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微信改版,建議特別關注+點贊+推薦,將公眾號設為“星標”,系統會將你標記為常讀用戶,否則可能收不到下篇文章哦!


建安十四年,赤壁烽煙散盡,劉備以“借荊州”之名佔據南郡。

十年後,孫權屢次索要,劉備始終不還,最終引發“湘水劃界”與“白衣渡江”的連鎖震盪。

彈丸之地的南郡,為何令劉備寧毀盟約也要死守?

“夫荊州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此帝王之資也。”  《資治通鑑》

南郡的價值,遠超一城一池。

它如同卡在孫劉聯盟咽喉的魚骨,既是劉備崛起的跳板,也是孫權北望的枷鎖。  

諸葛亮初出茅廬時,便為劉備劃定“跨有荊益”的宏圖:  

北出宛洛,以荊州為基地北伐中原;  

東和孫權,聯合江東制衡曹操。  

南郡地處荊州腹心,控漢水、扼長江,是實施這一戰略的唯一支點。

對劉備而言,“得荊州,如魚得水;失荊州,如龍困淺灘。”荊州有著入川跳板的不可替代性。  

建安十六年,劉備借南郡西進益州:  

水道暢通:自江陵溯長江至江州,兵馬糧草七日可達;  

陸路屏障:南郡北部的宜都、夷陵扼守三峽出口,阻隔東吳追擊。  

若歸還南郡,劉備集團將被鎖死在西川群山之中,徹底喪失爭霸資格。  

關羽鎮守荊州時,以南郡江陵城為核心,進行屯田和養兵。  

江漢平原“膏腴之地,沃野千里”,年供糧草三十萬斛,江陵水寨可泊戰船千艘,訓練出的“荊州水師”後來威震襄樊。  

長江自南郡向東奔流,孫權深知,“守江必守淮”,但更致命的是“守江必守荊”。

南郡在手,東吳可全據長江天險,“上游失則建業危”

晉滅吳、隋滅陳皆自荊州順流而下。  

“若劉備據有荊州,是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強索荊州,劉備以“湘水為界”妥協;  

割讓長沙、桂陽、江夏東部三郡歸吳;死守江陵、公安南郡,仍由關羽掌控。  

劉備的底線,寧可割肉,絕不棄骨。  

關羽北伐襄樊期間,其水軍竟能順漢水直抵樊城,而東吳水師卻被南郡防線牢牢鎖在夏口。

孫權明白,“關羽據上游,水軍精銳,若全據長江,是東吳心腹之患!”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急速膨脹,孫權出兵三萬,劉備收編劉琦部眾後擁兵兩萬,戰後卻獨佔荊州大部;  

周瑜苦戰得江陵,反被劉備“借走”,東吳將士皆感不公。  

劉備所借僅為南郡江北數縣,卻宣稱“暫領荊州牧”,每當孫權索要,劉備便以“取涼州後歸還”搪塞。  

關羽坐鎮南郡期間辱罵孫權,“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後來湘關米糧事件徹底激化矛盾。  

這些行為讓孫權確信:南郡不奪,江東永無寧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慫恿孫權襲荊州:  

“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三國志·吳主傳》

孫曹的短暫聯手,加速了南郡爭奪的白熱化。  

而劉備既要北抗曹操,又要東防孫權,蜀漢國力難以支撐。  

《隆中對》這種理想化佈局,終被現實地緣碾碎。  

“夫荊州者,天下之腹心也。腹心一失,四肢雖全,豈能久乎?”《讀通鑑論》  

當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時,劉備的執念化作夷陵之戰的沖天火光。

南郡之爭的餘波,徹底改寫三國格局:  

蜀漢失去荊州,諸葛亮“隆中對”成鏡花水月;  

東吳自閉,全據長江卻困守東南,再無北上雄心;  

曹魏得利,坐觀孫劉相爭,終成三家歸晉的伏筆。  

往期精選

1、三國:為什麼麋芳跟著劉備到處流浪都忍了,卻要在劉備如日中天的時候跳反?

2、歷史上唯一被滅族的皇族——司馬懿家族

3、三國:龐統死於落鳳坡,幕後兇手實則是劉備,只因龐統發現了劉備一個秘密

4、三國:正史上關興張苞的能力如何?

5、三國:為什麼司馬懿家風差,子孫卻很成功,諸葛亮家風好,後代卻不怎麼樣?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