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早慧的孩子。
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的不幸。
我依稀記得,父母離婚是在我十歲的時候,那時我讀小學三年級。在此之前,他們已經經歷了無數的爭吵。很多細節都記不清了,我只記得,那時他們好像把我帶到了派出所,一個警察叔叔讓我坐在他的腿上,溫柔地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想跟爸爸,還是想跟媽媽?”
我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大哭了半個小時。
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拒絕回答的問題。
一個十歲的孩子並不真的理解“離婚”是什麼。因為他還沒來得及弄清什麼是“婚姻”。他只知道,“爸爸、媽媽、自己”這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家”,而“離婚”就意味著:“我的家沒了”。
“家沒了”是一個我多麼不想接受的事實啊!
我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我常常一個人大聲號哭,我還有很多忿忿不平。
我甚至覺得,我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淚水額度在十二歲之前已經用完了。以至於在我成年以後,在那些本應哭泣的場合(如祖輩的離世),我竟已經哭不出來。
命運過於心急地讓我學會了堅強,用拔苗助長的方式鑄就了我的堅韌。
還好,讀書拯救了我。
我從小就愛看書,因為我感覺我看書很容易看懂。我愛看不屬於我這個年齡段的書。我好像很小就認了很多字,因為我發現大多數的字是可以通過上下文猜出意思的。我媽帶我去新華書店,我鑽進書店,肆意地徜徉,就像一個大盜面對著無盡的珍寶。
圖書館是一個我更喜歡的去處,因為在書店只能站著,站久了腿痠,而圖書館則可以坐下來。圖書館的書更多,因為圖書館不僅有新書,還有舊書,甚至有一些繁體字的書,所以我很小就會讀繁體字。
每到週末,新華書店和圖書館是我的必去之地。我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媽總是耐心地陪著我看書。
圖書館裡有兩個神奇的地方。一個是報刊閱覽室,還有一個是檢索區。報刊閱覽室裡陳列著全國各地的報紙和雜誌,我就漸漸愛上了跟大爺們一起,嘩嘩嘩地翻報紙、看雜誌。報刊的世界太豐富了,我得以知道全國各地正在發生什麼。書本讓我的思維不再受限於我的家庭,而報紙和雜誌讓我的眼界超越了我的家鄉。
檢索區的位置是在圖書館內的走廊,那是一排排木櫃,一眼望不到頭。每一個櫃子都由許許多多的小抽屜組成。把抽屜打開,是一張張卡片,它們都被繩子串著。每一張卡片就像一本書的“名片”,上面寫著這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分類編號、內容概要,甚至還有推薦理由。卡片上的字都是手寫的。我拉開一個又一個抽屜,翻檢一張又一張的卡片,我驚訝地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書。我心想,這麼多書我肯定一輩子都看不完,我真是太幸福了。
在圖書館我看了很多很多的書,但基本上是“亂看”。“亂”的意思不是看得不認真,而是看得不成體系。之所以不成體系,是因為我對各種書都感興趣,而且關鍵是,我擁有選書的自由。並不是老師指定我看什麼書,也不是家長幫我挑書,我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在書的世界裡,我是那麼自由,自由得像一個國王。
書漸漸撫平了我的傷痛,讓我的心平靜下來。書裡面有那麼多喜怒哀樂,有那麼多家國故事,有那麼多偉大的靈魂。我漸漸發現,我自己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悲苦,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命運過早地向我露出了底牌,那麼也就意味著它已經無牌可打。海明威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我似乎在很小的時候,在湖州市圖書館,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還記得在我讀初中時,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第一本書是從圖書館“淘”到的,這本書是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本修辭學的系統論著。我當時看這本書真是眼界大開,我萬萬沒有想到,原來中文的世界裡有這麼多五花八門的修辭手法,大部分修辭手法的名稱是在語文課堂上沒有聽過的。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些修辭手法都用到我的作文裡,那該多棒啊!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寫作水平好像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語文老師總是對我讚賞有加。我好像沒有告訴過她,我正偷偷地拿著《修辭學發凡》修煉呢。
初中時對我影響最大的另一本書是《魯迅雜文全集》。這本書也很神奇,神奇在一個“全”字。魯迅先生一生中寫過的雜文特別多,而這本書一股腦全收錄進去了。這本書特別厚,紙特別薄,字特別小,而且沒有任何註釋。反正當時我就一頁一頁地慢慢看過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回過去反覆看。看兩遍、三遍、四遍……
讀這本書讓我有兩個重大的發現:
1)不管是多麼難懂的文字,多看幾遍總能基本讀懂。每多讀一遍,弄懂的地方就多一點。
2)“文氣”很重要,“文氣”就是灌注在文字中的一股連綿不絕的力量。魯迅的文字儘管很難看得太懂,但是模模糊糊、隱隱約約地,我能感覺到他的文氣,這股氣那麼強烈,又是那麼令人暢快。於是我就漸漸知道,寫作的時候要把“文氣”寫出來。
《魯迅雜文全集》是湊了錢買來的,所以我可以翻看很久。我家裡一直很窮,所以我很少買書。我小時候幾乎沒有什麼藏書,除了《魯迅雜文全集》外,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加起來可能只有十本左右。多年以後我成了專業的寫作者,也擁有了“買書自由”,才開始“報復性”買書,享受了“買買買”的快樂。
高中時,我也不斷地看書,看課外書。我沒有花很多時間來刷題。反正我做題比較快,做完作業我就看書。學校的圖書館也是我經常去的地方。後來考到浙大,圖書館我首先去“考查”,我在一排排高大的書架間流連,好像這裡就是自己的“家”。週末時,我還經常去曙光路的浙江圖書館。後來去北京玩,國家圖書館便是我的朝聖之地。
我始終覺得,是讀書拯救了我,書塑造了我的靈魂,塑造了我的堅韌和平和,化解了我內心的痛苦,賜給了我幸福。
有的朋友可能對我有些疑惑,覺得我是心理學專業的背景,但是關注的內容、寫的東西好像不怎麼“心理學”,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落在心理學之外的。心理學我當然很喜歡,也是我最重要的人生根基之一。但是掐指算來,畢竟我在大學裡學習心理學也不過九年,但是我在圖書館裡“亂看”一直到現在,卻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我對各種各樣的知識感興趣,心理學是其中之一,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我一直堅信,一個人不能被自己的專業“框”住,而應該親近所有智慧的東西。
我之所以寫這本《精讀:深度閱讀的藝術》,是因為讀書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它是我來時的路。
這本書是我三十多年讀書史的沉澱,是我最真誠的心靈告白。
讀書拯救了我,讀書改造了我。
讀書撿起了我掉落的碎片,讓我變得完整。
讀書不僅讓我成為了閱讀者,也讓我成為了思考者和寫作者。
書是我沉默的導師。

《精讀》是我繼《精進》系列之後的一次全新啟程,這本書涵蓋了大家讀書中的各種痛點,全面和深入地探討了閱讀的方法和智慧。我敢保證,你只要認真讀完這本書,今後你讀其他任何書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一個大的提升。
全書共分為八章,分別是:
第一章 書的結構
第二章 閱讀的規律
第三章 文字的建築
第四章 文字的音樂
第五章 閱讀中的想象力
第六章 冰山理論
第七章 求知與辨疑
第八章 八面受敵
前七章由淺至深、層層遞進,到了第八章則以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作為收束和總結。
現在,你只要點擊下面的鏈接,就可以買到我親筆簽名版的《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