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啊??

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後不“失聯”~



話說韓國有家“幸福工廠”。


說是“幸福工廠”,但其實在這裡一點都不幸福。


工廠裡有很多跟儲藏室差不多大的小房間,裡面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不能使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只能看著牆壁發呆。


住在幸福工廠裡的人,跟外界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通過門上的送餐口,還不是隨時都有人能跟他們說話。



(幸福工廠裡的人)


簡單來說,這裡就是一座監獄。

只不過住在這裡的不是囚犯,而是一群可憐的父母。


他們的孩子完全脫離了社會,他們來這裡是為了親自體驗一下孩子的生活狀態——與世隔絕的感受。



(幸福工廠外景)


這些父母口中脫離了社會的孩子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蟄居族(Hikikomori)”。


這個詞源自日本,說的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嚴重脫離社會的現象。


根據日本臨床醫生的說法,滿足以下幾個特點就能被稱為“蟄居族”:


1、幾乎每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

2、明顯且持續地迴避社交場合和社會關係,

3、社交退縮症狀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

4、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

5、沒有明顯的身體或精神病因來解釋社交退縮的原因。


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出現了第一波“蟄居族”,到了現在,他們依然在依賴著年邁父母的養老金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啃老。


而一味地被子女索取,也會導致老人陷入貧困和抑鬱當中,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蟄居族”示意圖)


在韓國,“蟄居族”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嚴重起來。


去年韓國衛生福利部對15000名19-34歲的人群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5%的受訪者正在“自我隔離”。


如果將這一比例普及到整個韓國的話,就意味著在韓國,大約生存著大約54萬個“蟄居族”。



(“蟄居族”示意圖)


另一方面,雖然大家都是“蟄居”,但韓國年輕人跟日本年輕人“蟄居”的原因卻全然不同。


在日本,“蟄居族”更像是“想要獨處”。

但韓國年輕人的“蟄居”,則有那麼點“躺平”的意味。


韓國心理學教授表示,在韓國的“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往往不認可偏離標準化生活方式的人。


20歲找工作,30歲結婚,35歲生子……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一個看不見的目標,他們必須拼了命地達成要求,一旦生活偏離了正規,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產生挫敗感和羞恥感。



(韓國的年輕人們)


但問題是,這些任務真的越來越難完成了。


上個世紀80年代,韓國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當時韓國的經濟增長率徘徊在10%左右,但到了去年,韓國銀行的數據顯示,韓國生產總值只增長了1.4%。


就業市場兩極分化加劇,就業質量下降,穩定就業競爭異常激烈,這些都阻礙了年輕人完成社會施加給他們的隱形目標,摧殘著他們的精神。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作都成了奢望,就沒人有心情再去考慮戀愛、結婚的事情了……


這也是為什麼,韓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即使與旁人待在一起,也不會交流的“蟄居族”)


根據韓國衛生福利部對19-34歲人群的調查,年輕人成為“蟄居族”最常見的原因為:


找工作困難(24.1%)

人際關係問題(23.5%)

家庭問題(12.4%)

健康問題(12.4%)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韓國的“蟄居族”,其實也是“躺平族”……



(疲憊地在工位上睡著的韓國年輕人)


為了應對這樣越來越普遍的“蟄居”情況,韓國非政府組織舉辦了一個為期13周的計劃,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幸福工廠”了。


值得注意的是,幸福工廠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拯救”這些“蟄居族”,而是為了教會家長們該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這些家長們會在幸福工廠內被“關押”三天,幫助他們換位思考,以便能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孩子。



(從幸福工廠出來的家長們)


50歲的金女士是幸福工廠的參加者之一,她兒子已經把自己隔離在臥室裡三年了。但直到她來幸福工廠體驗之後,她才真正理解了困住兒子的“情感監獄”。


“當初我很痛苦,因為我一直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如今我終於發現了一些東西。”


金女士說,她兒子一直很聰慧,她和老公也對兒子寄予厚望。


但兒子身體不好,因為總是請假,他很難交到朋友,也難以維持友誼,最終他患上了飲食失調症,情況更加惡化了。

後來,兒子高考失利了,他沒有被頂尖大學錄取,只去了一所比較不錯的學校。


後來他的情況越來越糟,終於有一天,兒子退學了。

他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不吃飯也不洗澡,看著這一幕,她心都碎了。


直到金女士來到幸福工廠,閱讀了其他“蟄居族”年輕人寫的筆記之後,她才意識到,兒子只是在用沉默保護自己,因為沒有人理解他。



(“蟄居族”示意圖)


樸女士也參加了幸福工廠的體驗課程,她來這是為了她26歲的兒子,他在7年前就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繫。


在幾次離家出走之後,她兒子再也不肯離開自己的房間了。

樸女士帶他去看過心理醫生,但她的兒子拒絕服用藥物,只是沉迷於電子遊戲。


體驗過幸福工廠後,樸女士表示,如今她仍然難以與兒子溝通,但她已經開始逐漸理解他的感受了:

“我意識到,接受孩子的生活很重要,不要強迫他按照特定的方式生活。”



(家長正在體驗課程)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做法不但能幫助他們理解孩子,也是在變相地解救自己。


韓國社會學系教授表示,在韓國,“孩子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功”。因此許多父母會將“蟄居族”的孩子,視為自己養育失敗,從而產生愧疚感。


孩子們害怕受到他人的評判,不敢與別人談起自己的情況。

其實父母也不敢公開討論孩子的話題,久而久之,父母也會在自己的圈子(比如家族聚會)裡被孤立的。



(“蟄居族”示意圖)


當然,對這些父母來說,他們最希望的,仍然是孩子們能夠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當被問到如果兒子結束隔離,她想對他說什麼時,金女士的眼睛裡噙滿了淚水。


她聲音顫抖地說,“你經歷了太多了,我知道這很難,但我會守護你的。”




ref: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2x0le06kn7o

https://www.npr.org/2024/02/11/1229437757/social-isolation-south-korea


--------------------


偶然V博:哪都有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接受一切。

Derek探索新世界線:……這都能讓資本再撈一筆啊,哪怕買張機票讓孩子換個環境生活呢

New-worldNew-life:我也想斷絕一切社會關係,一個人待著

碧天鳳嘯:《老鼠烏托邦》





各位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

事兒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

希望大家多多點擊“在看

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與大家繼續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