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爬山時猝死......


前段時間,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在廣東深圳爬七娘山時猝死,引發熱議。


據悉,該男子獨自一人徒步至七娘山1號觀景颱附近時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還沒等周圍人反應過來他就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經120現場搶救無效後宣告死亡,法醫初判死因為心源性猝死


圖源/網絡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癥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徵、由心髒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的誘因很多,常見發生於原本就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身上,其他如自主神經係統不穩定、電解質失調、過度勞纍、情緒壓抑等因素都有可能觸發心源性猝死。


亞健康的大環境下猝死頻發,近些年我們已經看到過不少和猝死相關的新聞,比如加班過程中猝死、愛熬夜的年輕人猝死等等。


這裏我們淺聊一下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主要有心源性猝死和腦源性猝死。大量研究結果錶明,運動相關的猝死最多就是心源性猝死,尤其是像長距離跑步、越野跑這樣的劇烈運動。


就在這次4月13日七娘山猝死事件的前一天,還發生瞭一起同樣非常令人惋惜的猝死事件。


4月12日,寜夏銀川市第二十四中學一名初一的男生在早上跑操時突然暈倒,送醫搶救無效後死亡,死亡診斷結果為呼吸心跳驟停。


18日校方通報瞭情況說明:


圖源/截圖自銀川市第二十四中學官微


如果仔細看過兩起事件的通報,會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都是早上9點多突然暈倒,10點不到就得到救治,但都搶救無效,在11點左右被宣告死亡,且連死因公布都一模一樣:呼吸心跳驟停


接連兩起猝死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運動猝死這件事。

當然,這裏不是要大傢因噎廢食,因為運動有風險就不去運動瞭,爬山有風險就不去爬山瞭,日常交通事故這麼多,難道大傢就不上路瞭嗎?

不是的。
那運動猝死能預防嗎?一旦發生如何應對?

首先,猝死的發生往往非常突然,來得很急且誘因復雜,除瞭定期體檢、保持作息規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膳食、適當運動、避免過度疲勞這樣的套話式預防手段之外,很難說有什麼針對性的事先預防手段,攜帶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倒是非常有用,但一般人誰帶這個爬山?


圖源/P.L.


正如同七娘山視頻發布者的勸告一樣,爬山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除此之外,在爬山過程中還能做的就是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尤其是心率、疼痛、不尋常的大量齣汗等,要重視身體發齣的訊號。


心率

一般來說,一個人能承受的最大心率是220減去年齡,(220-年齡)為極量運動心率;(220-年齡)x90%為次極量運動心率。一般認為極量運動心率的70%-80%為適宜心率。


心率越快,血管就越危險,會導緻供血不足,從而缺血缺氧。研究顯示,每分鍾心率增快5次,心衰風險就增加13%,死亡風險增加13%。最適宜的心率是60次/分。心率每增加11次/分,總死亡風險增加15%。


這裏有一張「心率區間適閤的運動模式」參考錶:


圖源/小海


所以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最好是將最大心率保持在70%-80%之間。


疼痛

運動疼痛主要是頭部、胸部和腹部疼痛。

如果運動過程中身體壓力大,循環係統供氧和供血沒有跟上,就有可能導緻疼痛。例如頭痛是高反缺氧的癥狀之一、胸口痛可能是心肌缺血的錶現、持續性心絞痛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


因此,一旦身體發齣疼痛的訊號,一定要重視,要立刻停下來休息,然後觀察有無緩解。

除此之外胸悶氣短、大量齣汗等癥狀也一定要關注,總之,身體任何不尋常的錶現都可能是在嚮你發齣求救信號


我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關於運動猝死的文章《劇烈運動時,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感興趣的可以點擊跳轉文章↓

圖源/阿拉漢


迴到七娘山猝死事件上來,截止目前都沒有更可靠的消息渠道進一步公布該男子的猝死誘因。


據死者傢屬在社交平颱上透露,死者生前生活自律、不熬夜,也沒有相關的基礎疾病。


在當時第一波的新聞傳播中,網上猜測是疑似中暑導緻。


圖源/消息截圖

圖源/某音截圖


由於事發是在廣東,還有有不少廣東網友在相關視頻下方留言提醒。


圖源/某音截圖


該男子在七娘山猝死是否因為中暑尚無可靠定論,但是五一小長假馬上到來,隨著氣溫逐漸攀升,戶外中暑這個話題尤其值得一聊。


戶外中暑,不得不防


南方是高溫重災區,很多地方早在3.4月份氣溫就已經超過30℃,4月12、13日那幾天,深圳市大鵬新區已經特彆通報過炎熱天氣。


圖源/截圖自愛大鵬官微


隨手一搜,每年都有不少爬山熱死人的相關新聞。


圖源/搜索引擎截圖


還記得去年7月一個討論度甚高的新聞:


#北京一導遊中暑死亡#:

7月2日上午10點左右,一名48歲的導遊帶著研學團的孩子們穿梭在北京頤和園景區中。北京市氣象局數據顯示,當天12時,北京市大部分地區氣溫35-36℃,其中南郊觀象颱氣溫36.3℃。12點左右遊覽結束,導遊將所有人安頓上大巴車之後便昏睡在座椅上,直到1點20左右司機纔發現導遊昏迷不醒,這纔有人撥打120。送院搶救時,他的體溫升到42℃。醫生最後給齣結論,“送晚瞭”,死於熱射病


夏季去爬山,最需要警惕的殺手就是熱射病(重癥中暑)


圖源/baudrytherapy


首先我們來瞭解下高溫環境人體會發生什麼?


在30-40℃的熱環境中,溫度每升高1℃,能量消耗就增加0.5%。此時,體內産生的熱量不易散發齣體外,造成體溫升高。當外界溫度超過35℃,即高於皮膚溫度時,傳導和輻射的散熱方式産生障礙,隻能靠蒸發的方式散熱。但遇高溫、高濕天氣時,蒸發也會受到影響,加之運動産熱增加,熱量會積纍在體內,造成體溫升高,甚至引起脫水、鹽代謝失調。


中暑通常會有一個過程:


先兆中暑

頭昏、疲乏、四肢無力、口渴、

胸悶、心悸、惡心、注意力不集中、大量齣汗等;


如果不及時乾預,就會發展為

輕度中暑
體溫38℃以上、麵色蒼白/潮紅、皮膚灼熱、

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而快、血壓下降


再不及時乾預,就會發展為

熱衰竭

皮膚濕冷、嘔吐、頭昏、
焦躁不安、肌肉痙攣、暈厥等


再不乾預,就會有極大的生命危險

熱射病

死亡率50%以上


圖源/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


熱射病即重癥中暑,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機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産熱大於散熱,導緻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 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急性熱緻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一旦搶救不及時,死亡率非常高。


2022年《自然》子刊發錶綜述文章稱,在重癥監護下,勞力型和經典型熱射病的死亡率分彆為26.5%和63.2%。而我們在夏季進行戶外運動時,常常經曆陽光暴曬、高溫、缺水、過度勞纍、大量流汗,因此,極易發生運動性中暑,乃至熱射病。因此,戶外愛好者尤其需要關注中暑和熱射病的問題。


因此,一旦齣現先兆/輕度中暑癥狀,韆萬不要隻是覺得太纍瞭或許太熱瞭,一定要引起重視和及時乾預。


中暑的預防和救治


預防中暑


①休息:盡量減少活動量,多休息,運動50分鍾後應休息10分鍾

②補充:多注意水和鹽的補充;加強營養,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注意補充水、電解質、維生素。補充水分時,要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性暴飲。

③衣物:衣服硬選用寬大、通風、易吸汗的麵料,最好是白色,以減少太陽輻射,嚴禁穿背心,短褲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防止肢體,特彆是防止頭部受熱,可用野草、樹枝、草帽、濕毛巾遮蓋。

④藥物:要帶足防暑降溫藥物。

⑤還可以選擇增強自身體質以適應野外高溫氣候,比如進行熱適應鍛煉:在熱環境中,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體溫不超過38℃,脈搏不超過160次/分,每次持續20分鍾,每天鍛煉總時間為2-4小時,共進行10-20天。


圖源/Nigel Msipa


如何及時乾預和救治?


首先立即脫離熱環境:將中暑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如野外無遮陽處可用帳篷罩或寬大的衣物撐起遮陽;

接下來進行積極有效的降溫:鬆開中暑者衣扣,進行頭頸部冷敷、扇風,用酒精或白酒擦體,針刺足三裏、內關等虛穴位;

能飲水時大量飲水;

④若呼吸睏難可進行人工呼吸;

⑤30分鍾內,直腸溫度未降至38.9℃以下者,必須采取冰水浸泡浴;

⑥有情況的條件下,立即送醫。


現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過去的202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而2024年為厄爾尼諾強年,今年掀起的熱浪或將更甚去年,高溫殺手不得不防。


五一在即,夏季在即,也希望各位戶外愛好者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也要平安歸來。


扒一扒
我們的匆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