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這3件事的家庭,孩子真的很難自覺……

全文2980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的小毛病。

哪怕是我們做家長的,生活中也會有那麼幾個瞬間想“擺爛”:碗筷等會兒再洗吧;工作拖到要通宵;減肥計劃一拖再拖……


放在小孩子身上,這種現象我們把它稱之爲“磨蹭”。


孩子磨蹭,是家長最爲頭疼的問題。


有的孩子起牀,喊了20分鐘還不起來;眼看就要遲到了,出門動作還是慢吞吞;放學回家寫作業,更是左顧右盼、東搖西晃,無論大人怎麼急,孩子們還是不慌不忙,氣定神閒。


關於這個問題,往期文章也談過很多次。


一個磨蹭的小孩,有可能是“天生的”,有的孩子本身的生長節奏比較慢,天生“慢半拍”;有的孩子是因爲年齡小,對時間的認識不足,主觀時間沒有與客觀時間相統一;因爲性別差異,男孩可能比女孩自制力更差一些……


也就是說,孩子的磨蹭,並不完全都是他的錯,很多時候是由他們的成長規律決定的。


但也有一些外在原因,如家長的不恰當行爲,也可能會導致孩子拖拉、磨蹭,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


01

家長太關注孩子的錯誤

讓孩子信心不足,併產生畏難情緒


孩子如果總是拖延,可能是畏難情緒在作祟。


爲什麼畏難情緒會影響拖延呢?


當孩子認爲一件事很難時,第一反應就是“我做不到”,接着擔心失敗之後會遭受批評和打擊,於是,逃避就變成了他的王牌。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當他避開這件事的時候,和這件事相關的不愉快的記憶也被避開了。

認識一位媽媽,學鋼琴是她兒時的期盼,她非常希望孩子能圓自己童年的夢想。


她花了很多錢送女兒去學鋼琴,甚至用幾個月工資爲女兒買了一臺鋼琴。


可是學了一段時間,女兒幾乎毫無進步,尤其是要學新曲子時,孩子總是不願意開始。


她漸漸地失去了耐心,經常批評女兒:“你怎麼搞的?這麼簡單的地方還彈錯?”


女兒對練琴越來越排斥,她也越來越急躁,幾乎每天練習前,女兒都要磨蹭半天,三催四請。


有一天,看到女兒坐在鋼琴前心不在焉地玩手,她忍不住動手打了女兒。


女兒委屈大哭:“我真的學不會……”


媽媽這才知道,孩子對練琴產生了恐懼感。


一提練琴,女兒的情緒就和“練不好的挫敗”聯繫起來,內心湧起對失敗的害怕和焦慮,不肯全心投入甚至寧願做點兒別的事情。


孩子無法控制要開始或完成一件事情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拖延就變成了一種防禦。


這種情緒的產生和孩子自身能力有關,也與家長平時教育中過多的打擊和否定有關。


寫作業拖拉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總是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或是有太多寫不完的作業,父母又給了他太多負面的評價時,他就不願意主動寫作業。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磨蹭、拖拉的毛病。


如果孩子認爲自己沒有能力能做好某件事,他又怎麼可能主動去做呢?


換一句話,面對一件事情的消極情緒越多,孩子越是會不願意開始。


02

過多的包辦

讓孩子失去了主動做事的責任心


有的孩子做事不自覺,是因爲他認爲這件事的責任不在於自己。


網上有這樣一則視頻,一位媽媽因爲女兒上學總是磨磨蹭蹭,這位媽媽就在女兒準備出門上學時,用了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她學着女兒平常磨蹭的樣子,慢悠悠地穿衣服,女兒在門口急哭了,一直在催,讓她快一點。


孩子磨蹭、拖拉,大人無奈“躺平”之後,他們反倒變得積極主動了。


當家長抽身之後,孩子才知道,按時上學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沒有完成,那麼結果也會是自己承擔。


反觀生活中很多孩子的表現,他們似乎不怕磨蹭帶來的任何後果,因爲他們知道背後有兜底的父母。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指出: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爲其整理收拾的人”。


做了父母之後,大家幾乎都逃不過爲孩子忙裏忙外的宿命,忙着忙着,就不自覺地把孩子身上的責任攬了過來。


很多孩子散漫、磨蹭,是因爲他沒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


當他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好了,自覺的能力就消失了。


家庭中,如果父母包辦太多,或者看孩子動作慢,心裏着急,就衝上去幫孩子三下五除二地做好,從小沒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等到需要孩子自己做的時候,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一來,孩子便形成了心理上的惰性,想着就算自己沒做好,父母也會來幫忙,最後的結果是:“只要你不催,我就不動。”


就像上學這件事,家長能做的事情,是準備早餐,送他去學校。中途適時提醒,給予引導和幫助,你把你該做的做完,剩下的責任,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起來。


如果事事都由大人去掌舵,孩子就能心安理得地等着被安排。


想讓孩子做事自覺點,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建立起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


不然,無孔不入地“照顧”,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和惰性。


03

過多的催促,讓孩子開始消極抵抗
磨蹭成了一種隱形攻擊


我們常常發現:父母越是着急,孩子反而越是慢吞吞。


其實,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是討厭被人命令的。


用寫作業這件事來舉例,當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去學習,這件本來可以是孩子主動去做的事情,完全變成了“被動”,孩子的主動性就在長期的催促聲中消磨掉了。


“你怎麼還不開始寫作業?”

“這都幾點了?”

“你不是說以後要按時寫作業的嗎?”


有些孩子會覺得:我明明自己會做,你一催,我就不樂意了。


心理學中,人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我們因爲自己的意願,自發地纔去做一件事;外在動機,則是我們會因爲某個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個行爲。


催促不知不覺地將孩子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最後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做事情不情不願。最令人擔憂的是,父母的催促聲不總是心平氣和的,反而非常刺耳。


很多父母一邊催,一邊憤怒地吼罵,彷彿在逼迫孩子“就範”。


當父母憤怒時,孩子內心也會有憤怒的感覺,他們往往不會直接與父母衝突,而是選擇了一種隱形的反抗方式——磨蹭和拖延。


當孩子感覺不被尊重,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沒有一點自己做主的權利,就會用磨蹭來消極抵抗,表達自己的不滿,爭取自己的自主權。


這也是爲什麼那些催得越多、越急的家長,更容易培養出愛磨蹭的小孩。

孩子們通過拖延和不作爲,自主意識反而得到了加強,拖延是他們獲取掌控感的一種方式。


《拖延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拖延常常是一個人的獨立宣言,一個人試圖通過拖延來告訴人們,我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我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動。”

因此,孩子的磨蹭的背後,也可能是一種心理問題,他們試圖用磨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提醒家長改變教育方式。


比起一味地“要求”“催促”“說教”,大人需要換個方式與孩子溝通,尤其是隨着孩子年齡增長,更要注重方法的調整。


磨蹭的小孩,並不是壞小孩,他們只是短暫地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幫助。


家長多瞭解原因,纔是根治磨蹭的良藥,你能理解他,你才能幫助他。


養育一個“磨蹭小孩”,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們彼此都要“慢一點”。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文末點個【在看】,感謝大家!

END
編輯 | 不二
插畫 | 在在
原創文章,原創插畫
轉載請聯繫授權

團購推薦


如果有家長關注過近幾年的中考題,就會發現,考題越來越靈活,跨學科題目是越來越多。

所以,通識類讀物對小學生來說非常必要!

近期新鮮出爐的這套科普漫畫,能夠很好地幫孩子們解決通識痛點,我們強烈推薦給大家——《大咖來了》。

涉及足足9個學科的知識符合現在新課標的要求。


同時又滿足考題生活化的需求,實用性強,內容又不會太乾,孩子很樂意讀。

新書上市,全套9冊開團價只要79元。

強烈建議小學生人手一套,爲上初中做些準備。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錢志亮工作室】

回覆【手指操】,跟錢老師一起鍛鍊手腦靈活性吧!


防止錯過消息,記得點贊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