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小編說
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不僅關乎個體的全面發展,更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本刊2025年第7期封面主題刊登多位專家文章,同時刊發地區和學校實踐經驗,詳細探討如何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通過學校體育綜合改革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期待能夠為讀者帶來更深層次的啟示和思考。
能否通過全面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使其成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突破口,成為五育並舉的重要基石,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工程,是全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何為體育真義?體育應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應注意哪些問題?一起來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特聘教授毛振明的闡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1] 黨和國家連續發佈系列文件,要求全面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但學生體質連續多年下降的趨勢尚未止跌,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聲音仍不絕於耳,“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小焦慮”“小月牙”等問題日趨緊迫,中國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錯綜複雜。能否通過全面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使其成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突破口,成為五育並舉的重要基石,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工程,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體育的真義是什麼,何謂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為什麼是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支點?
一、什麼是體育,如何理解作為教育的體育真諦
說到體育,教練員視它為爭光,運動員視它為錦標,職場青年視它為娛樂,中老年人視它為養生,醫生視它為預防,病人視它為康復,軍人視它為練兵,國家視它為強國,持舊教育觀念者視它為“青年喪志之玩物”,身心二元論者視它為“頭腦簡單之根源”,奧運先賢視它為青少年的“偉大教育運動”,蔡元培視它為“健全人格之首在”,毛澤東視它為“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習近平總書記視它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體育像個萬花筒,箇中看它皆不同。人們基於視角的寬窄和個人的不同需求所看到的體育是千姿百態、功能萬千的,人們基於認知的高度和親身感受的體驗所看到的體育是褒貶不一、好惡分明的。
體育在促進青少年“感情”“意志”和“人格”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調感情,它培養學生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樂觀是面對紛雜世界激勵自己向前的充滿動力的心理暗示,體育激勵青少年樂觀向上去看待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它是充滿正能量的世界觀;體育強意志,它培養學生不怕苦累、崇尚堅持的奮鬥精神,奮鬥精神是面對人生困難勇往向前的積極心理暗示,體育激勵青少年不懼勞苦、勤勞勇敢和永不言敗,它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體育健人格,它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遵規守矩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人與人、個人與集體發生矛盾時的友善和服從的心理暗示,體育激勵青少年永遠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時時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助人為樂,它是真善美的價值觀。
何為體育的真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開宗明義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2] 學生、立德樹人、綜合素質、基礎性工程是理解體育真義的四個關鍵詞:體育是面向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它以“健康第一”為理念,以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為使命;體育是立德樹人的教育,它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它是學生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其意義不限一科也不限一育,它是“五育並舉”的基石、撬槓和突破口。
二、全面發展學生的“理想像”是怎樣的
教育理論工作者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去理解“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實踐工作者遵循黨的“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方針理解“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很多教育的參與者未必如此理解,他們可能認為全面發展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認為是“好學校就是升學率高+校風好+有特色”,認為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好孩子,後者的“全面發展”圖譜中沒有體育的地位。
如果難以對“全面發展”取得共識,不妨回頭反觀一下何為“不全面發展”。任何人在面對“不善人際交往、孤僻驕傲的學霸”“體弱多病、精神萎靡不振的高才生”“缺少情趣,除了學習沒其他愛好的理科男”“整日不苟言笑、神情漠然、鬱鬱寡歡的書呆子”“情商低下、言行不遜、遭人厭棄的高智商”“粗鄙魯莽、桀驁不馴的體育特長生”“好吃懶做四體不勤只會學習的名校生”“品行不端或某一天人設瞬間崩塌的高分生”“不堪學習壓力最終誤入歧途的尖子生”時,無論懂教育還是不懂教育,無論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想必都不會認為他們是全面發展的學生。
因此,全面發展學生的“理想像”應是“謙遜待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善於交流的學霸”“熱愛鍛鍊、身體強壯、朝氣蓬勃的數學高才生”“富有情趣,有體育藝術愛好的理科男”“善思善言、幽默可愛、樂觀向上的‘書蟲’”“善解人意、語言和善、受人喜歡的高智商同學”“熱愛勞作、樂意助人、生活能力強的名校學生”“身心健美、品行端莊、舉止儒雅的特長生”“三觀正確、遵紀守法、品行優良的高分生”“不懼困難、永不言敗、百折不撓的學習尖子”……
綜上所述,全面發展學生“理想像”的“底色”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其“表色”是德、智、體、美、勞全方向的均衡發展,其“高光”則是當代青少年應具有的“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三、體育為何能成為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支點
德智體美勞“五育”中,體育可以站“C位”,可以是“中心撬點”的位置,它向上可撬動德育和智育,向下可撬動美育和勞動教育,體育在以“五育並舉”和“五育融合”為標誌的全面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特有的價值功能。
體育撬動德育發展。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立德樹人六項重要工作的強調中,“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位列第二,可見體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某位校長也形象地說過:體育是在操場上最看得見的德育。
體育撬動智育發展。體育撬動智育發展的槓桿是“運動塑造更聰明大腦”的基礎理論,是每次肌肉收縮釋放IGF-1蛋白質和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是運動增大額葉體積強化大腦執行功能,是運動增大海馬區促進人的記憶力的增長,是運動提高神經傳遞素水平以提高注意力,是運動產生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及其“全腦教育”,也是清華大學學子總結出的“8-1>8”的效率學習公式。
體育撬動美育發展。體育撬動美育的槓桿是“體美不分家”之文化遺傳,是古代奧運會中的藝術靈感,是現代藝術節中不可少的體育元素,是體育人奮力拼搏時展現的內心與外形之美,是每個人在拼搏勝利後心中湧出的無限美好,是體育美育共同追求美感的精神紐帶,是體育和美育都無法缺失的挑戰創新、高峰體驗,文化沉澱和個性張揚也是生活中“搞體育的愛唱歌,搞藝術的愛足球”的“並非偶然”。
體育撬動勞動教育發展。體育撬動勞動教育的槓桿是1954年頒佈的《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理念,是“鍛鍊身體,保衛祖國;鍛鍊身體,建設祖國”的時代精神,是“體育精神”與“勞動精神”、“運動體能”與“勞動體能”、“運動技能”與“勞動技能”的高度一致性,也是當下青少年缺少吃苦耐勞精神、體質體能連續下降和基本勞動技能嚴重不足等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的“雙向需要”和“雙向奔赴”。
四、體育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兩個案例
案例1:“小胖墩”小呂的故事。JS省某市某區新建了一所小區配套學校,在體育專家的建議下,這所新建校組建了中國第一支中學生美式橄欖球隊,希望用體育的“一校一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母親懷孕時患病吃藥的原因,小呂從小就是個“小胖墩”,並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胖,使小呂喪失了自信,泯滅了學習的動力,他不愛上學,沒事就請假,甚至裝病逃學,小呂也沒有體育愛好,少有親密的朋友和同學。球隊教練王老師發現了小呂的情況,毅然將進行橄欖球訓練並不理想的小呂吸收入隊,從此小呂開始變了,他變得開朗了,變得有意志了,變得有自信了,變得愛學習了。小呂的媽媽說:有一次小呂在家生病,他突然坐起來說:媽,我要去學校訓練!我說:你在發燒啊,為什麼非要去訓練?他說:因為我的隊友都在訓練!僅僅一個學期的橄欖球訓練讓小呂像變了一個人。學期末,學校校長在群裡發了一個期末考試的成績單並附言道:“兩個月過去了,橄欖球隊員們的期末考試成績進步一目瞭然:33名隊員中有30人學習成績提高,2人幾乎沒變,1人稍退步。看!我們的小呂從12916名進步到4976名、小吳從9446名進步到2907名、小劉從9402名進步到104名、小梁從8111名進步到3488名、小魏從198名進步到32名……這足以說明,橄欖球運動讓孩子有了進步,體育沒有耽誤孩子的學習,反而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實例2:“虹橋體校”的故事。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新區有一所普通的學校—虹橋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周琳校長一直困惑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康,2017年9月虹橋小學加入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的體育整體改革項目,開始了“體育走班制教學”“體質健康提升三精準”“全員運動會”和“家校體育共育”等改革,學校打破行政班級上體育課,按照學生興趣和技能分層教學,形成“1—2年級普修、3—6年級選修”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體育學練積極性,實現了“人人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體育走班制教學”助力學校形成了30餘支校級運動隊,2020年以來學校平均每年獲賽事獎項800餘項。學校利用先進手段精準測量學生體質和技能,建立檔案並制定個性化體質干預方案,通過校內鍛鍊和家庭作業等推進群體性和個體化干預,全校學生體質優秀率從改革前的不足5%提升至82.79%。學校已召開七屆全員運動會,徹底改變了“少數人在跑,多數人曬太陽”的困局,每屆運動會每個學生都能參加2—4個項目,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有效培養了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但在改革初期,家長對如此轟轟烈烈的體育改革並不理解,他們甚至抱怨地將虹橋小學稱為“虹橋體校”,家長質疑學校為什麼不好好抓學習。然而,事實教育了所有人:虹橋小學的學習成績伴隨著體質的增強不斷提高,在學業測評中,虹橋小學的語文、數學、外語和全科綜合分都在全區排名第一。周琳校長說,體育改革讓我們收穫了學生的體質增強、收穫了每個學生的技能提高、收穫了學生的行為規範、收穫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收穫了體育教師隊伍的成長、收穫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家校體育共育,更收穫了學校的全面進步。
五、用體育撬動學生全面發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讓體育的“撬槓”迅速見效。應該說,當前的體育改革還沒有讓大家體會到它的特殊功能,教育界對體育改革的信心依然不足。要想讓教育部門領導、校長、各學科教師、學生、家長都能認可體育是關鍵撬槓,就必須讓體育改革迅速見效,通過若干重要的改革讓學校體育煥然一新,而且體育改革必須通過像全國學校體育聯盟“10+10”那樣有實效的系列改革工程儘快產生突破性的效果,以展示體育的特殊效能。[4]
第二,打破體育“二八格局”,實現“全員體育”。體育固有的“勝者為王”“能者多勞”的競技性和錦標性,阻礙著學生全員參與體育的理念與實踐,使得學校體育相較其他學科更易產生“二八格局”,在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學生體質提升、班級體育競賽和學校運動會中都有80%的體育資源偏向了20%左右的“體育優等生”,而80%的學生只能享受最基礎的體育資源,這大大壓縮了多數學生體育參與的時空,並使他們在遠離體育的現實中逐漸“固化”為體育“看客”和“過客”,這個現象必須儘快改變。
第三,要開闢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要使體育真正成為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支點,需要調整和改變以往的“發國家文件號召→組織大型活動宣傳→增加課時開齊開足→積極擴大教師引進→專項撥款各級培訓→嚴格督導強化評估”的傳統賽道和傳統動能,要追求體育發展的新賽道和新質生產力。近十年來,在區域學校體育改革中湧現的“學生體質提升三精準”“體育選修走班制”“全員性班級賽”“體育品行課課養”“全員運動會”“體育趣味課課練”“小課間鍛鍊520”等都是學校體育改革的新賽道和新質生產力。[5]
第四,教育者要把自己擺進體育之中。當我們號召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時,校長、班主任、學科教師在哪裡,他們在體育之中嗎?是不是在很多孩子眼中家長是有空就搓麻將從不鍛鍊,是不是有些體育教師總是抽菸喝酒大腹便便?如果體育是“教育者只管號召,從不把自己擺進去”,如此體育能有感召力和說服力嗎?行文到此,腦海裡自然閃出那個農村學校的校長帶領全校學生跳鬼步舞的景象,覺得那個體育很和諧、很歡樂、很動感、很感人。
第五,重視合理運用“功利性撬槓”。用應試的方法糾正應試、用功利的方法追求非功利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得已的手段。進行中考體育考試並逐漸增加至100分,將學生體質連續下降的學校在評優評先中“一票否決”等,這種“功利性撬槓”雖然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有效的。“功利性撬槓”不可一概否定,需要適度合理利用,在這方面我們也不能用純理想主義的思維思考問題。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特聘教授)
推薦閱讀
歡迎訂閱
①掃碼訂閱2025年《人民教育》雜誌
②關注“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並設置星標,第一時間獲取精彩內容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