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
“磁共振”具有強大的磁場
如果把金屬物質帶入檢查室
在磁場作用下將引起拋射性傷害
因此,磁共振檢查時
任何金屬均不能帶入磁場
以免對人體或者機器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磁共振儀器開啟時,被瞬間吸入的金屬物
普通呼吸機因有大量金屬元件
更是無法靠近磁共振機器
但是,有一些機械通氣的危重患者
需要緊急行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
並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但往往因無法脫離呼吸機而痛失最佳治療時機
怎麼辦?
近期,我院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
引進的一臺“神奇的”呼吸機
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科室人員的群策群力下
成功開展了全院首例危重症患兒
不間斷呼吸機輔助呼吸完成核磁共振
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4歲小患者顱腦創傷
24小時呼吸機輔助 磁共振檢查成難題

父母救兒心切,焦急的小峰媽媽想到了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以顱腦創傷救治聞名的神經外科,於是聯繫救護車,冒著轉運的風險,將小峰轉到了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病房。


CT檢查對瀰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和病情評估非常有限,目前最合適的檢查應該是核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磁敏感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能充分顯示組織間磁敏感性差異,對於瀰漫性軸索損傷較敏感,有助於更清晰、準確地顯示瀰漫性軸索損傷病灶數目、體積並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評分呈負相關,與預後密切關聯。但是,核磁共振檢查時會產生強大的磁場,小至一枚針頭、一顆螺絲,大到一部手機、一臺監護儀,任何金屬的物體都不能進入檢查室,否則不但影響檢查結果,還會對患者和機器產生嚴重危險,對於普通病人去除身上諸如鑰匙、耳環、項鍊等金屬物品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小峰這樣的危重症患兒,需要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需要持續氧氣瓶供氧,需要持續微量泵給藥,這些維持生命的設備都含有大量金屬,一刻都不能離開,否則小峰將有生命危險,於是讓小峰完成核磁共振檢查似乎成為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先進設備”+“精銳團隊”
助力小患者勇闖生命難關

為了更好的救治小峰,神經外科團隊組織了多學科聯合會診(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邀請了兒科、胸心血管外科、消化內科、輸血科、藥學、營養科的諸多專家,對小峰的診療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小峰提供了更精準、更科學、更嚴謹、更安全的綜合治療手段,對進一步穩定小峰的病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一臺造價昂貴的“神秘機器”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就是神經外科重症病房的一臺呼吸機。這臺呼吸機可非同一般,雖然身材小巧,卻有巨大本領,它不但可以滿足病房內的機械通氣,還可以負責危重症患者的轉運,最關鍵的是,這臺呼吸機所有零部件全部由特殊材質打造,可以安全的進出核磁共振檢查室!這讓小峰的核磁共振檢查從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①檢查呼吸機

② 檢查氧氣瓶
單有一臺呼吸機還不能確保此次檢查的順利進行,還需要醫護人員的默契配合保駕護航,神外重症的李智恆副主任醫師為這次檢查制定了轉運方案,包括呼吸機的通氣方案、轉運藥物的用藥方案、病人和機器突發情況的緊急預案。袁啟言護士長帶領護理團隊反覆檢查患兒的呼吸機管路、輸液管路、應急搶救物品及藥物,並組織護理精幹力量配合檢查。




最後,小峰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符合瀰漫性軸索損傷的表現,這給神經外科團隊後續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切實的影像依據,也讓小峰得到了更精準的治療。
在專業團隊的精心守護下,現在,小峰的意識已經明顯好轉,睜開了眼睛,脫掉了呼吸機,拔掉了氣管插管,仍然在神經外科接受治療,希望他早日康復。

此次困難重重的核磁共振檢查,是我院首例危重症患兒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下完成核磁共振,為後續患者的診療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神經外科團隊繼續探索顱腦創傷的救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蘊含了神經外科團隊的醫道至精,仁愛至善的精神,蘊含了所有醫護人員勇於擔當、善於協作、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工作作風。神經外科黃建榮副主任表示:“先進的機器固然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診療疾病,但我們更需要建立認真負責、銳意進取的團隊,讓機器設備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患者帶來更實際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