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分析呂岱渡江的原因時曾提到:
呂岱敏銳地感知天下將要大亂,於是舉家南下,去往江東避亂,這一躲就是好幾年(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
因為當時寫的有些隨意,後來想想還是有些不夠嚴謹。
黃巾之亂主要在冀州、豫州,離廣陵郡還遠得很。
咱們之前還寫過一個人物,臧洪,詳見這篇:袁紹和曹操,誰的板凳深度更厚?這三人如果聯手,官渡之戰的結局將徹底改變!
臧洪20多歲時被選為孝廉。拜為郎官入宮宿衛,體貌魁梧的臧洪因在靈帝身邊表現優異,外放出任縣長,之後擔任反董聯軍誓師大會的宣誓人,後被袁紹招攬,擔任位高權重的青州刺史
這麼一位大人物在黃巾起義爆發後,就辭官了,去哪了呢?
回到老家廣陵郡,後被太守張超看中,聘為功曹。
這也足以證明當時的廣陵還是相當安全的,那呂岱為何還要渡江呢?
畢竟在古代,拖家攜口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其成本和風險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除非你面對另一個更為嚴重的事情!
而讓呂岱感到恐懼的極有可能就是笮融禍亂廣陵事件!
初平元年(190年),臧洪和廣陵太守張超北上參加反董聯動。
之後的廣陵郡守就是徐州刺史陶謙舉薦的名士趙昱(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
趙昱為人高絜廉正,抱禮而立,清己疾惡,潛志好學,按說廣陵郡又迎來了一位父母官,本是百姓的幸事。
只可惜,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與陶謙爆發大戰,徐州北部被打的一片狼藉。
陶謙的心腹丹楊人笮融見勢不妙,居然拋棄陶謙南逃。
笮融南逃對陶謙影響甚大,笮融時任下邳國國相。下邳處於泗水和沂水交匯之處,無論是北邊的彭城還是南邊的廣陵,向州治所在的郯城運輸糧食時都需要經過下邳。
笮融的職責就是督運廣陵郡、下邳郡、彭城郡三地糧草轉向郯城,支援前線的陶謙。
陶謙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位老鄉居然將三郡糧食全部中飽私囊,佔為己用(同郡人笮融,聚眾數百,往依于謙,謙使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
更過分的是,笮融還帶著一萬多人和三千匹馬,沿泗水南逃到廣陵郡境內(及曹操擊謙,徐方不安。融乃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
當時中原騎兵十分稀缺,三千匹馬被卷導致陶謙的重要戰力就此報銷,這也是陶謙大敗的原因之一。
笮融的“精彩表演”還在繼續。
進入廣陵城後,趙昱不明所以,對笮融盛情招待。一心黑到底的笮融卻乘機在酒宴上殺了趙昱,劫掠了廣陵城,然後渡江跑到丹陽去投奔薛禮,駐軍於秣陵城南(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融利廣陵資貨,遂乘酒酣殺昱,放兵大掠)
注意這個詞:放兵大掠
既然老領導也背叛了,同事也殺了,笮融還會對廣陵百姓心存仁義嘛?
當然要殺殺殺、搶搶搶了。
呂岱這時南奔江東,解釋就很合理了。
有時候根據一些蛛絲馬跡進行分析,的確頗有樂趣,但前提是對史料的掌握要深、覆蓋面要廣,這點咱們還要繼續提高,後面才能給大家提供更有價值、準確的歷史分析,畢竟咱們的讀者水平太高,經常被指正錯誤也挺汗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