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副行長墜樓身亡 內部材料“洩露”引發怎樣的輿論關注丨金輿之言


點擊上方藍字 可以訂閱哦!





——  第117期 ——



銀行副行長墜樓身亡
內部材料“泄露”引發怎樣的輿論關注

6月21日,“財聯社”發文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得證實,6月18日西安高新路尚中心大廈發生一人墜樓身亡事件,據悉爲西安銀行員工,派出所初步排除刑事案件,相關人士表示事件的調查和善後等事宜正在進行。一份社交媒體流傳的西安銀行內部彙報文件顯示,墜樓者爲現任西安銀行副行長狄浩。21日,財聯社記者向西安銀行求證此事,相關人士沒有正面回應墜樓者是否爲狄浩,但表示之後將會公告。

同日,西安銀行公告,公司副行長狄浩先生於2024年6月18日離世。公司對狄浩先生的離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家屬致以深切的慰問。21日,微博話題 #西安銀行副行長狄浩墜樓身亡# 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單,閱讀量高達1.1億。

西安銀行公告截圖



內部材料外泄
激發網民探究心理

()


從信息傳播趨勢來看,6月18日發生的墜樓事件起初並未引發輿論規模性關注,直至西安銀行內部彙報文件“泄露”,在互聯網傳播,事件逐步引發關注。該文件中有事件相關的明確時間、地點、人物等關鍵信息,且文件的行文格式嚴謹,並蓋有西安銀行公章,可信度相對比較高,引發網民集中關注,輿論熱度迅速升高。

在官方正式公告發布之前,以“小道消息”形式流傳出來的“內部正式文件”,介乎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模糊感,增強了網民的“喫瓜”動力,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媒體除了關注當事副行長的任職履歷等基本情況外,“曾爲最年輕副行長”“八年副行長”等信息頻繁出現在文章標題裏。還有部分媒體從西安銀行自身情況出發,將本次事件與西安銀行的經營情況進行關聯分析,強調“西安銀行利潤總額連續四年下滑”“西安銀行副行長狄浩持有的西安銀行的股票股價下跌”“西安銀行多位高管超期任職”等信息,對該行的輿論形象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網絡上也出現了當事副行長主要是出於保全貪腐所得贓款贓物,或保護親屬和其他涉案人員不被查辦等原因跳樓自殺的猜測,“以一人之死換全體平安”“人死賬清,死無對證”“都是替死鬼”“丟卒保車”等評論頻頻出現。



銀行一日兩次回應
壓縮猜測空間

()


隨着輿情迅速發酵,銀行相關人士在6月21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未直接回應網傳文件的真實性,也沒有正面回答墜樓者是否爲狄浩,而是表示“之後將會公告”。當日,西安銀行發佈公告稱副行長狄浩離世。網民基於公告內容和此前內部報告,紛紛猜測離世原因,推升相關信息量於21日17時達到頂峯。

整體來看,銀行公告時間相對及時,壓縮了謠言“暴走”的空間,在沒有更多其他細節信息的情況下,網民針對事件原因的猜測趨於單調,輿論傳播活力降低,熱度持續時間相對較短,21日18時後信息量逐漸回落。



高管意外去世輿情
需警惕次生關聯風險

()


近年來,已有多位銀行行長意外去世,讓公衆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度有所上升。如湖北省黃岡市英山長江村鎮銀行原行長王某勇在車內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招商銀行廈門市分行行長趙啓柱墜亡等。此類事件發生後,網民一般會慣性認爲是涉貪腐案件。這一方面可能對主流社會價值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放大對貪腐嚴重程度的擔憂情緒,質疑銀行業治理結構和內部監管機制等;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輿論選擇性忽略追問意外死亡的真實原因,不利於發揮輿論的正常監督作用等。

此外,從本次事件輿論發酵的關鍵節點來看,內部彙報材料被泄露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輿情的發酵。網傳報告原文截圖中“派出所初步排查刑事案件”中的“排查”被自媒體指出可能是錯別字,應該是“派出所初步排除刑事案件”。提醒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關注日常非公開文件的保密工作,維護職業規範的輿論形象,避免因文件外泄或個別錯別字引發次生輿情風險。


 本期作者

輿情分析師 馮雨婷





編輯:李婭琦 | 責編: 朱明剛


你的每個贊和在看,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