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 2025 年第一季度,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數據,蘋果 iPhone 在國內的出貨量同比下滑 9%,成為主要廠商中唯一出現下滑的品牌。與此同時,國內廠商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數據顯示,iPhone 在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僅為 980 萬臺,市場份額從上一季度的 17.4%降至 13.7%。這已經是蘋果連續第七個季度在中國市場遭遇出貨量下滑。

與蘋果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廠商的集體崛起。

IDC 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同比增長 3.3%,而小米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小米第一季度出貨量激增 40%,達到 1330 萬臺,穩坐市場頭把交椅。其他國產廠商也在政策利好和產品創新的推動下,展現出不俗的競爭力。

國產廠商的成功並非偶然。靈活的定價策略、快速迭代的產品線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讓它們在補貼政策的東風下迅速起飛。

然而,蘋果近來的策略似乎有些讓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在軟件功能的宣傳上。小編印象裡,自從 WWDC 和新品發佈會改為錄播形式後,一種「提前畫餅」的感覺愈發明顯——許多發佈會上驚豔的功能,實際落地卻屢屢延遲

放在幾年前,蘋果強大的軟件工程能力或許能輕鬆應對。但在席捲全球的 AI 浪潮下,蘋果這位昔日的優等生,似乎有些手忙腳亂,被浪花拍得暈頭轉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Apple 智能」。那句為 iPhone 16 打出的「為 Apple 智能預備好」的標語,曾點燃多少用戶的期待?

可眼看距離 iPhone 17 系列發佈只剩 5 個月,「Apple 智能」在國內的落地依舊沒有時間表。

如果說國行版 Apple 智能遲遲不上線,尚有監管因素可作解釋,那麼蘋果曾大力宣傳的 Siri 升級,其延遲顯然揭露了蘋果自身的問題。

從悄然下掉個性化 Siri 的廣告片到將 iPhone 16 系列的主要宣傳語從「迎接 Apple 智能」(Hello, Apple Intelligence)改為「為 Apple 智能而生」(Built for Apple Intelligence),再聯繫此前 AI 管理層的變動,種種跡象表明,蘋果內部正在進行調整,試圖應對當前的困局。

誠然,並非所有人都對手機上的 AI 功能趨之若鶩。但無法忽視的是,國產廠商早已在這條賽道上加速狂奔。從更聰明的照片編輯、更懂你的語音助手,到深度融合的生產力工具,國產手機的 AI 體驗正逐漸滲透用戶的日常。反觀我們手中的 iPhone,唯一和智能沾一點邊的 Siri 依舊停留在「人工智障」階段。

短期內,蘋果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或許還能讓用戶保持觀望和耐心。但隨著國產 AI 體驗的不斷精進,這份耐心還能支撐多久,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即將到來的 6 月 WWDC(iOS 19)和 9 月的 iPhone 17 系列發佈會上,畢竟這是蘋果最重要的軟件、硬件產品。我們期待的是真正的創新落地,而非又一次華麗的“PPT 盛宴“。畢竟,在國內這個充滿變數的市場,單靠品牌光環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蘋果的下一步棋怎麼走?我們拭目以待。


戳一戳「點贊」,輕點「在看」
一起探索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