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制造後發趕超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登頂全球第一,已經沒有懸念。
在英國,比亞迪ATTO3車型被評爲2023年度最佳電動汽車,在西班牙、巴西、盧旺達等國家和地區,長城、吉利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同樣受到追捧。
此時,距離誕生於1900年代初的奔馳,這被稱爲世界上第一個汽車品牌,已經超過了100年的時間。所幸,邁過一道道技術關口,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出了一條堪稱完美的彎道超車之路,產業鏈的完備程度可以說全球領先,既有傳統汽車的零部件生產供應網絡,也有電池、電控、電驅動系統以及軟件、電池回收等供應和配套服務體系。
而在打印機產業,一個最新的消息是,國內打印機領軍品牌——奔圖,成功研製出全新的A3複印機,標誌着中國打印機產業完全實現自主化。奔圖之於中國打印機產業,正如比亞迪之於中國汽車產業,填補了中國打印機高端化發展的最後一塊空白,也爲中國打印產業自主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國創新制造後發趕超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同樣作爲技術密集型的打印機產業,所面臨的技術壁壘可能更高深、更堅硬,其特殊性與技術密集度,絲毫不亞於汽車製造,集合激光成像、微電子、精細化工、精密自動控制和精密機械等關鍵技術。雖然有中國的製造業發展作爲基礎,但打破這道壁壘,也花費了超過40年的時間。
1970年代,美國企業施樂開發出了第一臺激光打印機,十幾年之後,日本企業撕開了這道口子,以佳能爲代表的打印機崛起。爲了壟斷市場,美國、日本打印機廠商們聯手築起的技術專利高牆超過20萬,並通過技術、專利、人才、供應鏈封鎖,使得打印機產業突圍之路被徹底鎖死。中國企業要想發展,才邁步就已經被“卡脖子”。
實際上,早於1965年國家相關部門便在天津成立了複印機技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複印機和耗材的研發及製造,但破局之路何其艱難。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採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纔有打印機廠商從耗材等產業鏈上下游的自主研發開始入局、不斷擴寬邊界、強化自主研發的技術能力。
率先突圍的,是位於珠海的奔圖。2010年,奔圖經過3年多研發攻堅,在人民大會堂成功發佈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完全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A4激光打印機。這不僅是奔圖,更是中國打印產業的孤勇破壁,回望來時路,這個領域已經被國外壟斷超過40年的時間。

而後,奔圖又將目光鎖定在彩色激光打印機領域,相比黑白打印,彩色成像引擎難度更高,它是由CMYK四種顏色碳粉疊加合成的,疊加位置的精度誤差要求控制在0.08毫米以內,零部件加工精度、組裝精度以及打印過程中紙張運動的控制精度都要精準。爲了確保打印機生命週期內各種環境下用戶打印出來的畫像的色彩保持一致,光是這樣一個過程,需要調整的參數就超過了600個。
如果類比馬拉松世界紀錄,每一次突破,都是對人類極限的挑戰。A3複印機的誕生就是在這樣一個產業和技術背景之下,是中國打印機產業的創新,也是對世界級打印機技術的突破。
而越是頂尖技術範疇,想要突圍,所面臨的困難越是加倍。A3處理幅面雖只比A4大2倍,但僅零部件就比A4多了2000多個。A3複印機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事業單位,要同時滿足用戶高負荷、高質量、高可靠、易維護、低成本的要求,在巨大的差異和變化疊加之下,所需要的零部件、成像引擎等,甚至是碳粉等耗材,也需要做出調整與適配,這其中的技術邏輯和實現難度是指數增長,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技術無人區”!
而正是有了這一個個難以用言語簡單描述的技術突破,纔有了A3複印機完全自主可控的實現,產業創新突圍的同時也加上了一道“安全之鎖”,更進一步拓寬信息安全防線。
頂峯相見,再突圍難上加難,但創新的步伐沒有放緩。從0到1的突破,中國打印機產業用了超過40年時間,而從第一臺自主研發打印機到今天的A3複印機,纔剛剛過去短短的14年。
40年、14年,兩個數字的鮮明對比,背後是整個中國打印機產業鏈齊心協力打破技術壟斷、篳路藍縷的突圍之路。
至此,中國打印機產業鏈才稱得上“完備”,涵蓋從A4及A3、黑白及彩色打印機核心部件與整機研製的產業化技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銷量第一”——類似這樣的高光時刻,對於中國打印機產業來說,如果說曾經只是仰望的夢想,那麼今天終於有了企及的可能性與現實基礎,更有了足夠的技術儲備與產品實力。
當護城河被擴寬之後,全球打印機市場新一輪市場格局的洗牌與變化,只剩下時間與市場問題了。

打印機產業下半場:規模化與超越
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突圍,一定繞不開比亞迪,中國通信與手機產業一定繞不開華爲,中國打印機產業,則繞不開位於珠江邊的奔圖——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都是,懷抱最樸素的初心,借力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全產業鏈比較優勢,長達數十年不計回報的堅守與技術研發投入,扛起了產業自主創新的大旗,激發了整個產業鏈的活力與競爭力。
在第一臺全自主研發打印機面世之前,奔圖母公司納思達成立於2000年,相繼突破耗材芯片、激光打印硒鼓等領域的技術壁壘,纔有了邁向打印機研發製造的決心和底氣。
研發投入可以說明一切:2024年第一季度,比亞迪的研發投入佔總營收約8%,總費用上也高於同期的特斯拉。而整個2023年度,奔圖研發投入佔總營收接近12%,其對研發投入的決心可見一斑。
比亞迪向來以大手筆投入研發著稱,相比之下,奔圖的決心更顯得不計代價。相比汽車產業,打印機行業的投入更高、回報週期也更長,奔圖爲此揹負了長達10餘年的連續虧損,直到2018年才首度扭虧爲盈。沒有退路,只能負重前行,如果連奔圖都做不到,那麼中國打印機產業的突圍更難有成功可言。
和汽車行業一樣,打印機也不是“一款產品打天下”的模式,更完善的產品矩陣,除了讓產業更有競爭力之外,用戶也有了更豐富的選擇。與此同時,得益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至上、體驗爲先”的理念,也融入了產業發展和產品設計當中,爲行業的彎道超車注入了更多優勢。
這種用戶理念和勢能所帶來的變化,也是國產自研打印機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差異化優勢。在2016年巨資併購利盟,加速產業發展進程之後,奔圖開始與微信、釘釘、作業幫、全品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建立功能合作,幫助用戶不斷提升打印體驗。比如在微信裏,奔圖支持聊天框內文件的一鍵打印,不用在多個APP之間來回跳轉,而遠程也可以打印,在辦公室就能手機操控家裏的打印機。此外,還開發了藍牙配網和熱點直連技術,實現10秒快速配網,以及沒有網絡也能打印等更多差異化功能。憑藉技術的全面掌握與產品競爭力的持續提升,2022年,奔圖的出貨量已經躋身全球前三、中國市場第二。

如今,伴隨A3的發佈,奔圖作爲“鏈主”的地位與引領作用也更加凸顯,產品矩陣豐富之外,也已經覆蓋打印機全產業鏈,完成了從零部件,到打印機整機,到打印機管理服務的全產業鏈佈局。奔圖憑藉整機制造、生產和全球化銷售所帶來的規模化效應,讓更多有潛力的產業鏈上下游廠商,能夠有更多走向市場的機會。
正如中國汽車產業,苦練內功數十年,一朝出擊,則是面向全球市場的閃電式擴張。當技術突破和產品能力提升完成之後,中國打印機產業的戰事行至此,已經走到了“中場”,下半場的主線將是產業鏈生態協同、抱團發展和規模化擴張。挑戰並超越國際廠商的下半場,號角已經正式吹響,邁向了成爲下一個“中國汽車產業”的加速道。
打印機產業和汽車產業鏈的這種變化,正是中國產業當下發展的縮影:企業不再單打獨鬥,也不僅靠生產貼牌、低價的商品搶佔市場。反之,產業鏈生態經過數十年的培育與蓄力、全球市場的考驗,已經具備了更爲蓬勃的生命力,誕生了一個個的世界級品牌,與國際巨頭同臺PK直至超越,取勝只待時間與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