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償金優厚,廣汽本田裁員名額被搶空,兩千多人求被裁


中國合資企業的巨大國際優勢和逐步培育起來的本土化改進能力已經很強,可以針對部分海外市場進行有效的產品輸出,在不改變原有的國際品牌海外零售網絡的情況下,有較大的輸出產品空間,同時針對個別有潛力的海外市場,也應該給中國合資車企一定的規劃佈局權限,實現深耕市場,提升中國合資品牌的國際貢獻。





從去年廣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謳歌、三菱陸續退出中國市場,到今年5月中旬,廣汽本田被自家員工爆料已啓動超千人的大規模裁員;從“橫霸中國市場”到“打折也賣不動”,合資車企的日子不好過了?


01

廣汽本田裁員名額被搶空


作爲廣汽集團(601238.SH、02238.HK)旗下僅剩的兩大合資品牌之一,廣汽本田早在去年就傳出裁員消息。那時,公司僅解僱了約900名勞務派遣人員。理由是燃油車銷量大幅降低,人員過剩。


如今,“命運的齒輪”終於碾向正式工了。


據藍鯨新聞報道,此次廣汽本田通過逐級通知的形式啓動了大規模裁員,涉及多個條線,以主動離職爲主。對此,廣汽本田回應稱,爲了保證公司的可持續經營、加速戰略轉型,公司將進一步提升人員效能。


不過,與別的被裁經歷不同,有消息稱因爲廣汽本田賠償金額太高,員工排隊搶着被裁。


據瞭解,廣汽本田將爲離職員工提供“N+2+1.8”的補償方案,“N+2是標準賠償,1.8個月可能是獎金。”另外,此次裁員整體集中在5月份,預計會持續到8月份。


知情人士對藍鯨新聞透露,首批裁員名額確實被搶爆了,目前已走了2300人。最初公司計劃900個名額,由員工主動離職,還有超1000個名額被動裁,“後來發現報名異常火爆,就直接開放了。”


知情人士還表示,當前廣本所裁員工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不排除後續還會繼續裁的可能,“畢竟管理行政領域還沒開始,比如行政、人事、財務、採購等部門。”


據接近廣汽本田的知情人士表示,公司提供的經濟補償除法定部分外,還包括本年度的預發獎金,具體賠償數額因員工崗位和級別而異。據被裁員工透露,工齡十年左右的員工可以獲得累計賠償金20萬至40萬元不等。上述方案的賠償標準可能比今年4月特斯拉提供的更爲豐厚。此前特斯拉的裁員標準統一爲“N+3”。而在早前理想汽車裁員時,提供的賠償方案爲“N+1”。


一位已被裁的廣本員工對藍鯨新聞表示,自己和身邊部分同事早已預感到危機,並計劃向新勢力汽車工廠跳槽。在最終收到裁員結果後,可以確保向小米、小鵬等國產汽車製造商的無縫過渡銜接。


02

廣汽“兩田”營收降322.5億元


1998年,廣汽本田購買了原廣州標緻的資產,改造了遺留下來的生產線,原有的2400多名員工無一下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盤活了廣州汽車工業原有的資產。相關知情人士還透露,這次裁員部分爭着走的員工多爲臨退休人員,“很多都是廣汽本田當年承接的廣州標緻留下來的人,且大多都是這幾年退休。這部分人很多,但具體數量不清楚。”


資料顯示,廣汽本田成立於1998年7月1日,是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和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按50∶40∶10的股比,共同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企業。


在裁員風波之前,作爲頭部合資品牌,廣汽本田曾有着輝煌過往。據悉,廣汽本田不僅曾創造過中國汽車歷史上的最快投產紀錄,也是第一家引入全球同步技術車型的車企,還在1999年率先開設全國第一家4S店。


但進入2021年,廣汽本田銷量持續下滑。2021年至2023年,廣汽本田銷量分別爲78.03萬輛、74.18萬輛和64.0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7%、-4.93%和-13.66%,已連續三年下滑。進入2024年,情況並沒有好轉,2024年前4個月,廣汽本田銷量達14.16萬輛,同比下降19.01%。其中,公司旗下e:NP1銷量僅267輛。5月,該公司單月銷量同比降幅甚至超過了41%。


銷量的大幅下滑,使得廣汽本田的產能也隨之大幅閒置。


3月,據《中國汽車報》援引自《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由於面臨比亞迪和其他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激烈競爭,日產和本田正考慮削減在華產能。其中,日產正與在華合資公司協商,計劃將在華產能削減30%,即約50萬輛。與此同時,本田也打算將其在華產能減少20%至約120萬輛。


對於上述日媒報道,官方卻給出了不同的說法。一位日產發言人回應稱,報道內容不真實,但沒有進一步說明。本田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尚未決定將在華產能削減至120萬輛左右,並拒絕進一步置評。


實際上,廣汽集團的利潤一直依賴合資車企,但隨着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的銷量下降,兩隻“利潤奶牛”對廣汽集團業績貢獻大幅削弱。


業績方面,2023年,廣汽本田實現營業收入達935.28億元,同比下降18.75%;廣汽豐田營業收入達1528.69億元,同比下降6.52%。由此,2023年,廣汽“兩田”營業收入減少了322.5億元。


03

合資車市佔率失守


最近比亞迪的財報電話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預言,未來3-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隨着國內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合資車企的日子不好過的事實也已擺在檯面上。


據乘聯會6月11日發佈的汽車銷量數據,5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1萬輛,同比下降1.9%,環比增長11.4%,今年以來累計零售807.3萬輛,同比增長5.7%。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燃油車5月零售91萬輛,同比下降23%,而同期新能源車市場零售80.4萬輛,同比增長38.5%。


傳統燃油車銷量下滑,給合資品牌帶來了“最強衝擊”。


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5月,自主品牌國內市場份額達到57.5%,創歷史新高。與之相對應的,是流合資品牌銷量同比下滑20.8%,市場份額跌至28.8%。


以傳統燃油車爲銷售主力的車企無法抵擋新能源汽車的“火力全開”。以廣汽集團爲例,其5月銷量爲15.6萬輛,同比下降25.33%;今年前5個月,其累計銷量爲70萬輛,同比下降24.51%。


在電動化浪潮的衝擊下,廣汽本田推出插電混動版(e:PHEV)雅閣。自2023年5月上市後,雅閣e:PHEV的單月銷量難以達到1000輛。


其實除了雅閣之外,廣汽本田在過去10年間還誕生了飛度、繽智、冠道、凌派,這幾款月銷量均輕鬆過萬輛的“神車”,但如今全部淪爲市場的邊緣化車型。2024年,這些車型的月均銷量僅在2000輛左右。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以廣汽本田爲代表的合資車企目前遭遇困境,是由於新能源車型水土不服,以及售價相對較高造成的。“說到底還是性價比不高,燃油車多少還有優勢,但新能源車已經被比下去了。”


留給日系品牌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廣汽集團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和很多在國內市場承壓的中國車企一樣,出海是普遍看好的方向。


2023年4月廣汽本田宣佈開啓整車出口業務。由廣汽本田增城工廠生產的奧德賽(ODYSSEY)車型於下半年出口日本,由Honda銷售到日本市場。這是Honda首次從中國進口新車到日本市場銷售。


自主品牌上,在2023年廣汽自主品牌海外市場銷量約爲5.5萬輛,已完成41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佈局,海外銷售服務網點達236家,新能源主銷車型——廣汽埃安 AION Y Plus已在泰國上市並正式進軍柬埔寨市場。


在2023年,廣汽集團境外地區營收規模達到55.21億元,同比大增76.45%。2023年廣汽境外業務毛利率高達13.75%。


據《時代財經APP》報道,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指出,中國合資企業的巨大國際優勢和逐步培育起來的本土化改進能力已經很強,可以針對部分海外市場進行有效的產品輸出,在不改變原有的國際品牌海外零售網絡的情況下,有較大的的輸出產品空間,同時針對個別有潛力的海外市場,也應該給中國合資車企一定的規劃佈局權限,實現深耕市場,提升中國合資品牌的國際貢獻。


來源 | 《商學院》雜誌綜合自長江商報、藍鯨財經、界面新聞、中國基金報、每日經濟新聞、時代財經APP

封面 | 視覺中國
編輯 | 吳蒙
校對 | 袁海鳴






版權聲明:“商學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3373688,商務合作請加微信18513373688。


獲取商界新鮮資訊、聆聽大佬領導“心經”
揭祕大公司裏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學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