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年我國生態修復成效及驅動機制

Core content


核心內容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爲了防止生態退化,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生態恢復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本研究旨在通過利用全國土地利用調查數據,評估2009-2019年中國生態修復工作的有效性和驅動機制,特別關注生態土地保護、土地利用結構及其對生態系統服務的貢獻。此外,利用地理探測器模型檢測生態恢復的潛在影響因素和驅動機制。研究結果表明:①2009-2019年,通過各類生態修復措施,成功將585,492.61km2的非生態用地轉化爲生態用地;這些地區大多是以前未利用的或耕地。(2)造林和種草是中國主要的生態恢復方式,分別佔恢復生態用地的47.35%和41.91%。草地恢復主要集中在胡線西北部,森林恢復主要集中在胡線東南部。水體和溼地恢復主要分佈在長江、黃河等中國主要河流周邊。(3) 2009-2019年,中國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共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加值2.53萬億元,其中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增加值佔比超過65%。④中國生態恢復主要受人口、土地利用、城市化等人爲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非線性交互作用也值得關注。中國應該平衡城市擴張、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使恢復與社會經濟趨勢保持一致,同時建立有效的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



Results


重要結果

圖1.(a) 中國地形圖;(b) 中國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線;(c) 中國行政區劃圖

圖2.2009-2019年中國重點生態修復項目地理分佈。注:圖中縮寫代表NFPP:天然林保護計劃;SBDPPR:珠江流域防護林發展計劃;SBDPYR:長江防護林發展計劃;TNSFP:三北防護林計劃;RGGP:退牧還草項目;BTSSCP: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TRSEPCP:三河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KRDCMP: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

圖3.中國ERRs 面積。(a)至(e)分別代表ERR的總面積,以及ERR中的森林、草地、水域和溼地面積

圖4.生態修復工作對中國生態空間保護的貢獻 (a)至(e)分別代表2019年AERR、恢復的森林、草地、水域和溼地面積佔生態用地總面積的比例。

5(a) 2019年各縣主要生態用地分佈情況;(b) 按縣劃分的 ERR 內主要生態用地分佈。(c)、(d)、(e) 和 (f) 代表各縣生態土地類型(分別爲森林、草地、水域和溼地)在 ERR 中的比例。

圖6 (a) 2009-2019年中國各縣域生態恢復貢獻的ESV。(b)、(c)、(d)、(e)分別代表不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服務、文化服務、調節服務)的比例 和支持服務)與生態恢復貢獻的總ESV之比。

圖7 (a)因素檢測結果;(b) 影響因子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