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二女生之死:第三個兇手,找到了

點擊上方藍色字

關注志願雲官方公衆號
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
ID:ID:xsha369


前言(與正文無關):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志願雲建立讀者羣啦!羣內福利多多,歡迎大家長按文末二維碼加入羣聊,我們一起閱讀、思考、成長~


跳出二元論,

談談“河南大二女生之死”背後,

需要看見的情感真相——

都2024年了,人工智能都會給人看病了,沒想到在河南老家還會發生這種事情。

河南23歲的大二女生小龐,因全身水腫,被父親帶到醫院就診。

鄧州市人民醫院(鄧州是縣級市,該醫院2021年晉升三級綜合醫院)的接診醫生,給小龐做了一系列檢查後,認爲她患上了腎病綜合徵。

還給小龐進行了激素治療和腎穿刺手術——腎穿刺手術,劇痛巨難受,且穿刺後有極大感染風險。

結果,這一系列操作後,小龐的病越來越嚴重了。

她陷入昏迷狀態,生命危在旦夕。

鄧州市人民醫院一籌莫展,建議家屬帶小龐到南陽市更大的醫院治療。

到了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三甲醫院)後,小龐暫時被搶救回來。

醫生根據小龐“腹部膨隆,與孕晚期相仿”的症狀,詢問小龐的父母,孩子是不是懷孕了。

父母說沒有,但醫生堅持給小龐做了彩超。

這一照彩超不要緊,23歲的小龐不僅懷孕了,而且都懷孕7個多月了。

要命的是,因爲之前小龐沒有告知鄧州醫院自己懷孕的事實,

而鄧州醫院的醫生在小龐就診後,按照腎病綜合徵治療的一系列操作,導致妊娠後期的小龐,出現心衰、腎衰、肺栓塞、胎死宮中、重度子癇前期等病症。

怎麼說呢?

進醫院治療前,小龐還是個有點水腫、活蹦亂跳的姑娘。

進醫院治療後,她全身重要器官都出現問題了。

後,小龐又被轉院到南陽市中心醫院(三甲醫院,豫西南較爲權威的醫院之一)。

南陽市中心醫院的醫生,給小龐做了緊急剖宮手術,把死胎取出來。

但8天后,小龐還是走了。

這事兒發生在今年2月份。

現在才被曝出來,是小龐走後,她父母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認爲是醫院的誤診奪走了女兒的性命。

直到現在,小龐的遺體還放在殯儀館裏,沒法入土爲安。

全國網友在震驚和嘆息之餘,呼籲有關部門能給個說法。

6月1日,鄧州市衛健委發佈了情況說明:

這是一起“既有患者未能真實說明病情,又有醫療人員漏診誤診造成的醫療事故”。


也就是說:

女生小龐之死,兇手有兩個,一個是她自己的隱瞞,一個是醫院的誤診。

贊同這個結論。

但凡小龐一開始說了實情,或但凡鄧州醫院醫生留心觀察一下,就沒有後來一屍兩命的悲劇。

但是,親愛的朋友:

“各打一板”的二元論,往往不是事情全部的真相。

人世間的諸多真相,需要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用升維的思維,看到“三”:

三生萬物。

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一物三體,知“正覺世間”。

其實,造成小龐之死的,還有第三個兇手,那就是中國90%的家庭都存在“情感失語症”。

什麼是情感失語症?

原本情感關係裏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卻在對方那裏割掉了舌頭,活埋了感受。

具體到親子關係裏就是:

父母不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什麼,孩子也不告訴父母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直至悲劇發生,或學會開口。

小龐和她的父母之間,就是典型的“情感失語症”:

23歲的小龐不告訴父母她懷孕的事實,甚至生命垂危都不願說出真相。

不難想象的是,如果小龐懷孕後,第一時間告訴了父母,

就算她一開始不敢告訴父母,但身體不舒服後還是說出了真相,那就沒有這個家庭後來一系列的悲劇。

不是苛責受害人,而是爲了更多人。

所以,我很想和朋友們聊聊親子關係裏的“情感失語症”。

爲此,我要講兩個真實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另一位河南老鄉徐世海。

徐世海有個兒子,叫徐浩宇。

徐浩宇17歲,身高一米八六,長得陽光又帥氣,學習成績還特別好,獎狀多的家裏牆上都貼不下了。

凡是接觸過徐浩宇的老師和同學,沒有不喜歡他的。

就是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在2020年5月的一天,把家裏的衛生打掃完,給父親洗好衣服後,跳樓自殺了。

兒子徐浩宇跳樓自殺後,徐世海怎麼也想不通,這麼好一個孩子,怎麼會跳樓呢?

後來,徐世海整理兒子遺物時,打開了兒子的手機,發現一個特別殘忍特別扎心的真相:

在他面前總是表現得積極樂觀的兒子,把悲觀和絕望的一面給了陌生人。

不僅如此,兒子還加入了相約自殺的“約死羣”,和一幫在父母面前失語的孩子一起,相約自殺。

那一刻,徐世海在痛心疾首中,明白了一個真相:

孩子在父母面前喪失的表達、埋葬的感受、隱藏的委屈,最終會通過暗能量的方式,重新回到孩子生命中,變成孩子的悲慘命運。

從那以後,徐世海潛伏到“約死羣”裏,一發現有孩子說“想死”,他就添加那孩子爲好友。

然後,他就找那孩子聊天,傾聽那孩子不願和父母說的故事和悲傷,並通過循循善誘的開導,把他們從向死的絕望,引領到向生的路上。

這些年,徐世海,以這樣的方式,救下來很多孩子。

他也在不斷勸解開導那羣孩子的過程中,拯救了因喪子之痛而極度愧疚的他自己。

第二個故事——

幾年前,我曾採訪過一位防艾人員。

他做艾滋病防治工作好多年了。

他給我講過一個案例:

有年暑假,有個21歲的姑娘被確診了艾滋病。

小姑娘哭着對他說:“千萬不能讓我爸媽知道。”

他安撫小姑娘:“你已經成年了,這是你的隱私,和爸媽說不說,是你的權利,那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可能是通過什麼途徑感染的?”

小姑娘說,她大二談了個男朋友,校外的,他們發生了多次無套性關係,前段時間她曾低燒過一段時間,還以爲是感冒。

“除他之外,我沒有和任何人有過關係。”小姑娘篤定地說。

他問小姑娘:“那你和男朋友分手了嗎?”

小姑娘說,剛分手了,前男友又追了他們學校另一個姑娘。

他繼續開導小姑娘:“這樣的話,你就要告訴我你前男友的真實信息,作爲疾控人員,我有責任和義務去管控他,避免傳染更多無辜的女孩。”

後來,在這個小姑娘的幫助下,他對這個男生進行了管控治療,也挽救了另一個女孩——幸虧那個女孩還沒有被感染。

“都是花骨朵一樣的年紀啊。這些孩子被確診後,第一反應是不能讓父母知道。”

他心痛地說。

這些孩子,病不讓父母知道,意外懷孕不讓父母知道,甚至死都不讓父母知道。

爲什麼?

爲什麼我們的孩子遇到了生死攸關的大事,會想到陌生的醫生、網友,卻不向最親最愛的父母說出真相?

親子關係裏,有句話說:

“最高貴的親子關係,是可以坦然對父母說出實情。”

那爲什麼中國的小孩,普遍無法向父母表達真實的自我呢?

有兩個原因。

●第一,“報喜不報憂”的認知背後,是“我害怕成爲父母的麻煩”。

我們傳統文化中,把養孩子等同於光宗耀祖的馴化,潛移默化中給很多人形成這樣的認知:

孩子,就是父母的臉面。

既然是父母的臉面,那就必須優秀、光鮮、能幹、叱吒風雲、搞定一切。

“報喜不報憂”,就是這麼來的:

“讓父母高興,纔是孝順。”

爲讓父母高興,我們活成了裝在套子裏的人——

只給父母看拿得出手的一面,不給父母說跌落困境的一面。

中國的小孩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心理問題?

因爲父母期待完美小孩,而小孩也試圖滿足父母期待,最後因無法接受自己的糟糕,陷入自暴自棄。

●第二,告訴父母真相,等於接受“二次傷害”。

女孩子在學校懷孕了,如果告訴父母,不是得到體諒和救助,而是“你還要不要臉”的羞辱。

從小不給孩子普及性教育,孩子在性問題上被騙被傷,父母知道後,不是幫助孩子,而是劈頭蓋臉地一頓“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人渣爲啥只害你”。

被同學霸凌,被老師誤解,被室友造謠,被街頭小混混欺負……第

一次和父母說了後,要麼被無視,要麼被“還不是你的問題”凌遲,時間長了,就不再說了。

所有關閉的心門,本質上都是不再信賴。

如果求助得到的是二次傷害,那還不如獨自承受。

這,就是我們的很多孩子,患上失語症的深層原因。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

再講一個故事——

網上有人問:

“讀大學的女兒,突然回來說懷孕了,怎麼辦?”

有人這樣回答:

“朋友的女兒,大三時懷了孕。

朋友知道後,先見了女兒的男朋友,又見了男朋友父母,覺得都是靠譜的人,就問他們同意不同意倆孩子結婚生子。

對方父母說同意。

朋友就給女兒辦了休學。

休學一年後,孩子生了下來,雙方父母幫忙帶着,女兒接着去上學。

女兒大學畢業了,直接找工作,因爲已婚已育,不再分散精力談戀愛結婚生娃,反而很快升職加薪。

其實,當時,朋友也做了B計劃。

如果男方是個渣男,父母又是糊塗蛋,就和女兒商量,要麼去最好的醫院手術,要麼孩子生下來她養,給女兒當弟弟或妹妹。

這樣,就算將來女兒不結婚,父母老了女兒也有人作伴。”

這個回答,當然有點理想化。

但它透露出來的理念,完美契合了《人性的弱點》中,處理危機的三大黃金法則

事情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必須面對最壞結果,我們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想辦法改善最壞結果。

這三大法則,也是我們養育過程中,最該陪孩子找到的禮物:

興致勃勃地迎接失敗和困境;

熱氣騰騰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有沉香地在積極努力中,把一切損失降至最低。

簡單說:

看見事實。

接受殘缺。

尋找路徑。

從經歷中打撈出有益認知。

在認知不斷強壯中成爲積極建設者。

這,也是我今天最想分享的部分:

爲人父母,想要成爲孩子的後盾和退路,我們要習得的能力:

看見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的處境。

站到孩子這一邊。

身體力行地陪孩子在事實的曠野上,趟過激流險灘,找到出口和大路。

在反覆的日常和具體的事件中,告訴孩子:

我愛你。

我一直都在。

我們一起想辦法。

一切都會好起來。

——END——

作者簡介: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藍色字體即可閱讀):

清華博士出家當和尚,父母下跪哀求仍不爲所動,16年過去,他後悔了嗎?

北京初代丁克現狀刷新認知:上歲數了,“後遺症”果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