼續吃。
30多年前的往事,很難記得完全準確。但退休在家的我,每每想起報紙創刊前後的那段歲月,雖然條件差點兒、生活苦點兒,但人們之間以工作為重,關係簡單、彼此關愛,令人留戀、難忘。
時光荏苒
前輩已經退休
他與人民公安報的故事結束了
但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

上世紀80年代,全國上下勁吹改革開放東風,公安工作也面臨著改革。公安工作需要一張報紙為之鼓與呼,讓廣大公安民警能夠及時瞭解公安部的工作部署,同時,也讓部領導能及時瞭解基層公安民警的所思所想。而且,公安工作更需要向社會進行宣傳,讓群眾更好地瞭解和支持。要辦一張報紙,首先要有辦報的人,要有一支採編隊伍。那麼找誰來帶這個班子呢?這個任務最終落在了孫仲毅身上。當時,孫仲毅是群眾出版社的副總編輯,主要分管《人民公安》雜誌的編輯工作。當時《人民公安》雜誌的編輯張續進被抽調過來,後來,公安部從人民日報社調來了李長群(後任報社社長、總編輯),接著又調進了幾個人,加上當年招進來的五六個大學畢業生,總共十幾個人,組成了報社編輯部最早的隊伍。當時,擺在編輯部全體成員面前的問題是:報紙編什麼?怎麼編?稿源在哪裡?張續進記得,當時為了把試刊做出來,他們一方面從部機關業務部門、各地公安簡報裡尋找、挖掘新聞線索,一方面依託《人民公安》雜誌這個平臺,利用雜誌的通訊員隊伍,向他們約稿。張續進說,此前在《人民公安》雜誌時,他也畫過版式,但雜誌的版式相對簡單,突然改畫報紙的版式,就覺得有點兒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破欄、用什麼字型字號,也不清楚標題區需要留多少地方合適。只有一邊幹一邊學,慢慢摸索。大家找來一些報紙,照著樣子畫版式。鉛筆、尺子、橡皮是畫版式必備的工具,畫得不好擦掉重來,有時反覆修改甚至都把版式紙擦破了,有時這兒多出一些字,那兒又缺一些字,就很麻煩,所以算準字數顯得非常重要。把稿子和版式準備好後,作為編輯,當時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跑工廠——坐公安部的班車將這些東西送到京安印刷廠排版,第二天再把印刷廠排好的版樣取回來。當時還是鉛字印刷,工人師傅排版還得手工把一個個小小的鉛字按文章的內容擺好,遇到破欄不規範,還得重新軋鉛條,工序既瑣碎又麻煩。文章所需要配發的照片等,也得拿到印刷廠讓他們翻拍。試刊第一期印刷了1000份,分發給部機關和各省、市、區公安廳局。1984年10月5日,《人民公安報》正式創刊。報社刊發了一篇熱情洋溢的《發刊詞》,把《人民公安報》創辦的原因,辦報指導方針、宗旨、內容安排等廣而告之。1985年,公安部把《人民公安》雜誌劃歸報社,這樣,報社負責一報一刊的編輯出版。雖然是一張四開四版小報,但出版發行後,各地公安機關反響熱烈,第一年發行量即達到10餘萬份。光陰荏苒,《人民公安報》如今的枝繁葉茂,浸潤著所有關心、愛護她的人的汗水和心血。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公安報》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更加出彩。
一代代人民公安報人接續奮鬥
四十多年櫛風沐雨
初心不改
而如今
時代的接力棒已經到了年輕一代的手中
來看看
他是如何說的

這些年,《人民公安報》秉承改革創新精神,在辦報理念、採編流程等方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形成獨具公安報特色的報道現象效應。
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人民公安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政治家辦報”的要求貫穿到全媒體生產各個環節,在宣傳導向、內容上體現大局、服務大局、融入大局,精心打造傳播矩陣,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努力發好公安聲音、講好警察故事。全力提高政治站位。

在全國兩會、黨的十九大、新中國成立70週年、黨的二十大等重大節點以及重大事件宣傳報道時,《人民公安報》均實行“中央廚房”機制,由報、刊、網、微等協同推出報道,白班夜班編委雙值班,統籌報道的選題策劃、指揮協調、內容生產等工作。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人民公安報》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工作機制,派出全媒體前方報道組火速趕赴武漢疫情防控一線採訪,全體採編人員和各地記者站通力合作。2020年春節期間,《人民公安報》創新要聞會商工作機制、值班編委雙班工作機制、融媒體報道機制,啟動遠程辦公系統,每天全媒體全平臺全方位推出來自抗疫一線的報道。新時代,在每一次重要新聞宣傳報道中,《人民公安報》都經受住了考驗,圓滿完成任務,採編機制、隊伍能力得到了完善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打造公安新聞傳媒旗艦。2023年6月,公安部新聞傳媒中心正式掛牌運行。這是公安新聞傳媒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翻開了公安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嶄新篇章。中心有效整合了原人民公安報社、金盾影視文化中心、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等三家單位資源力量,致力於擔當公安新聞傳媒的排頭兵,在公安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發揮旗艦作用。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堅決落實部黨委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盯公安中心工作,紮實推進深度融合,繼續打造好《人民公安報》傳統優勢品牌,同步創新推進新時代公安主流媒體建設,綜合實力逐步壯大,旗艦作用初步顯現。
1987年1月2日一版 (由四開小報改為對開大報)
1988年7月1日一版(由內部發行改為國內外公開發行)
1995年1月1日一版(“星期刊”亮相,每週日出版)
1998年1月2日一版(“公安週末”亮相,每週五出版)
2021年9月20日一至四版(北京等部分地區實現所有版面全部彩印)

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三位見證者分享的故事
讓我們看到創刊始末的 那些人 那些事
40年 感恩有你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