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一場關於“標籤”的爭論

“豆瓣是個通用的東西。”

在創立豆瓣網十年後,阿北(楊勃)坐在已經有 200多名員工的公司會議室,向《好奇心日報》解釋他對豆瓣的理解。“通用”是他一直在強調的詞,指的是你在豆瓣上用到的功能,無論是小組、標籤,還是豆列,都可以看到來自各個領域的內容,而不只是最初的書影音,這是豆瓣最大的變化。

這個最終的變化經歷過 2005 年與用戶的一次爭論,2007 年與產品經理的一次探索,2010 年與阿爾法城的一次實驗,以及用戶們時不時會碰上的改版。

正如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那個故事一樣,阿北從 2004 年開始,在北京豆瓣衚衕附近的星巴克獨自寫代碼,一開始想做的是“驢宗”,一個自助旅遊相關的網站,但後來意識到讀書是一個更加寬廣的領域,於是就有了豆瓣。

但是更多的人沒有聽說過的故事,是他和豆瓣上一名早期用戶 Xuer 關於標籤的爭論。2005 年的豆瓣只有阿北一個人,後來網站的第一批員工,以及當時對網站方向的發展和討論,都誕生在當時已經註冊了豆瓣的用戶身上。

那場重要的爭論是這樣的,豆瓣在那個時候有標籤體系,你標記一本書或者電影,就可以在上面打上一個標籤,比如說給圖書打上“科幻”,或者“魯迅”,或者“旅行”,阿北主張將標籤分開,圖書的歸圖書,電影的歸電影,“因為我覺得更純粹,所以科幻的書和科幻的電影是分開的。”阿北對《好奇心日報》說。

豆瓣上的 Xuer 是受到當時的中文心得集(cnblog.org) 發起人毛向輝的郵件之邀, 2005 年 3 月 24 日加入豆瓣的,豆瓣剛剛上線不久。他並不贊同這種標籤的劃分方式,認為標籤應該可以在兩個類別上通用,放在一起。兩人爭執不下,Xuer 一氣之下就將自己在豆瓣的東西全部刪掉,當時他標記了大概幾百本書。

2005 年,標籤對他來說是一件新鮮又令人興奮的事情,他在博客這樣表達:“我本能地感到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機樞就是這個標籤 tag,實在草根,實在自由。”他在用的博客,以及當時興起的社交網絡 Flickr 和 Delicious 都出現了這樣的標籤形式。

“駁雜的信息在人身上其實是統一的,”這是 Xuer 堅持的觀點,人們喜歡的不同類別的東西其實都有一個相通的主題,查找起來也容易。打標籤的更大價值在於發現臭味相投者,通過冷門標籤可以發現有意思的同好。但是在他看來,阿北當時只將標籤當作一種分類,“沒有在這條路走下去”,這讓他感到非常遺憾。

不過十年後推出的豆瓣 App 2.0 版本,就是一種把標籤整合起來,將豆瓣變成一個“通用”網站的體現。“就比如有一個減肥的標籤,豆瓣所有和減肥有關的書、電影、音樂、小組、日記和相冊,都在這個頁面下,這是第一步。”阿北說。

其實這也是阿北在星巴克寫代碼的時候就想做的事情,幫助用戶去發現。豆列與最初的標籤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把所有領域的東西放到同一個標籤下面,供用戶訂閱和查看,這十年間,豆瓣的多次嘗試和改版,也都是在通過不同途徑來實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