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片天空下對話
濃郁與清香在街頭混搭
英語、粵語在耳邊交織
吉隆坡市中心的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雙塔高約452米,是吉隆坡的標誌性建築和象徵之一。這是2024年6月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拍攝的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雙塔(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一恆 攝
這是2025年3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拍攝的蘇丹阿都沙末大廈(前)和默迪卡118大樓。新華社記者 程一恆 攝4月,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遊人如織。嶺南風格的騎樓鱗次櫛比,不時有穿著娘惹服飾的中國遊客走過。漫步馬來西亞馬六甲市雞場街,商鋪林立、遊人如織,諸多娘惹餐廳引人注目。15世紀以來,來自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大量移民與馬來本土族群通婚,代際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跨文化交融典範—峇峇孃惹文化。男性後代被稱為峇峇,女性被稱為娘惹。The Baba-Nyonya, or Peranakans, are descendants of Chinese immigrants who intermarried with local Malays, creating a distinct cultural identity. Male descendants are called "Baba," while female descendants are called "Nyonya".
作為娘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娘惹菜融合閩粵菜系的烹飪風格和馬來西亞的本地特色,是中式烹飪方法與馬來西亞香料、食材的完美結合,也是中馬之間深度交融的形象寫照。The Nyonya cuisine, rooted in the Baba-Nyonya community, exemplifies a rich fusion of Cantonese, Fujian, and local Malaysian flavors. It i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ooking methods and Malaysian spices and ingredients.兩張照片均拍攝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展示了一家娘惹餐館製作的娘惹菜 圖源:新華社發(程一恆攝)坐落在馬六甲的峇峇孃惹古蹟博物館,源自19世紀後半葉的娘惹家庭。宅邸保留了中式庭院的佈局,屋內搭配歐式風格的地磚,和鑲有貝母的烏木傢俱。以金箔繪就的南洋花紋,貼滿了樓梯底部。峇峇孃惹古蹟博物館主理人李潤添介紹,所謂的娘惹文化其實是中華文化、馬來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合。娘惹服飾色彩豔麗、圖案豐富。上衣卡巴雅(Kebaya)以精細的中式刺繡著稱,通常搭配手工蠟染的巴迪克(Batik)布料所製成的紗籠(Sarong)下裝,融合了來自中國、馬來和西方的多種元素,展現出娘惹社區的獨特文化身份。詮釋著文明的交融共生
4月15日,馬來西亞《星報》刊文表示,從香料之路到科技前沿,馬中兩國的故事激動人心。文章指出,早在現代貿易協定之前,中國明朝商船就停泊在馬六甲海岸,滿載絲綢、瓷器和茶葉。作為回報,馬來西亞提供錫、香料和其他珍貴商品。這些交流活動為兩國關係奠定基礎,這種關係最終不僅跨越大洋,而且跨越了幾個世紀。古有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的歷史佳話,如今,一些馬來西亞流行歌手在中國深受喜愛,《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馬來西亞最賣座的中文電影之一,兩國間的簽證便利促成“說走就走的旅行”,攜手保護“送王船”“舞獅”等文化遺產讓根脈相連的情誼更深。2025年3月8日,觀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地標建築雙子塔參加《哪吒之魔童鬧海》首映活動。 新華社記者 程一恆 攝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2020年,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The wangchuan ceremony, or Ong Chun, was jointly put forward for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by China and Malaysia in 2020. The ceremony and related practices are rooted in folk customs of worshipping Ong Yah, a deity believed to protect people and their lands from disasters.
據央視新聞報道,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介紹,現在學習中文(普通話)在馬來社群中成為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在馬來西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我們已經有近23%的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學習中文並不意味著忘記馬來母語,馬來語仍然重要。兩者互為促進,對於年輕一代意義重大。”In Malaysia, a comprehensive Chinese-language education system from kindergarten to college or university is in place.這是2024年12月3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拍攝的雞場街景觀。新華社發(張紋綜攝)據新華社報道,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簡稱“廈大馬校”),多年來,一批批優秀學子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園裡學習新知,朝氣蓬勃地走出校門、走向世界。易欣兒是廈大馬校中醫學專業學生,她說:“我想在馬來西亞開設中醫診所,醫治病患,把中醫文化在這裡發揚光大。”讀人工智能專業的中國學生李琛曄喜愛廈大馬校海納百川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學習專業知識,也相互欣賞,學會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維方式。”Today,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Xiamen University has 10 faculties and over 9,100 students from dozen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So far, more than 6,300 students have graduated from that campus, making it a shining example of China-Malaysia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a key platform to boost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旅遊業發展、攜手保護文化遺產、高校合作……展望未來,中馬關係的未來不僅在人文交流、貿易共進。數字經濟成為下一個前沿領域,雙方在人工智能、5G、雲計算和電商領域的合作正加快步伐。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太陽能、電動汽車和循環經濟領域的合資企業正在紮根。兩國世代相親的樸素情感
來到數字時代,未來的青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