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並在黨的二十大基礎上,重申了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任務。本文從理論、實踐與價值三個維度探討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路徑:在理論層面,強調重返基源,以歷史與文化共鑄在地知識生產,提升話語文本的本土表達力,從而破除西方話語霸權;在實踐層面,注重提升話語體系的國際適應性,重塑國際共識,改變國際輿論格局;在價值層面,重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依託話語體系重構全球話語秩序,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國際傳播 中國話語 話語體系構建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這兩者間的關聯是什麼呢?眾所周知,話語是人類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信息傳遞的核心要素,其決定了信息能否被有效接收和理解、話語雙方能否產生共鳴、共識與秩序能否在溝通與傳播中促成。因此,在國際傳播領域,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就必須構建一套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基於此,我們認為可以從理論、實踐與價值三個維度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理論源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引實踐;實踐不僅驗證理論的正確性,還不斷推動理論向前發展。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核心精髓,價值既引領著理論的創新突破和實踐的深化進步,又在實踐中得以彰顯和昇華。

理論、實踐與價值的辯證統一啟示著我們: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既要奠定穩固的理論根基,也要將理論成果在實踐中轉化為實際成效;同時,還必須堅守明確的價值導向,確保話語體系既體現中國立場,又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有鑑於此,本文從理論、實踐與價值理念指導下的三重路徑出發,即重返基源、重塑共識、重申立場,探討如何以共鑄達可敬、以共情傳可愛、以共生促可信,構建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且富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一、理論根基:破除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霸權,強化話語體系的本土表達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呈現,應成為闡釋本國現代化合理性和科學性的重要途徑。雖然當前中國現代化經歷了從依附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片面到全面的歷史性轉變,但其理論成果並未完全轉化為實質性的話語權,因而在國際傳播中囿於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霸權始終處於劣勢地位。

(一)“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與現代化迷思

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文明進程實際上是指資本主導下的進程,沒有被納入資本進程的國家都不可能是現代國家。因而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不遺餘力地推行其旨在維護霸權主義的“一元現代性”圖景,企圖借自己的文明體系實現全球文明的同質化。他們憑藉對國際輿論話語權的掌控,試圖將西方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掛鉤,建構“世界=西方”“現代化=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規則。同時,他們將不符合西方意識形態的“非現代國家”排除在國際話語秩序之外,框限了他們根據自身國情自主探索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可能性。這種“普世現代化”的推銷本質上是一種話語霸權行為。

然而,無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都是多元現代化的具體形態和表現。因此,為了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獨立性、避免依附性、闡明合理性,必須推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以此“來超越西方現代化敘事的單一性邏輯和絕對性規約,展現現代化發展的民族性和多樣性”。

(二)重返基源:以歷史和文化共鑄話語體系的在地知識生產

打破西方現代化的敘事霸權和話語陷阱推動著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理論構建的出場。這要求重返中國基源,繼承中國歷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理論精髓,提煉應對西方話語霸權的中國話語,從而在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不斷強化話語體系的本土表達力。

“重返基源”即向中國歷史文化“討要”資源,以華夏深遠歷史與深厚文化共鑄在地知識生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的過程,其本質是新時代的知識生產,同時也為國際傳播注入了新內容、新意義、新目標。故而,在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時,要深刻理解並把握好“兩個結合”,以堅定的理論自信推動本土化的知識創新,才能瓦解“西方中心主義”構築的“一元話語世界”。

具體而言,話語作為人類社會交往和信息傳遞的核心要素,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涵養的全球表達。因此,這一方面需要依託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將其本土化、時代化、國際化,從而不斷增強話語體系的本土特色與表達力度。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入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淵源,比如其如何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是如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又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創新發展;同時,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交往觀、大眾媒介觀和政治傳播觀,從而為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豐富且有力的理論基石。此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整個過程及其內容應當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講清其理論魅力,塑造並推廣一個既反映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理念。比如,闡釋中國為何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是如何克服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難題等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

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念,以此來提升國際傳播話語的文化內涵與表達層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很多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一系列獨特而深刻的理念,這些理念充分彰顯了中華智慧的獨特魅力。其中,有大同社會的崇高追求,有天人合一的深邃哲學,還有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等等。這些理念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精髓的重要體現,也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

因此,只有重返中國基源,在理論賡續中持續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土表達,進行在地知識生產,才能構建起獨具中國特色、風格與氣派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才能確立中華文化的全球敘事,向世界展現可敬的中國形象。

二、實踐邏輯:突破“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提升話語體系的國際適應性

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還需要在話語實踐中構建面向世界、面向時代、面向人民大眾的話語形態,實現由理論話語向實踐話語的轉化,在回答“中國之問”的同時,回答“世界之問”“人民之問”與“時代之問”。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做守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為大國使命擔當,為人類前途負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發展成就那麼大、發展勢頭那麼好,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做了那麼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然而,一些西方媒體通過過度渲染、偷樑換柱甚至歪曲事實來惡意抹黑中國。他們憑藉話語霸權,企圖塑造一種符合西方利益、充斥地緣意識形態的國際輿論場,以此汙名化中國形象。

(一)“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與傳播困境

在當前的國際輿論格局中,美西方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作為國際輿論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輿論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格局的影響。於是,美西方國家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常常通過媒體報道對中國進行大肆的歪曲、渲染與抹黑。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與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國內輿論場和國際輿論場之間界線漸趨模糊。在中國發生的突發事件常常演變為國際輿論的焦點話題,國際和國內輿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輿論場局面成為一種輿論常態。在這種輿論格局下,中國話語雖然在“量”上顯著上升,但在智能傳播時代,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更為隱蔽化和日常化,且中國發出的聲音也面臨更加嚴峻的輿論環境——“中國發言人的聲音儘管能在議程上影響國際輿論,但西方媒體以負面為主的解讀框架沒有變”。

因此,為了打破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破除“對空言說”的傳播困境,我國必須致力於提升話語體系的國際適應性。這要求所構建的國際傳播話語不僅要在“量”上增加,更要在“質”上提升。

(二)重塑共識:在國際輿論場的“灰色地帶”中闡釋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上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於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總書記關於思想輿論領域三個地帶的重要論述同樣適用於國際輿論場域: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不僅要在國際輿論場的“紅色地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也要在“黑色地帶”進行輿論鬥爭,更重要的是在“灰色地帶”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而擴大國際共識。

那麼,“灰色地帶”到底指涉什麼?我們認為,相較於“紅色地帶”與“黑色地帶”所關涉的政治批評話語、意識形態話語,“灰色地帶”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是文化邏輯。因而,在國際傳播中,“灰色地帶”的話語實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闡釋。同時,從“紅色地帶”與“黑色地帶”管窺全球話語實踐,當代的國際話語生態並不利於單純政治話語的構建與使用——“話語規則的文化鴻溝導致了政治話語的天然阻斷,話語位置的主客對立致使話語傳遞實效性減弱,話語接受度不足”。

故而,要想實現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提質增效,在國際傳播的“灰色地帶”中重塑共識,一方面,需要提煉全球共鳴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在“灰色地帶”中挖掘“中國關鍵詞”。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是傳承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載體,其最直觀、最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是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依憑。在國際傳播中,通過展示諸如“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可以增強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吸引力和解釋力,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鑑,從而讓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瞭解中國。

另一方面,若想中國話語穿越西方輿論場的重重迷霧,實現價值的共享與共識的觸達,就必須在話語體系的構建中秉持“間性思維”,力求話語的闡釋同國外受眾的思維方式、認知圖式、價值體系協調一致,從而降低文化折扣。同時,講好中國故事,也要講好中華人民與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及其故事是一個多元、複雜的世界性敘事,中國故事不應是單一化和同質化的故事,而應是展現各地悠久歷史文化、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機故事。只有在國際輿論場的“灰色地帶”中,生產並傳播更多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鮮活故事,才能讓世界聽見中國人民的聲音,看見其生活的色彩,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度,從而在共情傳播中,讓世界感受可愛、有溫度的中國形象。

三、價值意蘊:引領“全球南方”團結合作,依託話語體系重構全球秩序

縱觀當下的國際形勢,全球化發展進程呈現出複雜多變的態勢。一方面,地緣衝突在多地頻發,某些國家試圖以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全球化思維“脫鉤斷鏈”“建院砌牆”,甚至“封鎖圍堵”;另一方面,面對發達國家掀起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等保護主義浪潮,“全球南方”國家則挺身而出,積極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引領國際秩序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英國語言學家諾曼·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認為:“話語不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在社會意義方面還具有建構性。”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應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以此為價值導向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從而依託這一套話語體系引領“全球南方”團結合作、聯合自強,共同應對全球治理挑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全球南方”的話語資源與中國立場

自1969年美國左翼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Carl Oglesby)首次提出“全球南方”這一概念以來,該詞已逐漸風靡全球,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馬勒(Mahler)認為,“全球南方”具有三個定義:首先,它用來指代經濟弱勢的民族國家;其次,“全球”一詞的加入,使得“南方”不再侷限於“南北”這種一對一的地理關係,而是突出了經濟方面的南北差異;最後,“全球南方”還反映了南方國家基於相似處境的相互認同,其作為一個跨國政治主體,共同抵抗全球資本主義力量。

在中國語境下,“全球南方”不僅是一個地理範疇的概念,更承載著深刻的國際政治意涵,蘊含著豐厚的話語資源。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總部主持南南合作圓桌會時強調,“南南合作是平等互信、互利共贏、團結互助的合作”。這一合作模式旨在開闢一條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新道路,彰顯了中國一貫以來秉持的價值立場,即堅持公正、平等、合作與共贏,致力於推動構建更加和諧、包容的國際秩序。因此,隨著“全球南方”的崛起,其有關話語表述也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同時,作為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的新視角,“全球南方”的在地實踐也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本土的經驗樣本,而這一套自主創新、與時俱進、辯證統一的知識體系,亦能成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理論源泉。

(二)重申立場:依託話語體系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年來,全球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面對世紀疫情、地緣衝突及經濟挑戰等多重困境,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進程中依舊保持強勁勢頭,實現了群體性崛起。如今,“全球南方”佔世界經濟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彰顯了其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也意味著,由美西方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正在逐漸衰落,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正遭遇嚴峻的挑戰。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國際力量的重新洗牌,更預示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新一輪重塑。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尤其在美西方推行保護主義、大搞“脫鉤斷鏈”的背景下,中國若欲匯聚“全球南方”共同振興的合力,為全球化建立新鏈接、注入新動力、帶來新氣象,就必須在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中,重申中國立場——從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獨特魅力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從詳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路徑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全方位、深層次地向世界傳達中國倡議與中國主張,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從而依託所構建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重構全球秩序。

具體言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聚焦於以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答“人類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的重要命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而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即在於以人類文明新形態,妥善協調與處理好民族文化主體性與國家現代化之間的關係。文明與現代化緊密相連,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現代化以豐富的內涵。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寶貴的指引,鼓勵它們在堅守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路徑,也能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共同推動構建一個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新圖景。

除此之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還必須深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理念,以“三大全球倡議”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展示我國對全球事務的深刻思考與積極擔當。更為關鍵的是,必須團結所有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不能“言說”而只能“被言說”的“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爭取屬於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從而推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多元且包容的國際話語秩序,確保國際社會的每一個聲音都能在世界舞臺上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在共生傳播中,向世界傳遞可信的中國形象。

四、結語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的宏大背景下,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面對這一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脈搏,構建一套既符合國情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話語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們認為,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價值引領貫穿始終,三者共同構成了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核心理念:在理論維度上,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需要在重返基源中,以歷史與文化共鑄在地知識生產,從而提升話語文本的本土表達力,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在實踐維度上,需要提升話語體系的國際適應性,從而在中國故事的生產與傳播中重塑國際共識,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在價值維度上,需要重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立場,向世界宣介中國經驗,從而依託話語體系重構全球話語秩序,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與此同時,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三重路徑也應驗了費爾克拉夫對於文本、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三個層次的理解:話語不僅反映和描述社會實體與社會關係,還是構成這兩者的重要力量。故而,從理論、實踐與價值三重維度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亦是在文本、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的互動中,闡明話語與社會變遷的本質和規律。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從“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入手,來建構富有中國特色的,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這體系的內在邏輯就是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重塑國際傳播新敘事,凝聚中國和平崛起故事的共識,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旗幟。

本文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闡釋重大項目“以創新性新聞傳播理論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謝清果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宇燁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注獲取更多信息

掃碼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