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間天高雲淡
站在河南省欒川縣潭頭鎮
大王廟村研學基地的觀景臺上遠眺
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裡
簇簇色澤金黃的穀穗彎下了腰

觀景臺下的耕讀書苑,既是研學教室、咖啡廳,也是休閒、議事的好去處。李紅波和大王廟村黨支部書記楊國鋒坐在耕讀書院窗邊,研究著增加農產品盈利的辦法。眼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是他們最掛心的事。


李紅波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派駐欒川大王廟村駐村第一書記,2023年11月到欒川開展幫扶工作。大王廟村因歷史上科舉中榜者較多被譽為“文曲村”,曾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歷任鐵路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幹部接續奮鬥,在古村落保護修復、村莊基礎設施提升、挖掘村落文化價值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助力當地建設綜合性研學基地,打造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

耕讀書苑及麥田經濟配套設施屬於大王廟村國立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研學基地二期建設項目,是李紅波接棒駐村第一書記後,推動落實的首要任務。
如何把農耕文化和古鎮旅遊融為一體,把生態田園變成吸客引流的亮麗風景?李紅波注意到,國內其他地區已有主打麥田、古建、慢遊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鑑。

研學基地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李紅波當好橋樑紐帶,“穿針引線”處理好運營商、村集體、群眾間的關係,有序推進二期項目建設,耕讀書苑、塑木步道、景觀造型、小火車道、麥田餐廳等設施迅速建成。
今年6月,2024第五屆洛陽鄉村文化旅遊季欒川縣分會場活動在大王廟村舉辦,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感受風吹麥浪。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刷屏全網,大王廟村麥田美景驚豔亮相,實力吸睛。各地遊客紛紛前來遊玩、研學、團建,高峰時“麥田咖啡”日銷1000餘杯。


市場需求愈發旺盛,但接待能力有限、精品民宿不足、消費場景缺失等問題也愈發凸顯。“現在留客時間較短,二次消費內容少。”基地負責人石彩芳說。李紅波經常和石彩芳討論研究,以填上吃、住、購方面的消費場景空缺。他們對已有的四合院民宿進行改造,按遊客需求優化佈局、重新裝修;打造商業街展廳,開發文創產品和農副產品,設計紀念品商店,拓展遊客消費空間。
在實際工作中,李紅波也對“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思考:“鄉村旅遊業不僅帶來了農產品銷售、場地出租、食材採購等增收機會,而且為群眾提供了可持續的就近就業選擇。”

基地開展團體培訓項目,僱村裡的大姐換洗床單、做飯、刷碗、保潔;農田裡的小餐館,解決了當地及周邊7位村民的就業;收穫的季節,村裡老年人去拾穗,每天增加60至80元的收入……今年上半年,研學基地臨時性用工已達700多人次。
“鄉村特色產業有起色,才能吸引人、留住人,這其中有遊客,也有村裡的年輕人。”李紅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研學基地的講解員李玉冰是大王廟村人,以前在江蘇做銷售。2021年,她聽說村裡建起研學基地,遊客挺多,正好趕上基地招聘,便毫不猶豫地回了家。在家門口工作,沒有了長年在外奔波的勞累和高額的生活開銷,李玉冰的幸福感直線上升。這份工作給她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也增強了她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把古村的文化傳承下去,傳播給更多的人,我覺得很有意義!”李玉冰說。

在關心產業振興的同時,李紅波深知確保脫貧成果可持續性、防止返貧的重要性。他每月組織村幹部集中學習,動態分析當前形勢,制定精準幫扶措施,及時處置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他走進脫貧戶、監測戶家中,現場查看,交流訪談,仔細調查“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就業、家庭收入等情況;鼓勵村民積極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激勵脫貧群眾勤勞致富,堅決守住防返貧底線。

“我在農村長大,對鄉村有深厚的感情。”李紅波把對鄉村的深情轉化為工作動力,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
他常常走訪慰問老黨員、高齡老人和生病住院群眾,詳細瞭解他們生活、身體狀況和實際需求;帶領村黨支部開展“五星”支部創建,依託研學基地打造鄉里中心,提供日間照料、托幼、利民食堂等公共服務;開展林果種植、國風妝造、電子商務、護林員等專業培訓,不斷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李紅波看來,一個文旅IP能走紅,從建設、運營到管理、內容都需要沉澱和積累。大王廟村以優勢特色產業聯農帶農益農,還處於打基礎的階段,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李紅波對未來充滿期待:“今年,持續打造大王廟等特色村落已經寫進欒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將繼續擦亮鄉村旅遊新名片,相信村子的明天會更好!”
供稿:《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河南記者站(鄭州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圖:趙鈺佩 王瑋
編輯:李雪琪
審校:高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