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強行刪除這個功能後,小米成了最大贏家

前段時間,小米上了一款新機:紅米Note 13R,配置十分“小衆”:

不僅搭載了紅米據說“已經沒有規劃”的LCD屏幕,還有一個在今天看來可以稱作“外星科技”的——3.5mm耳機接口

你別說,如今黑馬想買一個帶3.5mm耳機孔的智能機,真的很難找到稱心如意的;搜遍全網,要麼只能找到索尼、HTC、華碩這些“非主流”廠商,要麼就是一些千元機小衆機型。

誰能想到,這個過去曾是智能機標配的3.5mm耳機孔,現在也變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外星科技”呢。

消失了8年的3.5mm耳機孔

耳機孔的消失,或許是廠商對消費者一場十分成功的PUA。

耳機接口這個東西,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存在了,最初的出現是爲了更方便的傳輸音頻信號,通過插拔的動作可以簡單直接的建立和切斷信號,在交換機上使用頻繁。

因爲耐用方便、成本低、泛用性高,後來隨身聽、CD機等設備自然也就用上了這種接口。

不過不同廠商的接口標準最初是不同的,比如最初的接口標準就是6.3mm,後來也出現過2.5mm這種更小的標準。

但在1979年索尼推出Walkman席捲全球,3.5mm接口逐漸成爲主流標準,等到2001年蘋果推出的iPod之後,徹底把3.5mm接口推上了國際標準。

反正3.5mm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耳機接口的代名詞,包括智能手機誕生的初期,3.5mm接口都是手機標配的耳機接口。

對於當時的智能機用戶來說,耳機擁有自己的專屬接口,可以一邊充電一邊聽歌,可以無縫使用市面上任何一款國際標準耳機,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馬克思也說了,事物發展是螺旋上升的。

隨着時間發展,有廠商開始覺得這個接口有點礙眼,嘗試在耳機接口上創新,比如Walkman W810用上了數據接口連接耳機、HTC G1只能使用 miniUSB 。

不過這會兒“搞事兒的”的各位,影響力也就那樣,還只是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地步,創新也只停留在“創新層面”。

結果,2016年蘋果就開了個大——

iPhone7直接砍掉了3.5mm接口,當時一羣果粉拿着新機都在瘋狂摳腦殼,如果要使用耳機,要麼只能掏轉接口搞“空間站對接”;

要麼就只能再買一個果子新推出的搭載Lightnin閃電接口的EarPods,並且充電的時候不能同時使用;或者直接入手一個1288元的AirPods……

當時消費者對果子的這個抓馬操作無語的不行,吐槽大罵更是到處都有,但並沒什麼用:

果子在狂賺了一波耳機錢後,馬不停蹄地表示之後還會在更多設備上取消3.5mm接口……

這下好了,之前本來就蠢蠢欲動想對3.5mm接口下手的各廠,陸陸續續就開始跟進取消耳機接口,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經很難再看見3.5mm耳機接口的存在了。

3.5mm接口得罪誰了?

所以,3.5mm接口到底是哪裏讓廠商看不順眼了?多大仇就非得朝人家下手?

黑馬去翻了翻“歲月史書”,發現比較大的一個原因是:3.5mm接口影響了手機的厚度。

是的,手機輕薄化的趨勢成了3.5mm消失的罪魁禍首:

很簡單的邏輯,一個3.5mm接口就意味着光是這個插頭就有3.5mm的厚度,如果再加上配件肯定會上5mm,這就意味着,手機的最終厚度肯定會更厚。

而且厚的同時,還會把佔去一部分內部空間,擠佔其他部件,也就是說會影響手機的配置和性能。

iPhone7(耳機接口變成了更大的線性振動單元和氣壓計出口)

所以當手機廠商捲到一定程度後,要在厚度上下功夫了,就覺得這個3.5mm接口,真挺礙眼,還是砍了吧。

此外,而果子還給了一個解釋,就是“想打造一個一體化的無孔設備”,這一點雷軍曾經解釋過,手機的開孔可能會造成中框承壓能力下降,影響手機防摔能力。

另外,還有一些廠商給出的理由是爲提高防塵防水性能

這些解釋,黑馬覺得主打就是一個“信則有,不信則無”,看看隔壁吧,每年都在解釋耳機孔不影響防水的索尼Xperia都快哭出聲了。

說要打造一體化設備的蘋果,到現在充電口也還健在。

反而不少消費者覺得,砍掉耳機口,可能單純就是蘋果想賣耳機創收,畢竟自從果子的AirPods推出後,TWS耳機就以光速稱霸了耳機界,4年之後年出貨量就已經達到了2.33億副。

而且,砍掉耳機孔還有一個更直觀的好處,最起碼這個耳機孔耗損帶來的售後成本,它沒有了,也不用開孔了,成本也降了。

這波啊,這波就是達成了一個除了消費者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滿意了的局面,妙哉。

TWS耳機時代,一個用戶被“馴化”的時代

不知道各位現在覺得3.5mm耳機孔的消失,是否真的就是時代的選擇,但反正黑馬持保留意見。

實際上,自從失去了手機耳機接口後,黑馬常常感到一些不便:

比如,黑馬這種半個燒友,曾經收藏的數款高燒中燒耳機,現在只能在家的時候,才能偶爾拿出來在電腦上用用,出門的時候直插手機戴頭上裝X,好像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圖源:小紅書

又比如,在外辦公的時候,黑馬常常因爲掏不出一根3.5mm接口的耳機,被迫用電腦揚聲器功放,生怕擔心到打擾到隔壁的星巴克氛圍組,只能聲音開得很小湊近聽,“偷感”係數Max;

而且,對黑馬這種丟三落四的人來說,TWS耳機因爲無線的太徹底,還顯得極其不友好:到目前爲止黑馬已經丟了2個左耳耳機和3個右耳耳機,還有無數次出門的時候找不到耳機倉……

最後無奈只能選擇掛脖式藍牙耳機勉強過過日子。

而且藍牙耳機的音質也是一大問題,相比起3.5mm接口的模擬信號傳輸,藍牙耳機接受的是數字信號,耳機內部需要先對數字信號解碼,然後通過 DAC 轉成模擬信號,才能送給耳機內的喇叭,驅動喇叭振膜產生聲壓,人耳才能聽到。

也就是說藍牙耳機不僅在成本上更高,往往還會因爲藍牙傳輸速率和編碼方式影響,導致音質的損失和延遲。

你要讓聽慣了高保真的資深燒友去習慣無線藍牙耳機,很難不說是一種折磨。

但縱然無線藍牙耳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現在消費者都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廠商已經用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3.5mm耳機接口在手機上幾乎消失。

另一邊,TWS耳機的爆火,也掩蓋掉了耳機接口消失帶來的遺憾。

以今年一季度數據爲例,全球TWS耳機銷量就有6500萬副,小米更是以61%的同比增幅,約550萬副的出貨量數據位列全球第二。

在國內市場,小米更是力壓蘋果華爲,以同比76%的高速增長,穩居第一。

甚至,這波潮流還催生出了一條強大的“華強北AirPods”產業鏈,孵化出了一大批中科藍汛、綠聯科技類的企業,一度讓華強北AirPods成爲“打敗”蘋果的牛X存在……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有線耳機的輝煌已經過去,3.5mm接口已經消失在歷史洪流裏。

只是讓黑馬遺憾的是,它的消失代表的卻是消費者真實需求在廠商利益面前,無力、無聲、無可奈何的妥協。


商務合作微信:cdmm8899
記得來個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