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普明禪寺 / MENG孟建民本原設計




▲ 坐落於羣山間的普明禪寺

八水村位於溫州市瑞安塘下鎮蓮花山和蛙蟆山之間的谷地,這裏民間佛教文化盛行,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修建並供奉的寺廟。普明禪寺的年輕住持希望在村裏修一座可以講傳佛法的現代寺院。這對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設計需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即宗教與世俗的關係,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 普明禪寺鳥瞰

佛教創立於古印度,漢代經吐蕃傳至中原,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梁武帝推崇而興盛,自此佛教建築開始按皇家宮殿制式進行復制和推廣,逐步發展爲“中軸對稱、坡頂合院”的統一模式。

▲ 普明禪寺的用地呈銳角三角形

然而,項目的用地呈銳角三角形,狹長緊張,傳統的佈局方式很難成立。但如果研讀進入中國之前的佛教文化,可以發現從窣堵坡、曼陀羅到轉經筒,“圓”作爲最基本的形式幾乎無處不在。這啓發了我們跳出“軸線”的束縛,採用非對稱式的靈活佈局設計:釋迦牟尼像居於場地的幾何中心位置,其他功能空間圍繞“中心圓”而展開。

▲ 普明禪寺頂視圖
▲ 寺院與原始山體形成共生關係

首先沿東面的溪邊小路設計一面直線形院牆,與山體呈30度圍合出內向庭院,最大化利用場地。牆體外層由當地的大塊天然石材砌築而成,嵌入佛像成爲有親和力的寺院對外界面;對內牆體則被“空間化”,成爲僧舍空間容納二十位僧人和居士的日常起居。

▲ 直線型院牆

基地南端採用開放式的山門設計,地面引山泉形成放生池,上方懸浮內壁刻有金剛經的四塊經板,共同圍合成方形的集散空間。繞過山門,訪客沿折線式的路徑緩緩上升,移步換景,曲徑通幽。中國傳統寺廟中空間收放的序列感和層層遞進的儀式感得以強化,營造出靜心寧神的入寺氛圍。

▲ 開放式的山門設計
▲ 移步換景,曲徑通幽
▲ 四天王坊

中心位置的圓柱形體量是禪寺的核心,我們將傳統上水平向分佈的大雄寶殿、藏經閣和講經堂沿垂直向整合,讓佛教文化中殿、塔、龕、堂等空間元素融爲一體。雙層筒體結構的外層是千佛龕牆,擺放原有寺廟保留下來的各式小型佛像;內層爲半透明的大雄寶殿空間,安放大型如來佛像,每日的早晚課法式在這裏舉行。大雄寶殿的頂蓋設計爲半徑六米的鋼結構手動轉經筒,隨人們緩緩驅動,風鈴輕搖誦經。

▲ 大雄寶殿

下方的講經堂和藏經閣是僧人與村民的共享交流空間,在這裏僧人們可以講經佈道,研習佛法;村民們可以抄經學佛,打坐靜思。

▲ 落日下的禪寺

總結起來,這是一次圓融各種“關係”的設計——神聖現於世俗,傳統立於現代,建築生於自然。

技術圖紙

▲ 總平面圖
▲ 首層平面圖
▲ 剖面圖
▲ 東立面圖
▲ 剖透視圖

瑞安普明禪寺
項目類型:宗教建築
建設地點:浙江省瑞安市
設計時間:2012年
建成時間:2023年
用地面積:2,822㎡
建築面積:3,621㎡
設計單位:孟建民團隊
主創建築師:孟建民
設計團隊:徐昀超、邢立華、符永賢、林海濤、易豫、李松名
攝影:蘇聖亮


END
公衆號文章僅供內部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權屬不清導致的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對接建築師、投稿微信:13012811198(註明來意)
[email protected]


公衆號 | 視頻號 | 小紅書 | 抖音 | B站 
魏一鳴,Archlady,鄭利江,雪亮
飯困,慧琪,Eric,鹿童,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