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1700字,讀完約需5分鐘
讀書萬卷始通神。
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這首詩中這樣寫道。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白天做官為人服務,開荒種地養活一家20多口人,但他卻產出了3千餘首詩,寫出 《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多篇聞名於世的散文。
這麼忙碌,生活壓力這麼大,蘇軾卻還能堅持讀書創作,他是怎麼做到的?
01
每天堅持讀書,熬夜也要讀
蘇軾從小就有讀書的習慣,做官之後,更是每天都堅持讀書。
因為事務繁忙以及蘇軾自身喜歡遊玩的原因,他經常在夜裡讀書,甚至讀到凌晨1點。
有時候喝醉了,他也會取出一本書來讀。
把讀書當作一種習慣,就像每天刷牙洗臉一樣自然。
這三十多年來,我自己堅持最久的一件事,就是刷牙洗臉了,我想很多人也是。
不管多晚,多困,都會做完這件事再去休息。
若把讀書當成如此的習慣,不敢想象,我們可以讀多少本書。
有一個更大的困難,就是克服短視頻帶來的短暫娛樂麻醉。
躺床上刷手機,比看書簡單多了。
看書需要主動理解文字信息,調動大腦思考,才能往後翻頁。
但短視頻卻可以在自己一動不動時,就把一個又一個我們喜歡的內容投送到眼前。
很多短視頻的目的就是吸引流量,充斥著討好。
但好書不是。好書如一個知己一樣,會一直陪伴我們,不會辜負我們。
熬夜也要好好讀書。
02
一定要多讀歷史
自幼開始,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就特別重視蘇軾的歷史教育,比如《後漢書》,蘇軾就是因為這本書裡的《範滂傳》,立志要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
被貶黃州之後,為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蘇軾也讀過佛學,但從來沒有中斷歷史方面的閱讀。
比如《戰國策》、《漢書》等,蘇軾都精讀過。
多讀歷史,可以發現事物興替的規律,可以找到自己前行的榜樣和座標。
覺得歷史枯燥,可以先從《明朝那些事兒》入手,或者先看央視的歷史紀錄片,也可以去看歷史人物傳記,像《曾國藩傳》《蘇東坡傳》等。
03
經典作品多抄寫,多背誦
蘇軾讀書,離不開抄寫和背誦,而抄寫也能促進記憶。
比如,李一冰在《蘇東坡新傳》中提到,蘇軾讀《漢書》——足足有80萬字,抄過3遍,而且這三遍不是重複:
第一遍,每段內容抄3個字
第二遍,每段抄2個字
第三遍,每段抄1個字
也就是說,蘇軾會先把書中的內容高度概括總結,在這個基礎上去記憶。
根據概括的這些關鍵字詞,蘇軾能把原文背的一字不差。
如果我們的歸納能力還達不到,也可以抄寫原文。
若能夠完整概括某段內容的意思,就可以如蘇軾一樣總結出幾個字之後再去背。
對於經典作品的閱讀,比如像《道德經》《論語》《大學》《了凡四訓》等,首先是多讀以促進理解,其次是抄寫,每天可以讀一個章節,一邊背一邊抄,抄完再反覆背。
高中的時候,我記憶文言文就是這個方法。
我有幾個專門的抄寫本,每天晨讀,都會在本子上抄一遍。
其實這是把書中的內容先轉化成大腦中的圖像,然後大腦再轉為為自己的字跡。
每個人的字跡都不一樣,所以抄寫著背誦,就是每個人獨有的最有效的記憶方式。
英語單詞其實也一樣。經過兩遍的轉化,那些書上的即使是一個標點符號,都會非常清晰地成為自己的知識。
我2023年的時候,抄寫過一遍《論語》,雖然沒有全部背誦下來,但抄寫的時候,加深了我對每個字的理解。
我們前不久《了凡四訓》訓練營的時候,很多同學每天早上會抄寫一個段落的《了凡四訓》,以及朗讀。
大家都普遍反饋,把經典抄寫下來,有一種讓理解落地的感覺。
蘇軾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寫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經典就是要細緻和頻繁。
除了以上3個要點,蘇軾的讀書實踐也很絕,就是寫作,寫詩,寫評論,寫散文,寫解說。
他的詩中會引用很多書中的案例,正如我們如今在文章中的舉例。
比如這首非常有名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中的周郎赤壁,典故出自《三國志·周瑜傳》;人生如夢,化用《莊子·齊物論》的"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案例就像文章的血肉,讓作品更豐滿。
很多人說寫作沒素材,不知道寫什麼,其實讀書就是獲取素材很好的方法。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這首詩中寫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多讀書,總沒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