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車賽道的故事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開店競賽"。新玩家入局還有機會嗎?失去資本驅動,養車連鎖如何實現規模神話?
今年一季度,兩組數據折射出後市場的艱難處境:
F6數據顯示,1-3月行業產值與進廠臺次同比均下滑4%,維保需求收縮明顯;
門店轉讓數據更顯凜冽,一季度轉讓量環比激增57%,待轉讓門店總數突破1.5萬家,中小經營者的生存壓力可見一斑。
然而,寒意未阻新玩家的入局熱情。四家背景迥異的企業,正以不同姿勢切入這場高難度競賽:
嘉實多推出一站式服務連鎖嘉實多汽車服務,直接服務終端車主,提出三年500家的目標;
比亞迪註冊迪迪養車、小迪養車等多個養車商標,引發行業猜想——是推動4S投資人開設2S店,還是向社會修理廠開放加盟?無論哪種模式,都可能重塑現有售後格局;
“透明修車”和“延保鎖客”模式再現:哇牛養車以"配件零加價+工時明碼標價+499元年費制"挑戰傳統盈利模式,直擊車主價格敏感痛點;
中保研養車推出"3000元發動機延保"鎖客方案,用保險思維重構服務週期,喊出"千城萬店"目標。
當然,養車賽道的故事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開店競賽"。新玩家入局還有機會嗎?失去資本驅動,養車連鎖如何實現規模神話?誕生萬店連鎖究竟需要哪些條件?

新玩家還有機會嗎?
養車賽道究竟有多擁擠?根據AC汽車數據統計,連鎖百強2024年近4.5萬家,互聯網養車連鎖首次突破1萬家門店。
具體來看,以養車業務為主的前20家連鎖,門店數量總計達到24829家,其中貓狗虎門店佔到40%的份額。在如此激烈的競爭格局下,新人是否還有進入空間呢?

透明修車和發動機延保服務,本質上都是從用戶的養車痛點切入,給到車主更多的承諾保障,以此與互聯網連鎖形成差異化競爭,邏輯上行得通,但是戰略落地卻面臨諸多挑戰。
對於車主而言,“透明修車”的核心訴求在於價格透明,因為沒有車主想當冤大頭。但是,僅向車主展示配件成本價以及自己定義的工時費的方式,能否打消車主顧慮存疑。畢竟,用戶都有自己的判斷,究竟是不是配件成本價,缺乏核實的途徑。
除了價格透明,維修過程透明也是透明修車的重要一環。這要求門店必須具備標準化的施工流程,以及360度可查驗的施工過程,支持車主們手機端隨時查驗。
此外,售後承諾透明同樣不可缺失。一旦出現維修問題,怎麼解決,找誰解決,都需要有清晰的展示。
然而,從目前主打“透明修車”模式的門店來看,能夠做到這幾點的並不多見,這也限制了透明修車的普及。
再來看發動機延保服務。當下車主對更長售後保障的需求確實在增長。
然而,早在2020年,途虎、兔師傅、中鑫之寶等連鎖企業就已經圍繞“終身質保”展開佈局。如今,再以“延保”服務切入市場,難免會給人一種“趕晚集”的感覺。
對新入局者而言,能否跑通單店盈利模型以及形成差異化競爭,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倘若無法為加盟店帶來實際價值,導致被貼上“割韭菜”的負面標籤,將難以在行業中立足。
養車賽道進入深度調整期
新玩家以用戶痛點作為切入點,恰恰印證了養車賽道的發展瓶頸。而頭部企業的調整策略,也為整個賽道帶來了新變化。
根據AC汽車的梳理,2015年至今,養車賽道經歷了三個關鍵階段:
2015-2019年:模式探索期。
在資本助推下,行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以車享家和途虎為代表的兩種模式展開角逐:前者採用"線下到線上",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的直營模式,後者選擇"線上到線下",專攻輪胎保養的加盟模式。市場最終證明,聚焦核心業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加盟模式更具競爭力。
2020-2023年:規模擴張期。
雖然資本趨於理性,但行業競爭卻日趨白熱化。天貓養車、京東養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美孚等品牌商也開始親自下場佈局;小拇指、百援精養車等傳統連鎖企業藉助抖音流量“煥發新生”……直至途虎上市,則為行業驗證了"C端為王"商業邏輯的可行性。
進入2024年,行業處在價值深耕期。
隨著大單品策略紅利消退,頭部企業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路徑:途虎的策略在於提高下沉市場滲透、自有品牌佔比以及新能源業務滲透比例,以鞏固其頭部地位;天貓養車推出了貼膜輕改鈑噴專項店模型,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京東養車則以性價比策略圍繞核心城市的養護市場逐個擊破。
與此同時,三家互聯網企業依託騰訊、阿里、京東的生態優勢,以及各自在抖快美等平臺的運營優勢,強化流量供給。
再看區域連鎖兔師傅,保養業務之外導入輪胎服務,並著手佈局河南的下沉市場。
這一系列現象表明,養車行業已從野蠻生長階段過渡到精細化運營階段。養車連鎖們在新階段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養車生意被重新審視
當前,後市場融資環境持續降溫,維保領域投資機會大幅減少。這一趨勢倒逼行業重新審視養車賽道的商業本質,呈現出四大關鍵特徵:
其一,養車業務已成為典型的規模化生意。以途虎為例,2024年148億元營收中,輪胎與底盤件、汽車保養兩大核心品類佔比超70%,同比增長均接近10%。這一業績的背後,是其近7000家工場店形成的規模壁壘和供應鏈議價能力。
其二,生態體系競爭格局顯現。頭部連鎖企業加速與上游品牌商、主機廠、4S集團等構建產業生態圈。比如,嘉實多聯合途虎共建服務連鎖;天貓養車與多家4S集團合作開店;京東養車與多家傳統主機廠達成售後授權,並開拓商用車維保市場。
其三,單一的保養輪胎模型已失去投資價值,傳統的大單品策略已難以為繼,行業正從單一的保養輪胎業務引流,逐步向深度養護、維修、底盤等專項業務盈利的模式轉變。
其四,養車市場所依賴的油車市場受到新能源和國家“兩新”政策雙重擠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搶奪客戶成為常態。99元、198元保養、19.9元補胎、免費輪胎救援等價格戰、服務戰內卷將是主旋律。
毋庸置疑,以前的養車市場以油車構建價值網絡,市場變化沒那麼快,企業可以用同樣的解題思路解決同類型的問題。
但隨著新能源的入局打亂了原有節奏,車輛結構和消費者需求都發生了劇烈變化,這要求汽後企業必須給出更快的應對策略——2C路徑要更短、市場反應更迅速、運營客戶的能力要更強。
據行業數據統計,我國超 40 萬修理廠中,佔比超 50% 的 20 餘萬家三類修理廠依賴養車業務生存,而 2.5 家大型養車連鎖企業卻基本壟斷了這一市場的核心話語權和定價權 。
對於中小門店而言,如何在大連鎖全面圍剿的養車市場中重構競爭力,已成為核心命題。
“萬店連鎖”需要新故事
中國汽車後市場的連鎖化進程不可逆,而“萬店規模”正成為資本衡量連鎖品牌價值的重要標尺。
參照餐飲行業的爆發路徑,後市場也必將誕生萬店級巨頭,但燃油車時代的故事已難以支撐這一野望,行業亟需第二增長曲線來突破天花板。
當下,眾多汽服連鎖仍困於“千店”瓶頸,突破5000家規模的也僅有一家。另一方面,連鎖的競爭維度已全面升級,品牌、線上線下運營能力、供應鏈和IT能力四個維度的綜合比拼成為基礎門檻。
然而,要實現“萬店”跨越,還需應對四大新變量:下沉市場、新能源、AI和出海。
首先,下沉市場的售後潛力無需過多驗證。但搶佔這片藍海需要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和高效的服務體驗。連鎖企業具備沉下去的能力,背後是對其供應鏈深度與廣度的終極考驗。
其次,新能源雖擠壓傳統維保市場,卻衍生出新的售後需求。面對新能源主機對售後的強管控,連鎖企業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將成為未來決勝的關鍵。
再者,AI技術飛速發展,帶來了知識平權和技術平權。理論上,這為連鎖體系打造更標準化、服務及技術能力更整齊的團隊提供了有利條件。但AI技術的投入產出比也有待評估。
最後是出海突圍,從中國極度內卷的後市場殺出重圍的連鎖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確具有降維打擊的能力。但海外市場有著不同的文化、法規和市場環境,如何在國際競爭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必須要跨越的障礙。
當然,萬店的意義,從來不是門店數量的盲目堆砌。
後市場的終局,屬於真正能夠平衡效率、體驗與成本悖論的企業,唯有此才能讓萬店不只是資本的狂歡,而是行業的進化。
往期熱文回顧
❶ 多家上市4S集團集體“渡劫”:近萬家4S店已倒下,誰在背後“推波助瀾”?
❷ 央視曝光車險理賠黑洞:2.8萬賠付款,修車僅花不到1萬,錢去哪了?
❸ 4000家經銷商退網背後:“汽車買手們”迎來春天,加速4S體系崩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