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當我們談起ECMO,我們在談什麼?|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觀察

“我們保持向前,打開新的大門,去做新的事務,因為我們充滿好奇,好奇心引領我們去走新的道路。”

這一充滿哲理的宣言出自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折射到重症醫學領域,是醫者面對患者需求增加、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飛速發展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拓展自身,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延續尋求更多可能的職業命題。

然而,即使有了相對成熟的經驗,和經歷新冠疫情後大眾對以ECMO為代表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也並不意味著此類技術之後的發展能一帆風順。高昂的費用、治療的決策等複雜而宏大的經濟與倫理問題依舊存在,還有如何做好技術的規範、普及同樣重要。


一些聲音正在愈發清晰。

2024年6月22日,“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CSECLS 2024)”北京圓滿舉辦。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主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侯曉彤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同樣引用了迪士尼先生的名言。作為推動我國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CSECLS 2024則對這句名言的含義做出了高度凝結,提示技術發展新的方向,即探索與進步

我們探索的重點是什麼?又應該在哪些方向持續進步?

帶著這些問題,嚴道醫聲網全程追蹤了此次大會,並嘗試在與大會主席的專訪中找尋答案。

ECMO:“救命神器”

▼▼▼

“你能不能給我列出4~5個影響重症醫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如果在ChatGPT中輸入這樣的指令,得到的答案關鍵詞將分別是:呼吸機、ICU、血流動力學檢測、膿毒症集束化治療和ECMO。

CSECLS 2024開幕式上,侯曉彤教授與眾多參會嘉賓共享了這一過程。以此反映出ECMO在重症醫學領域的重要性。

提起ECMO,大眾對其最近的印象,莫過於新冠疫情期間帶有“重症新冠肺炎救命神器”“最後的救命稻草”等詞條的媒體報道。ECMO作為一種高級生命支持手段,可模擬人體心肺功能,為患者提供體外氣體交換和循環支持,使受損的心、肺得以休息和恢復。這一技術的應用,為治療危重症患者的原發病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在維護患者生命安全和促進臟器功能恢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ECMO也因此在各類媒體的爭相報道後迅速走入大眾視野,為人所熟悉。

但這只是ECMO在重症醫學領域應用的冰山一角。

隨著ECMO適應證的不斷增加,ECMO被應用於治療心源性休克、心肺移植橋接、緊急心肺復甦、暴發性心肌炎、危重孕產婦救治、各種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等多學科危重症病例的救治上。

“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已超越ECMO的侷限,其應用範圍正持續擴展。”作為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領域最亮眼的存在,ECMO廣泛應用的背後同樣也反映出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的飛速發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蔡軍院長在CSECLS 2024上談到,現階段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在心臟驟停、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急救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已成為重症醫學領域的尖端技術。

當前,體外生命支持系統正朝向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和便攜化方向演進,以適應緊急情況下的快速部署和遠程醫療需求。藉助納米技術材料、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算法等新技術,未來的治療將更趨個性化和精準化,顯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進入21世紀,ECMO系統變得更加便捷和用戶友好,結合了先進的監測和自動控制的技術,使患者的救治變得更加簡單和標準。未來我們也期待能看到具有更優生物相關性的材料,更自動化的系統,以及人工智能的應用,高效氧和器的研發,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生命支持。”    侯曉彤教授同樣在會上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可見以ECMO為代表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的發展態勢。

中國ECMO:從23到18486

▼▼▼

既然ECMO在臨床中應用如此廣泛,那麼在我國ECMO緣起何時?發展情況如何?

儘管ECMO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但受限於當時設備條件的落後,其應用範圍相對狹窄。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技術設備的更新,ECMO的適應證逐漸擴展,但早期其在臨床應用上仍帶有一定的探索性質。

在我國,一些醫療機構在20世紀初開始了對危重症患者進行VA-ECMO輔助治療。侯曉彤教授屬於國內最早一批探索ECMO技術的專家之一。

“我之前從事的是心外科心室輔助裝置領域的研究。但在那個年代也就是千禧年左右,整體的消費水平都不高,當時心室輔助裝置最便宜的是7萬塊錢,還是國外淘汰下來的老、笨的心室輔助裝置。就這樣都沒有多少人能負擔得起,於是它就撤出中國了。但是我們在心外科的病人還是有需求的,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病人下不了手術檯。”

於是在2002年,侯曉彤教授將ECMO作為一種替代手段引入中國,用於心臟外科手術中危重患者的救治。當時在缺乏其他有效手段的情況下,ECMO確實成為了挽救生命新的希望。

然而,儘管有醫生開始嘗試使用ECMO救治重症患者,但在2002~2009年期間,ECMO在我國還是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據侯曉彤教授介紹,他曾在2004年開展過國內ECMO臨床應用數據統計;而在當年,中國僅有22家醫院開展了僅23例ECMO救治。直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期間,境外已運用ECMO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患者,顯著提升了其在國際臨床中的地位,ECMO在我國的知曉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甲流的時候很多重症監護室的醫生好多都不知道有ECMO,或者沒用過。當時我們帶著這個設備在各個醫院救治病人,才讓重症監護室醫生知道還有這樣一個設備比呼吸機還厲害。”

此後,隨著ECMO設備、耗材和技術的顯著進步,和其相較於心室輔助裝置更為低廉的成本、更簡便的操作方式,以及能在急診搶救中的床旁置管優勢,使得全球範圍內ECMO救治患者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2016年,中國ECMO的救治病例數達到1234例。2017年,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成立,進一步推動了ECMO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根據侯曉彤教授在CSECLS 2024上報告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ECMO救治患者數量達18486例,較2022年增加37%;全國共有814家醫院開展ECMO,其中大規模ECMO中心佔12%,完成了全國54%的ECMO例數。

“因為中國是第一個運用ECMO救治新冠患者的國家,所以當時我就說,咱中國的病人在甲流的時候沒有享受到這個技術,許多病人抱憾離世。但在新冠的時候,我們就跟發達國家患者一樣,能及時應用到這個技術了。所以中國的進步是飛躍式的。”  侯曉彤教授在採訪中說道。


ECMO之困:循證、費用、培訓 

▼▼▼

數據只能折射出技術發展的一個切面,也就是說,臨床應用數量的增加並不意味著中國ECMO已經發展成熟。侯曉彤教授仍將中國ECMO的發展階段定為“初級階段”

他認為我國ECMO的發展存在以下幾點挑戰:

1、循證不足

ECMO在臨床研究方面面臨的挑戰主要源於其服務對象均為危重患者,使得進行純粹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時遭遇倫理難題,難以直接評估該技術對提高生存率的實際貢獻。

儘管有知名RCT研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但實驗結果並未完全證實ECMO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的效果,而是更多地探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此外,循證醫學雖認為ECMO為有效的搶救性治療,但其在大多數場景下應用的有效性還需進一步證實。

2、費用誤解

“關於ECMO價格高昂的問題,實際上並非完全歸因於ECMO本身。”

侯曉彤教授解釋道,由於各地區的醫保政策存在差異,對於需要使用ECMO進行搶救的患者而言,其整體醫療花費確實高昂。但這其中的主要開銷並不僅限於ECMO設備的費用,更多的是因為患者需要接受長時間的重症監護、使用昂貴的藥物以及持續的治療過程。

3、培訓需求

根據2023中國ECMO調查報告顯示, 在814家開展ECMO救治的醫院中,開展50例以上的僅有98家中心,有422家中心開展例數在10例以下,反映出這其中有許多中心為新開展ECMO的單位。同時,從我國年ECMO救治患者數量的增長趨勢中也可發現,每年都有新的單位在加入其中,但ECMO技術的應用並非一蹴而就,對於醫療機構、基建配置、相關多學科的專業人員資質和配置均較為苛刻,可以認為準入門檻甚高,需要進行規範化的普及、培訓。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以及各級學會一直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通過學術會議交流 、培訓體系建設、共識發佈、建立數據庫等方式實現技術規範化發展,促進優質診療資源下沉,推動技術水平同質化。

CSECLS 2023上,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還提出要建立ECMO區域化救治網絡。也就是以有豐富經驗ECMO救治規模的醫療單位負責整個區域的救治,形成以區域為中心的救治網絡,以衛星醫院為救治的接診單位,來進行ECMO患者的轉運和救治。

“在不斷探索中團隊合作,再不斷進步,我們建立了理論、模擬、實戰的培訓體系,打造同質化的ECMO中心,使ECMO成為更安全更有效的生命支持方式。通過轉診拓展,ECMO覆蓋,建立ECMO協作網絡,提高區域內急危重症患者的一個綜合救治能力,改善患者預後,未來還將開展多中心研究,推動臨床和基礎研究的交叉融合。” 侯曉彤教授說。


以上成果的陸續落地,也進一步激發了領域內專家學者對體外生命支持技術未來發展的想象力。

而探索與進步也不會停歇。就如同侯曉彤教授在大會現場所描述的畫面一樣:火箭點火,噴射出熊熊烈焰,逐漸離開地面,衝破大氣層,直指浩瀚的星空。

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的發展就像火箭升空一般,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和改進,每一次的技術突破,每一次臨床案例的成功,都將技術發展推向了新的道路。這不僅僅是航天技術象徵,更是人類勇於探索、不斷進步的精神寫照。也正是這種探索的精神,推動著體外生命支持從無到有,從有到今,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回到現實,按照“初級階段”類比,中國體外生命支持技術相當於火箭點火階段。

前方路還很長,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更大的難關要闖;一切已經開始,一切剛剛開始。

 看,平蕪盡處是春山,追風趕月莫停留。

“各位同仁,讓我們繼續保持探索的熱情,追求進步的信念,共同開創體外生命支持的新篇章。我們正在創造歷史,我們就是歷史。”

——侯曉彤教授


延伸閱讀

【精彩主旨發言】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

【第二輪通知】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CSECLS 2024)

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精彩搶先看

 【徵文通知】第八屆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年會


· END ·


版權及免責聲明:

嚴道醫聲網旨在搭建醫學專家學術傳播、為醫者發聲的媒體平臺,所有經“嚴道醫聲網”微信公眾號、APP及網站發佈的文章,文內信息版權屬於持有人,我們只提供傳遞信息之用。

1.嚴道醫聲網保留對內容進行技術性加工處理/刪除的權利;

2.對轉載、分享的內容,嚴道醫聲網會註明作者及來源;

3.所發佈文章不代表嚴道醫聲網的立場/觀點,如內容有誤,歡迎指正;
4.針對無法確認出處的內容,若涉及版權、爭議問題,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及時聯繫我們,給出內容所在網址並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我們通過核實後會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
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並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獲取更多資訊,點擊 “閱讀原文” 下載 “嚴道醫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