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這家書店長得像個藏經閣

提到在廣州落地生根的方所書店,描述它的高頻詞彙中少不了「小眾」、「文藝」以及「生活美學」。

在國內實體書店發展式微的當下,不到四年時間,方所不僅賺得「最美書店」的讚譽,也拿出實實在在的數據告訴我們,它能賺錢,且兩年內就實現了盈利。賣書是一方面,販售生活樂趣才是它能成長為廣州文化地標的真正原因。

2015 年,方所走出廣州,向西南進發,將第二家、第三家店鋪開在了成都與重慶兩座西南重鎮。

在奢侈品品牌雲集的成都太古裡,方所的出現好似飄來一股幽幽的書香氣。而操刀這一空間設計的臺灣設計師朱志康,則帶著他對這座城市的理解,花費 16 個月時間,創造出了這個猶如地下藏經閣般的文化空間。

成都歷來是出文人雅士之地,唐詩宋詞裡吟誦這裡繁花、幽僻的作品不在少數,細數近代文壇,巴金、郭沫若、沙汀以及艾蕪也都是蜀中高手。

但時至今日,成都有些熱鬧過頭了,商鋪林立,人頭攢動,接連開業的 IFS 與一街之隔的遠洋太古裡迅速炒熱了成都的核心商圈,卻沖淡了蓉城的那股子“巴適”勁兒。能在這寸土寸金之地爭下一隅喘息之地的也就只有書店了,2012 年西西弗書店進入了成都萬象城,去年夏天新加坡連鎖書店 Page One 進駐 IFS,今年 1 月方所落戶太古裡,緊接著言又幾書店年底又要在凱德天府的購物中心裡開張。

書店成了成都各大購物中心的新寵,在朱志康看來,這是一件好事,“我認為文化是人類的集體意識,而書本是記載智慧的物件,書不一定代表著文化,文化也不是隻有書,兩者之間不能劃上等號,”但他相信這個趨勢可以提升市民的素質,“只是要開書店的業主,除了創造商業價值外,不要偏離了開書店的本質意義。”

細數成都這些書店,毗鄰大慈寺的方所顯然與這座城市的氣質更為契合。

建於公元 3 世紀至 4 世紀之間的大慈寺是三藏法師玄奘出家的地方,後來才有了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就像是玄奘為了找尋古老智慧的發源地而苦心勞志,恰好位於太古裡地下一層的方所成都店也給了朱志康以靈感,“因為在大慈寺的地下,又是玄奘取經的出發點,所以自然想到概念為「藏經閣」,空間的設計自然會變成像是敦煌石窟裡神秘又神聖的收藏寶藏的地方。”朱志康告訴《好奇心日報》。

在整個地下空間的入口處,設計師創造了一個隕石造型的「方舟」雕塑,通過低調幽暗的入口,仿若就能抵達一個通往未知世界的地下聖殿。

當然,貫穿始終的還是「藏經閣」的概念,在這裡,設計師將文化與智慧比作浩瀚的宇宙,在整個空間裡面運用了星球運行圖、星座圖等元素,超過 5000 平米的超大空間,搭配著粗壯的水泥柱子頂起的 9 米挑高與 100 餘米的廊橋書架,木頭、混凝土、鋼材、鐵件……所有的材料都最原始樸實的呈現,也為整個書店注入了探索蒼穹般的想象力,走進書店,似乎就像是要開啟一段尋寶之旅。

地面之上,還是喧鬧繁華的商業街,地面之下,就已是一處沉浸心靈的居心地。關於方所如何利用混業經營的模式良性發展已不算創新之道,但這次成都店藉助設計的力量來創新文化空間,倒是玩出了不少新意,用朱志康的話說,“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替業主方找到問題,並想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的過程。”

Q:作為一個零售空間設計項目,你覺得做書店與其他設計項目有什麼不同?在設計過程中,您更想突出空間哪方面的功能?

其實設計書店對我來說與設計其他商業項目沒有太大的不同。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替業主方找到問題,並想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的過程。所以設計書店也是一樣如何讓人購買店內產品,才是關鍵!

書店不是圖書館,不是隻是讓人看書而已,還要有購書欲,這樣書店才能維持下去。所以我們的設計過程中最有挑戰的就是讓大家去購買書店的產品,也是與運營團隊研究最著力的部分。

Q:設計與實施整個項目花費了多久時間?你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最令你滿意的部分是什麼?

整個設計從第一個概念開始到最後開幕一共花了十六個月。總共經歷上百次的修改。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希望如何能再好一點點,最滿意的部分就是概念自始至終沒有改變而且還提升很多,進方所的消費者都能感受到這個空間當初所要呈現的意圖。這不僅是設計的努力也是方所領導團隊對這理念的認同及堅持,才能創造比原先想像還要更好的方所。

Q:成都一直以休閒和慢節奏的城市文化而聞名,你怎麼看待這種氛圍,是怎樣將這種地域特徵融入到你的設計中的?

我非常喜歡成都,這種慢生活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體驗生活。成都有最多的茶館咖啡廳,成都人的擺龍門陣的聊天方式與生活態度,這不就是書店最想要的消費群嗎?

設計當然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我們做了兩個咖啡區域,還有很多小角落可以讓人看書、談話的小空間,還可以像是在公園裡散步一樣過廊橋走小道。方所不僅僅是一個書店,而是為了成都人的生活而設計的休閒空間。設計方所不只是為了商業考量,還是希望能為成都人打造一個休閒、閱讀、生活的環境,更充實人們心靈層面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