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陽光透過梧桐葉灑在頤和路鵝黃色牆面,斑駁的光影中,彷彿能聽見歷史的低語。這條承載著“半部民國史”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南京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悄然蛻變——既保留了歲月的沉澱,又注入了時代的活力。

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南京頤和路承載著民國建築藝術的精華與歷史文化的積澱。街區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佔地約35公頃、共分為13個片區,現存225處近現代院落,彙集了當時世界各國主流的建築風格,如歐式古典、哥特式、巴洛克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實踐以“修舊如故、與古為新”為核心,探索出一條歷史保護與現代功能共生的創新路徑,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成為全國城市更新領域的典範之一。

概況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劃定的 11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首批公佈的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街區內共有303處產權院落,其中包括225處近現代風貌院落,內含222處歷史名人故居。在保護等級方面,街區內共有52處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71處不可移動文物。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明城牆內的城北區域,是中國近代規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929年版《首都計劃》指導建設的“第一住宅區”中“建築模範區”(後更名為“新住宅區”)的“第一區”。1933年起,街區內陸續建成287處獨立式花園住宅,主要供民國時期官商精英階層使用。從街道規劃到地塊格局、建築風格,整體呈現出20世紀30年代高檔居住區的特色,極具價值。1949年之後,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住宅性質由私有別墅轉變為多戶居民共同居住的場所。此時街區建設相對雜亂,建築密度、容積率等大幅增加,地塊也由原先低密度的獨幢公館逐漸被各類加建建築填充,使得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近代空間體系遭到破壞,街區的居住環境質量急劇下降,街區內建築結構和基礎設施等已無法滿足當代的使用需求,局部區域甚至存在消防隱患。為保護街區的歷史價值並滿足當代社會的認知與使用需求,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以第11片區為示範區進行保護與再生,在保留其歷史特徵的前提下探索街區的適應性再生策略。

修舊如故

精細化保護與適應性再生

頤和路街區出新,並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京就開始編制“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環境整治規劃”,到1998年底形成對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及一些近代優秀建築的保護規劃。2002年,頤和路片區歷史風貌保護規劃在南京市公示,問計於民,獲取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建議;2006年起,南京市全面啟動歷史建築保護“一線兩片”中的重點計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2片區被列入重點保護規劃區內;2014年,完成修復開放的頤和路公館區第十二片區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2017年,制訂《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專項工作實施規劃》,2018年,南京安居集團和鼓樓區政府共同出資成立南京頤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後引入同濟大學常青院士團隊積極探索“以用促保、存真續新,保有形續無形、育文化創特色”的新路徑。


2018年5月,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1片區正式開始改造,2021年12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翻開了故事的新篇章。


1 “修舊如故”的技術哲學
雖然保護理念隨著時間更迭有所變化,但“修舊如故”的原則始終如一。自改造項目啟動以來,南京市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編制《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遵循“修舊如故、與古為新”的原則,以“劃定底線、做好加法、適度創新、精細示範”為思路,在維持沿街特色城市肌理的基礎上,通過院落聯通、街廓迴歸、空間彰顯等手法對既有存量空間實現貫通與更新,恢復歷史風貌特徵的同時開闢新的空間和動線,破解了原先獨立院落相對封閉、“有街無路”的困境。針對公房、私房、混合產權並存現狀,採取 “公房騰退、私房租賃、廠企搬遷” 策略,兼顧保護與民生需求。同時,對街區重要節點空間和立面、路面進行整治改造,從而滿足公共開放的需求,形成新舊共生的格局。


頤和路街區改造堅持採用“保護性織補”模式,利用整體再生設計,即“保護”和“織補”相結合,基於對建築、圍牆、場地的歷史研究、測繪實錄、價值評估,分別採取“留、改、拆、加”不同的手法。對文物建築外貌“修舊如故”,同時通過結構修繕、加固,管線插入以更好地滿足現代商業需求。而對於街區內具有一定年份和特色、承載了市民記憶的“風貌建築”,以改建方式予重新利用。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形態概況

——精確分類,明確建築處置措施

基於對11-1片區的深入歷史研究、現場建築測繪以及結構材料分析,通過對建築進行分類及價值評估,明確了“留改拆加”的建築處置措施,這是實現街區適應性再生的重要途徑。

11-1 片區“留改拆加”策略示意圖
以寧海路52-2號吳欽烈舊居為例,該建築修繕前混居了六戶居民,建築的外立面和空間分隔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啟動修繕時,團隊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歷史研究和現狀測繪,在摸清建築的原始風貌後確定了整體保護修繕方案,施工時對每一塊磚、每一扇窗都進行記錄分析,並分別採取相應的保護手段。修繕完成後,寧海路52-2號恢復了原有的鐵藝露臺和紅磚外牆,重現原建築的雅緻風采。

寧海路52-2號吳欽烈故居修繕前

寧海路52-2號吳欽烈故居修繕後



——空間聯通,改封閉為開放

片區再生設計尊重地塊的歷史形態框架,保留院牆以維持獨立式院落的歷史肌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在院牆上開設洞口,並結合“留改拆加”策略下疏通的院落空間,重新組織街區內部流線,使各個院落聯通,從而將原有的獨立式封閉院落轉化為聯通式開放院落。



——新舊共生,重塑公共空間

片區再生設計首先清理了臨建、搭建建築,以釋放被侵佔的公共空間。結合地塊的歷史格局和空間開放程度,對院落景觀進行了重塑。


11-1 片區航拍圖(再生前)
11-1 片區院牆設計策略
修繕後的院牆

11-1 片區修繕後軸測圖


11-1 片區修繕後



——街廓迴歸,復原沿街秩序

在片區院落內部聯通之後,設置能夠滿足人流集聚、消防疏散要求的廣場。在南北主出入口之間,清理原有的沿街商鋪,恢復由近及遠、由低到高的“圍牆—輔房—主樓”沿街立面秩序。再生設計依據歷史圖紙復原沿街圍牆,並根據院落的開放程度確定了圍牆開口的位置及寬度。


寧海路沿街街景(再生前)
寧海路沿街街景(再生後)
拆除封閉圍牆,通過院落聯通、街廓迴歸和空間重組等手段,實現了對既有空間的貫通與更新。在恢復歷史風貌的同時,開闢了新的空間和動線,成功破解了原本獨立院落之間“有街無路”的封閉困境。

11-1片區包括5幢文物建築、2幢風貌建築和一些輔助用房,將獨立式封閉院落活化為聯通式開放院落,通過適當新增的道路串聯原有獨立院落,片區功能以藝術創意為主體,輔以文史博覽與商業配套,打造時尚藝術片區,
公眾可以在這裡看建築、看展覽、喝下午茶,成為南京市民回憶往昔、遊覽休閒的絕佳公共空間。
——結構安全創新
針對歷史建築消防難題,頤和路通過劃分院落防火分區、建築內部木梯下方設置複合防火隔層、配備適應道路肌理的小型消防車等手段,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防火措施。2021年12月,南京市建委、市規劃資源局以頤和路街區消防改造項目為樣本,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對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銜接辦法》,通過編制保護對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為歷史建築消防審驗提供依據,填補了政策空白。2022年5月,南京市建委以頤和路項目為樣本印發《南京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項目建築防火加強措施指引》。

智慧街區建設

數字賦能體驗

為滿足街區智慧化管理、數字化展示等需求,搭建頤和路街區信息化平臺,深度融合數字孿生、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應用等多項技術,高精度還原街區樣貌,打造1:1還原的三維模型,基於物聯網,實現街區水、電、消防、廣播、視頻監控等數據的全面感知與採集。人工智能構建街區管理中樞,實現街區能源可視化、安防可視化、客流可視化與管理智能化,探索科技創新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應用。

原江蘇路20號水處理中心被改造為數字展示館,結合透明玻璃地板下的遺址展示與光影互動技術,構建“虛實共生”的文化敘事場景。遊客可以在這裡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深入瞭解頤和路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內涵。該館日均接待量突破 2000 人次,其 “遺址 + 科技 + 商業” 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活化案例。

進入展館,一層透明的踏板下展現著原生活用水處理系統的地下部分,人們可以通過展廳裡大量的圖紙、照片等資料和機械部件,一步步探尋城市建設發展史的脈絡。二層則在歷史人文、建築美學、生活方式三個方面打造沉浸式空間,使觀者在20世紀30~40年代現代都市標準下的頤和路街區,身臨其境感知新住宅區先進的規劃理念、齊備的基礎設施、並蓄的設計思想和多樣的建築風格,交互體驗早期現代化家庭的多種生活方式,讓觀者與過去進行跨時空對話。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微信小程序於去年9月上線運行,為市民遊客隨時獲得街區的“最新情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據瞭解,該小程序是以“街區的口袋百科+公眾的智慧助手”為核心的街區全域智慧文旅綜合性平臺,囊括街區資訊、數字地圖、智慧導覽、活動預約、文創商城、遊玩線路等多項功能,通過“文商旅融合+數字創意”再現街區歷史文化,激發現代“流量”。

突破運營困境

引入 “保護+文化+商業” 模式

更新工程以“百年頤和,萬國風華”為復興目標,將頤和路定位為“人文歷史體驗+新消費地標”的國際化複合型街區。通過藝術創意、國際交流、文史博覽、時尚遊憩四大功能融合,打造兼具歷史深度與當代活力的城市文化IP。目前街區開放了13個片區中的兩個,已經成為南京的文化和商業名片之一。在一棟棟還原舊貌的建築裡,是充滿藝術感和時尚感的品牌,既有歷史文化的厚重,又有國際潮流的視野,新的消費場景融於歷史建築群裡,這一項目不僅是對建築物理空間的修復,更是對城市文化基因的喚醒與激活,為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文化內核與空間載體。

·市場化運營機制

南京安居集團與同濟大學團隊合作,引入 “保護+文化+商業” 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化機構和國資平臺的雙重優勢,實施“文化先行、零售定調、餐飲補充”招商策略,圍繞“文化+國際”兩大主線,重點發展“文商旅、遊購娛”產業,以花樣開街活動邀請眾多城市知名網紅博主打卡,從探街到探店,以直播、短視頻、圖文宣傳等形式呈現頤和之美,自11片區開街以來,媒體曝光量超1500萬次,先後獲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官方點贊。
在深度挖掘區域資源、地緣文化、歷史文脈等的基礎上,南京市相關部門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為方向,開展“山海頤和”藝術季、“漫步頤和”秋日限定藝術生活會、“頤和這一年”影像展等各類活動50餘場,展現老城記憶,提升遊客體驗感,例如在吳欽烈舊居舉辦的 “民國風尚季”,邀請模特身著復刻旗袍演繹 1930 年代街拍場景,配合 AR 技術在老照片與現實場景間切換,相關話題在社交平臺播放量超 1.2 億次。每週五的 “梧桐音樂會” 則將爵士樂與民國老唱片混搭,吸引音樂人自發組建 “時空樂隊”,形成持續傳播的文化 IP,不斷探索歷史底蘊與體驗式消費深度融合,用藝術文化激發消費活力。




結 語


據瞭解,今年南京市計劃實施四大類62個更新項目,以城市更新不斷完善城市品質、改善市民生活。頤和路“歷史建築功能置換 + 文化事件持續發酵 + 數字技術深度賦能” 的創新路徑,使頤和路片區首店經濟貢獻率達 32%,文旅消費券核銷率 92%。未來,隨著更新的不斷深入,頤和路將串聯湖南路商圈,形成新老共生的城市發展軸,持續煥發新生,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更多的可能性,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 “中國智慧”。

來源:建築遺產學刊, 作者: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張雨慧 趙英亓 樊怡君 馬松瑞 等 ;文產旅創意+, 中國建設報,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等.

41個!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