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對歷史上存在太久的男尊女卑觀念的矯枉過正,在強調男女平等的當代,我們也時常聽聞一些男人與女人除體力因素之外無甚差別的說法,彷彿承認性別差異已經是某種政治不正確,甚至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都不應該強調其性別特徵,但在生物學現實中,並不存在那種不區分性別的中性大腦。
在《女性大腦》一書的第一章,作者講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家長給她 3 歲半的女兒買了很多中性的玩具,包括一輛消防車而不是洋娃娃,有天她走進女兒的房間,發現小傢伙在嬰兒毯裡抱著那輛消防車,邊搖晃邊說:別擔心,我的小車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看到這裡我不禁莞爾,想起來小李小時候我也曾給她買過玩具手槍,結果遭到了她的白眼。
社交媒體上有個觀念非常流行,即人類的性別差異主要來自父母如何養育男孩或女孩,但現在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男女之間的差異,有著重要的生物學基礎。
本書的作者盧安·布里曾丹是一位精神病學教授,創辦了一家女性情緒和激素診所,她在書裡列舉了女性從嬰幼兒直到老年各個不同時期所特有的情緒與行為的問題,有些內容,還挺讓人耳目一新的。
比如說母親與青春期女兒的吵架,在我們看來,可能就會視為一種常見的家庭內部的雞飛狗跳,或者至多給出一個青春期叛逆的解釋,但盧安給出的處置是,給了叛逆的女兒使用避孕藥,目的是保持她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中等偏高但恆定的水平,並防止她的卵巢分泌的激素產生巨大的波動,讓她的大腦得以維持平靜。
從臨床醫生的角度,我不確定盧安的做法就是最合適的(我的疑問是,如何證明使用避孕藥就比講道理效果更好?),醫學手段應該在哪種程度上介入人的社會生活應該有充分的討論,還有像針對更年期的女性,當她們的性慾出現下降時,盧安的做法是給她們使用雄性激素(如果女方不再需要性生活了,那麼是否需要單純地為了維護與男方的關係,就用雄性激素改善自己的性慾水平?)。
如果我們跳出醫療評價這個框架,僅聚焦於女性在不同時期由激素水平誘導的情緒和行為特徵,那還是能有所收穫。
從善於讀取大人面部表情的女嬰,到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從開始享受男歡女愛的糾纏,到成為人母,這些重要的人生階段背後,都有激素那隻無形大手的操弄,作者認為是性別教育和生物基礎的協作造就了女人成為她們自己。
科學家們並不確知人類社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塑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大腦,已有證據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可能對環境影響具有不同的遺傳易感性。
比如說平均而言,女孩在社交、共情和情商方面強過男孩,這就使她們更易於建立聯繫,創建團體。但這也不是說女孩就毫無攻擊性。
一些人類學家推測,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善於欺騙女性並讓她們同意與其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因此,女性就必須變得更加善於識別男性的謊言——這有點兒像一場永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了。
女性這種額外的謹慎,帶來的結果就是,她們往往比男性更慢承認自己戀愛了。一個人一旦墜入愛河,大腦中負責謹慎和批判性思維的通路就會關閉。
關於夫妻間的忠誠,作者寫道:擁有更長版本的血管加壓素受體基因的雄性表現為更加傾向於一夫一妻制……人類的這種基因至少有 17 種長度,所以,目前流傳在女科學家中的笑話是,我們應該更關心我們伴侶的血管升壓素基因的長度,而不是其他什麼器官的長度。
這一題材的書,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好多本了,從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我覺得由內科醫生寫的這類書,遠遠不如生物學家寫得嚴謹,說得不客氣一點兒,與職業科學家相比,好像內科醫生整體上科學素養真的是要差勁一些。
比如作者關於女性高潮方面的討論,不夠嚴謹之處簡直俯拾皆是,比如她相信女性高潮更容易懷孕,還提到的一個案例,一名患者在於一位水手發生關係時,子宮的收縮力大到讓他的避孕套被吸得脫落了下來,檢查時發現已經被吸進了宮頸管內。
可在我看來,這個案例的真相有可能非常簡單,就跟蘿蔔爛在地裡是同一個原因——拔晚了。
實際上上吸機制(upsucking mechnaism)只是一個假說,且支持這一假說的證據大部分根本就站不住腳,關於女性高潮的進化問題的爭論,尚未找到解決方法,但這種上吸機制,早就被學術界徹底淘汰了。
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在美國居然有一百萬冊的銷量時,我忽然意識到,大概很多暢銷書都存在這個問題,為了趣味性,根本不考慮嚴謹性,美國讀者的品味也就那麼回事。
還有一處是談及女性的不忠,原文是這樣的:在研究人員測試過的所謂父親中,多達 10%與他們確信自己所生的孩子之間沒有遺傳相關性。科學家們受到倫理學的限制,無法對任何人透露這一細節。
這樣的寫法不是耍流氓麼?就是我也知道這個數據你們不信,但你要跟我要證據的話,那因為倫理學的限制,科學家不能透露。
那你是咋知道這個數據的呢?
10%這個數據已經高到跟那些懷疑孩子有問題才去做親子鑑定的那個比例了。
為了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這已經是在胡說八道了。
實際上在大多數文化中,男人“喜當爹”的比例都極低,大約是 1%~3%。
女人應該如何直面自身的宿命,男人應該如何與女人相處,父母應該如何養育女兒,如果有這些問題,這本《女性大腦》可能會提供一些借鑑,但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巨大的,再怎麼理解普遍的共性,也不見得就能處理好具體的人際關係。
成為母親已不再是現代社會所有女人的必選項,但如果你選了,我想下面這段話一定會讓你深以為然——
媽媽大腦中發生的變化是女性一生中最深刻久遠的。只要她的孩子還在家裡,她大腦回路中的定位系統就會專注於追蹤那個心愛的孩子,即使在孩子長大成人離家之後很久,那臺跟蹤設備仍將繼續工作。
我猜測可能會有讀者產生這樣的疑問,類似的書,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能有什麼用呢?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惑,當你知道整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也有跟你一樣的問題時,你或許就會感到不那麼孤獨,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問題在當下都是有解的,比如有些慾望與現實的衝突那隻能各自憑本事去解決,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很多特有的困境我們是無從在書中找到參照的,或者說當某種書中提及的所謂共性所謂比例所謂率都沒能涵蓋我們自己的獨特性時,比如說某一行為 90%的人都有,那你作為那 10%也不用就因此而感到不安。
因為生命其實根本就沒什麼標準答案,只要你還活著,就不能說你生命的存在本身是一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