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靠攏公立醫療服務

上週圍繞基金經理退費的爭議,可謂沸反盈天。

業內早就流傳某央企系的金融機構要退費,我記得表舅一開始還厲聲闢謠了,邏輯列了1234567,我看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但這個年頭,恐怕還是要不憚以最嚴厲的想象,來推測金融行業面對的監管和壓力,太專業了影響想象力。

“290萬以上年收入退錢”的事具體如何,其實涉事單位並沒有蓋棺定論的公告,不過既然一眾媒體言之鑿鑿的說拿到了獨家回應,姑妄信之,反正等反轉了,到時候也還會再有獨家。

中國式行業監管,容易在導向之下,走向level level plus house,從教培到房地產,盡皆如此。沒有點評好或者不好的意思,這實質上還是中國特殊條塊管理體系下的治理邏輯,作為資深老中當然表示理解。

限薪、遞延等制度都大有鄭智合理性,但退錢畢竟是另一個維度的事,中國的改革智慧是折中處理(huoxini),大家各退一步,新老劃斷是經常用的。退錢這種撕破臉皮的事,往往會得到金陵副將馬國成用金陵雅語問候。

哈哈總作為資產管理行業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的大佬,點評寫的入木三分,後續如何發展,靜觀其變吧。

但公募行業的發展或者說監管趨勢,在一系列傳聞中,卻越來越明晰了。什麼都要點評兩句的北大姚洋教授這次講的挺好:“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轉向發展製造業。”

過去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對金融行業賦魅的過程,當年朱相到香港請史美倫來整頓證監會,過高的工資一度引起輿情,還是朱相力排眾議拍板“香港給多少,我們給多少”。當然這位鐵娘子也是高風亮節啊,工資都拿來成立史美倫基金了,給中國證監會的工作人員出國培訓用,high level。

當年輕人生活指南小紅書上都是對金融行業的嚮往時,二十年的金融特殊論也走到了尾聲,圍繞金融行業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敘事,正在徐徐展開。

公募從業者其實都視野廣闊,但框架總的來說隸屬西方經濟學,對由政策強行壓低價格要素,實現行業的正社會外部性,並不感冒。電力、電信等公用事業行業長期在資本市場被給予低估值,但這次輪到公募行業自己了。

《長線:資本集團的成功之道》這本業內奉為圭臬的書裡有一句讓從業者振奮的名言:有4種被廣泛承認的職業,律師,他讓你不惹麻煩或幫你擺脫麻煩。牧師,他幫助你尋找和信守宗教。教師,他讓你如何學習和理解。醫生,他讓你好好的活著,保持健康,我們認為還有第5種職業,幫助個人投資者理財,並理順他們和金錢的關係。

既然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行業是和醫療服務一樣,是能夠提供正社會外部性的行業,那麼在中國,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可能有著某種內在邏輯的相近。

瑕不掩瑜的中國醫療服務體系


中國醫療服務體系存在著資源分佈不均勻、看重病難看重病貴等問題,但總的來說瑕不掩瑜。
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覆蓋了全國,從城市到農村,大多數居民都能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在一些大城市醫院在某些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時,基本的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大部分人群,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可以講是相當成功的。

相較於海外高額的醫療服務價格,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牛逼,生活在大城市,有個小病小痛的,解決起來並不算麻煩。在美帝叫救護車之前,得先掂量一下有沒有醫療保險來應對昂貴的出診費。

價廉物美的服務背後,是龐大中國醫療服務從業人員群體的辛勤付出。總的來說,中國醫療服務人員的收入水平,相較於海外是比較低的。

2024年2月,韓國爆發了醫護人員超級罷工,超過1萬名韓國住院醫師(全國住院醫師80%)辭職拒絕提供任何醫療服務。起因是韓國政府為了應對老齡化可能帶來的醫療需求爆發,決定將全國大學醫學生的錄取名額,從3000名增加至5000名。此舉有可能導致未來醫護人員的待遇下降,激怒了韓國醫師協會,因此發動了罷工。韓國醫療體系問題根深蒂固,這裡不做展開,但無論如何,因個人利益至病患於不顧,都嚴重違反了希波克拉底誓詞。

相較之下,中國醫護人員就顯得偉大了許多,在工作壓力尤甚韓國的同時,整體待遇也並不算高。

我媽媽在縣人民醫院幹了四十年,我小時候就生活在縣醫院,醫護真的是壓力巨大的工作。由於中國優秀的醫療供給集中在大城市,頂級醫院面對的病患來自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更加辛苦。醫院規培生和實習醫生自殺事件頻發的背後,有著深層次的體系問題,這裡就按下不表吧,總而言之,中國醫護人員群體堪稱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更不用說疫情期間的奉獻了。

頂級醫生能夠救命,放眼全球都享有頂級待遇,但在中國,其實真的就還好,肯定算高收入,但也基本算為人民服務了。

我在抖音上關注了一個醫生,上海胸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譚強,這位蘇黎世大學博士是全球頂級外科醫生,有一個月開了80臺手術,門診了四百多病患,平均一天要開兩臺半手術,接待十多名門診,這可是胸外科手術,工作壓力大到昏厥的程度。譚醫生這個月的工資+獎金是多少呢?4萬元,平均每臺手術收入不足500元,我想公道自在人心。

當然不否認主任醫師和醫院領導過去有極大地灰色收入空間,但這幾年肅清醫療反腐的背景下,大部分醫護人員還是像譚醫生一樣,辛勤勞作,換取一份並不算高的收入。

中國醫療服務價格為什麼能夠如此之低?背後核心的邏輯是管辦合一,公立醫院通過事業編制、科研課題、學術地位和行政資源等多重機制,將最核心的醫療資產——優秀專家資源牢牢綁定。醫護人員的職業成長,必須要在公立醫院體系下開展,公立醫院享受政策和補貼的同時,同時也接受著價格的約束和反腐的高壓。

這背後還有另一重隱形的內涵,就是對民營醫院其實存在著牌照約束,而從業人員也無法在民營醫院體系下完成職業的發展,這變相的壓抑了行業人才的流通和定價。有部分高端的民營醫院,比如和睦家之類的,但只有功成名就的醫生來到這裡變現過往的積累才划算,很多正值當打之年的年輕醫生,還是更願意留在公立體系下,積累行業資歷。

中國的醫護人員算是真正的把政治性和人民性掛在了心頭,其實醫院是一門和資管很像的生意,核心都是管理專業人才。

長庚醫院是臺灣經營之神王王永慶創辦的民營醫院,以高效的管理而著稱,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同時,價格也並不貴。其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被醫院行業廣泛的借鑑和學習,在《非營利性醫院的企業式經營:向長庚醫院學管理》一書中,系統的介紹了長庚醫院的管理邏輯。

核心在於醫管分工合治的管理模式,醫院的醫療事務由院長領導的專家團隊主導,而行政管理則由職業化的管理團隊擔任,作為院長的行政幕僚,負責企劃、輔助和執行職能。

其次,醫院建立了以醫生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提供優越的事業發展平臺,讓每位醫生都受到尊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整個醫院的管理由醫生主導,重大管理和決策由醫生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進行討論和民主決策。其次,醫院的管理運營全部圍繞醫生展開,使醫生能夠將精力和時間集中在為病人提供核心服務上,而將非醫療事務交由行政人員承擔,實現專業化管理。

是不是與資產管理行業非常類似?儘管兩個行業形式上有千差萬別,但內核上都是圍繞核心專業人才構建管理體系,醫院管理的是專家醫生,資管行業是經營基金經理。

在中國,基金經理這一職業正經歷著祛魅,從浮光躍金紙醉金迷,到迴歸本源,為老百姓理財。

資管行業迴歸本源


楊波採訪社保基金理事會首任投資部主任李克平的文章,我是常看常新,每個階段看有每個階段新的感受,關於中國資本市場的特徵,關於中國資產管理的弊病,關於養老產業的未來,這篇兩萬字的文章裡,都有闡述。

術層面的內容總會模糊,但是有些感受總會讓人銘記,在談到創業之初的艱難,楊波問,既然這麼苦,待遇也不高,為什麼大家還能堅持?李克平回答說,大家認可管理社保基金是給全國人民做事,給全國人民掙錢,雖然自己拿的少,但是內心很自豪。

多麼讓人動容,中國知識分子千百年來的道德觀都是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給全國老百姓做事,萬死而不辭。

我做公募行業內容以來,採訪過不少基金經理了,其中很多人也講了類似的話,談到公募行業是為老百姓理財,想好好做。有一個超級大佬曾經私下裡說,想把自己的淨值曲線刻在墓碑上。

一開始聽得時候非常感動,但這些年下來,我也反思自己的幼稚,也想詰問這個行業的很多人。會不會出發太遠了,忘記了初衷到底是什麼?

這個行業離名利太近,制度層面也有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年發生了太多讓我匪夷所思的事,居然有管理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鎖倉股票,我不知道這種認知水平是如何殺過千軍萬馬的獨木橋走到最後的,只能魔戒吸引著意志力不夠的人墜入深淵。

停留在對人的批判上沒有意義,這個行業說到底有兩大基因缺陷。

一來牌照管制下的公募行業,市場化不徹底,缺乏具有長期主義的企業家精神。管理團隊自身都不一定能穩定三五年,如何能在戰略上有定力?股東方的壓力之下,從經營策略到考核指標都有短視化的傾向,在行業的關鍵節點上,隨波逐流就成了常態。

二來沒有穩定的負債端,公募始終受制於渠道。在這波對公募高位發基金的輿情指責中,渠道是完全隱身的,少有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螞蟻等三方代銷渠道在這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公募行業長期以來沒有構建起與c端投資者的鏈接,負債端依賴於渠道,而渠道並不會為公募的經營去負責。面對強勢的渠道,缺乏企業家精神的公募,必然更傾向於綏靖,結果往往令人唏噓。

在基因缺陷之下,牛市中資產管理行業的高利潤反而成為行業命門。行業的配置常常滯後於行情的發展,熊市的節衣縮食會導致行情來了各條業務線上缺兵少將;把牛市熱度線性外推的大把撒錢,最後容易被掛在山頂,顯得人傻錢多。

既然如此,由監管出面,直接壓低整個行業的利潤率,讓大家乾脆都過一種線性的苦日子,未嘗不是解決辦法。

有志於認真做好為老百姓理財工作的專向人才,公募大門依然敞開,而且有機會獲得社會中上水平的收入。奔著年薪千萬的富貴而來的,黃埔的對聯請收好:“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未來可能會向公立醫院的醫生一樣,通過機制將基金經理從業生涯的發展,錨定在公募體系內,與此同時嚴格規範私募行業的發展,使得資產管理行業的薪資水平,無法像過去一樣,因為行業特殊的性質,形成扭曲的天價高薪。

事實上這種監管方向正在進行中,北京已經開始啟動了證券私募主體監管試點工作,淡水泉仁橋等頭部私募被納入了試點,某種意義上行業的出清正在拉開帷幕。

公募自誕生之初,就肩負著穩定證券市場、為老百姓理財的責任,紙醉金迷的高薪從來也不是行業的承諾。既然過去走了一段彎路,那麼現在嘗試一下另外一種敘事,也無可厚非。

覺得屈才了可以離職,真的熱愛投資,想為老百姓做點事的,這個行業的大門一直敞開,不是非得清北復交的才做得好投資,巴菲特芒格說的好,做好投資不一定要多聰明,但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正直的品格。

最後的話

“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我國金融事業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和根本宗旨。”

“全面提升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平。我國金融機構門類齊全,關鍵是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在服務實體經濟上各司其職、各展所長。”

新自由主義以來,全球貧富差距逐漸走向極端化,這背後蘊含著激烈的社會共識撕裂和經濟危機風險。金融行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

在債務週期的拐點時刻,從追逐效率到追求公平是世界發展的趨勢,亟需新的金融理論和體系來指導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倡導一種共同富裕、以任命為中心的金融觀念,是高瞻遠矚的。

對於公募從業者而言,重要的是通過更好的為投資者服務,重新贏得市場的尊重。妄談什麼自由和保障,顯得酸溜溜又沒有格局。

公募基金向公立醫院靠攏沒什麼不好,好的醫生走到哪裡都被人尊重,至於個人的財富。研究產業不是最講供需麼?只要你能提供稀缺的供給,而且這供給又是市場需要的,財富總會以不同的形式兌現。

風險提示

基金管理人依照恪盡職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有風險,投資者投資基金前應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瞭解產品情況、費率結構、各銷售渠道收費標準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基金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