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到底有沒有變貴,和大家分享一個比較關心的數據:醫療通脹。國內專門統計這項數據的機構很少,怡安算是長期出報告跟蹤這項數據的機構。可能有的朋友不瞭解,怡安是世界知名的專業保險經紀和諮詢服務機構,主要是做的企業業務。這次《2025年全球醫療趨勢報告》裡面帶來了最新的醫療數據。第一是單次就醫成本,主要受通貨膨脹率、地區以及就診醫院的影響;第二是就醫行為,主要指就醫的頻次,包括使用率和人均就診次數。新冠疫情前:(2011-2019年)年化醫療通脹率為10.7%;疫情期間: (2019-2022年)2020年因疫情就醫頻次下降,從年數據來看,平均醫療通脹率僅3.5%;2023年:就醫秩序恢復正常,呈爆發增長,全年醫療通脹達到18.7%;2024-2025年:怡安預計醫療通脹將保持約8%。一般醫療費分兩塊,門診和住院,買過保險的朋友比較清楚。門診頻次比住院更高,更容易賠付到,但住院花費更高,報銷費用通常高於門診。那麼按照醫療通脹的四個驅動因素: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門診使用率、住院使用率,變化趨勢如下:雖然門診使用率和住院使用率持續攀升(看病的人多了),但是住院的次均費用呈下降的趨勢。根據測算,2023年住院次均費用降幅可達約5%,並且怡安預計2024年依舊保持下降趨勢,這背後也和DRG/DIP付費方式改革有關。DRG/DIP付費方式改革從2019–2021年開始試點,並明確2022–2024年全面推廣至全國。從住院次均費用,我們也能看到DRG/DIP的影響顯現。無論在哪個地區,醫療通脹率都比整體的通貨膨脹率更高。這幾年,我們也有這樣的感受:周圍的東西越來越便宜,汽車、手機價格越卷越低。看過醫療通脹數據,我想大家大概會打消這種念頭了。正在發生的反而是,重疾險、中高端醫療險越來越貴......而另一個大背景是:我國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各種慢性疾病年輕化。而老年人,看病的頻次和支出都會比青中年人高很多。還有個點是,大家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了。尤其疫情之後,大家都保持了很好的體檢習慣。早檢查早發現,挺好,但也變相拉高了疾病檢出率、重疾發現率,賠付率增高後,重疾也變相漲價了。除此之外,醫療技術每年都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更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診斷病情,更好的臨床醫療技術,醫療成本也越來越高。今年,幹細胞相關政策也在逐漸放開,而解決辦法越來越多時,未來醫療的高通脹大概率還會一直持續。若干年以後,也許拉開人與人財富差距的,並不是有車有房,而是誰能能力負擔更好的醫療條件了。▒ 諮詢產品、配置保險、有非標體健康告知相關疑問的朋友請掃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大魚團隊會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