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看了電影《逆行人生》的上海首映。上海影城修好後,還是第一次進去,千人廳非常壯觀。



看電影前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看過不少對於這個電影的評論了,口碑爭議很大。我跟我老公看完,兩個人都還挺喜歡的,但發完朋友圈後,立刻有圈內的朋友私信說一點都不喜歡,可見確實是自帶血雨腥風體質的片子。這篇觀後感姑且聊聊我自己喜歡的幾個點。並不認識利益相關方,不喜歡影片的朋友們輕拍。


足夠多的白描


這個片子有很多非常多的細節和人物。因為現實質感做得足夠好,所以我會更偏向把它們歸結於“白描”而不是單純的話題堆砌。


“45歲程序員被裁員”,這是一個這幾年被說爛的社會議題了。但即使如此,我看很多影評還是不信資深程序員被裁員後即使自降身價也找不到行業內工作,必須去送外賣。就此事我採訪了一下我老公,業內人士表示非常現實,原話是“公司招個40+的程序員進來幹嗎呢?”然後感嘆了一下,阿里p制度現在竟然成了宇宙通用標準了。


是不是隻能送外賣呢?那當然也不是的。高p可以去創個業,去當個管理崗,但主角對標的是p7。(更何況他已經買過p2p了,就當精神創業創過了吧。)如果沒有那麼缺錢,開個網約車其實更符合現實,但劇情設定他新買的房子跌了300萬,必須得交房貸——這又創到了很多人。


主角足夠倒黴。身上是中產三件套,又疊加了爸爸中風生病,話題buff疊滿。但在我標準裡,把這些搶救回來的,是家庭大吵架時,高志壘對他爸吼出的那一句:“有本事你別生病呀!”——多麼無賴多麼傷人又多麼真實。對比起來,對女性角色人設呵護太多,辛芷蕾出演的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好妻子,實在不食人間煙火。(當然,男導演這方面確實也應該更小心一點。)


外賣員群像,又是家有白血病孩子,又是帶孩子的單親媽媽,又是替朋友還債的單王,確實也把所有的話題點都疊滿了。這是在消費底層人民嗎?我覺得不算。如果看完後,觀眾的感覺是“可親可敬”,而不是“可憐可悲可嘆”,那怎麼樣也算不上在消費。那是在一味美化討好嗎?我覺得也不算。那場單王之爭的打架,寫出了人與人間負面的攀比、嫉妒、憎恨,也寫出了無奈。


最辛辣的還是那場打架的結局。站長指著旁邊幾個白白淨淨斯斯文文感覺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說,狼多肉少,他們都來跑外賣了。


是啊,狼多肉少


對仗與互文


很多負評說影片沒有對準平臺,而在描寫底層互欺,我倒也不這麼看。自從主角開始跑外賣,各種對平臺的諷刺就沒有斷過。比如系統提醒“你已超時”前加一個“完蛋了”,比如借外賣員的口說不逆行就送不完單,比如莫名其妙的微笑認證系統,又比如那場外賣員打架的事由——因為單王跑得時間更短,平臺就會根據他的速度調整標準,於是別的外賣員就完不成kpi。


這就是內卷。和影片開始,高志壘還在當程序員時,自己組996四個月幹了一個項目,但隔壁組同時做了三個項目,是一樣一樣的。


高志壘程序員被淘汰,就是因為卷不過以孫奮鬥為代表的“別人”。但孫奮鬥和單王的自我辯護其實是一樣的:我就想多賺點錢,就想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有錯嗎?他沒錯,所以高志壘被淘汰了。但是,“狼多肉少”,源源不斷的年輕人進來了。98年的年輕程序員進來了,所以孫奮鬥被淘汰了;會寫代碼又肯拼命的城市精英和白白淨淨的年輕人也來送外賣了,那單王註定早晚也會被淘汰。


孫奮鬥,奮鬥了還是孫子。這波自嘲其實是拉滿的。



還有一條我覺得很有趣的線,是高志壘一開始有糖尿病,需要打胰島素,跑外賣後,體力勞動讓他血糖指標恢復了正常。但能因此說,跑外賣比坐辦公室對人的健康更好嗎?影片裡直接用各種車禍來回答這個問題。起碼,坐地鐵去甲級寫字樓寫代碼,是沒有被車撞的危險的,不用風吹雨淋,還可以吹空調——但要得糖尿病。


難上的價值


《逆行人生》的鏡頭對準當下低迷的經濟、失業潮、階層滑落……這些話題其實都是非常難收場的。就像很多影評說的:然後呢?你解決了什麼?提供了什麼思路?哪怕放飛如《年會不能停》,最後也只能用狂歡歌舞場面來掩蓋回答,更何況一部現實主義。


現實就是,高志壘當了一個月單王,但最後還是把房子賣了,因為他不可能次次當單王。他員工表彰大會上說:“我們真的已經足夠努力了。我們值得被尊重,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但算法最終還是會淘汰他。經濟下行,狼多肉少,這個問題真的有可能輕易解決嗎?就算電影裡攻打了吃貨外賣的總部,現實中大家就會好起來嗎?


心理學上說,對待噩耗,人的心理要經過五個步驟的變化:否認——憤怒——妥協——沮喪——接受。這個電影如此大的爭議,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大眾情緒還在”否認“”憤怒“階段,主人公卻先一步走到了“接受”。



“關關難過關關過,路路難通路路通。”這是這個劇的宣傳標語。只是,大家心理上並還沒有走過“憑什麼”的階段。憑什麼要過難關?憑什麼路不通?


是啊,憑什麼呢?憑什麼當我憤怒時就要我接受呢?


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臺詞,不是最後煽情的“我們已經足夠努力了”。而是高志壘和老婆一起吃摔碎了的蛋糕。吃著吃著,他開始哭:但我總覺得,你應該吃一個好的蛋糕的。


是的,“我總覺得”,“應該”,“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算法只是如此。


但人是有心的。我們總是要為了自己關心和關心自己的人奮力奔跑,哪怕眼前的路似乎不斷下墜——但還是要奮力奔跑。老人每次精疲力竭從海上帶回來的白骨,都是自己曾經存在過的證明。


其實《致1999年的自己》講的也是差不多的故事。我之前寫過一個劇的宣傳語,叫“想不通也要想,不好過也要過”,和“關關難過關關過”差不多的意思。但隔了20年回頭看,大下崗時代後跟著的是加入WTO,然後一路到2008開始的狂歌猛進,那一代失落的中年人,總算熬到了領退休工資跳廣場舞的年紀。那就祝願時光也能最終善待現在的我們吧。


最後,不管這個電影最後的口碑和票房怎麼樣,看完後,如果大家對外賣員的態度好了一點,也算是社會價值。



推薦閱讀

抓娃娃:難以和解的中產家庭

站在40歲的十年回顧

跳樓者王自梅

愛神奮戰到老

年會不能停丨一個時代的迴旋鏢

夢總是無端地醒來

短篇小說

莎莉(上)莎莉(中)莎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