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會的思考

看了一下最近的數據, 就幾個字,需求不足,而且是嚴重不足。

解決需求不足,要怎麼發力:

一是降低利率,最近降息呼聲很高,而且看了社融數據,可能就在開會前會降下來。

降下來,有兩個好處,利率低了,負債成本進一步下降,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就會修復。

有了需求,資產的估值就可以提高,債務負擔下降,資產增值,那麼現金流就會改善。

那上面有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呢?

我們看一下貨政報告中的表述吧:

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升溫和回升作爲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

看一下這句話的威力。

再推動企業和居民的信貸成本穩中有降,那麼這個趨勢就很明朗了。

問題是什麼時候?

我覺得應該會在開會前,這樣子大家對於會議的期待纔會更高。

另外,財政也會進一步發力,增加政府債務的支出,讓政府的支出增加替換居民和企業和減少,每次遇到需求不足,就都這麼幹了。

今年這個方向努力得怎麼樣了?

專項債、一般政府債、特別國債,都在搞了,可以說聲勢浩大,但效果寥寥。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如果效果好了,需求是會上來的,奈何並沒有

其次,再看一下今年的目標:如果是5%,那麼算上1.5%-2%的通脹,你需要的增長得6.5%-7%了,這個數字,有點太高了。

那再往下推,這投資增速和政府的名義支出,也要跟上這個速度吧,講真,很難。

如果政府和居民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的話,那麼在大量提前還貸的情形下,政府應該加大槓桿。

所以,財政還得再發力吧。

現在老聽到地方說事權與財權不平的問題,確實,在分稅制之後,地方政府錢越花越少,中央的錢越攢越多。

如果地方沒有錢,幹不了事,那麼理論上就應該由上面進行兜底,在花錢的領域,比如化債、比如穩地產、比如其他民生支出,那麼上面就要更加大力度

可以預期一下,會議對於這塊的方向和措辭。

我覺得現在已經到了要改變一下局面了,地方太不平衡了。都說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如何去調節地方的不平衡?轉移支付,肯定會有新的變化和舉措吧。

另外,現在對於新質生產力而言,還是有差別的,體量太少,那麼就得想辦法把蛋糕做大。

上面權威定調:新質生產力是要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爲標誌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纔是新質生產力?我們瞭解到,地方對這個概念還是很有分歧的。

但可以確定,這個不是和新興產業劃等號,而是包含的關係。新質生產力,一定是符合產業升級的方向,對於傳統的行業的升級,除了新三樣以外,還有地方的新基建,和環境綠色掛鉤。

但是需要瞭解到,現在的政策支持力度大,會不會引起產能過剩的問題,一來,大家都大上快乾,乾的都一樣的活,最終難免會一地雞毛。

我D肯定會提到,因地制宜。

但是新質產生力要發力,困難也很多,最近看到很多獨角獸都倒下了。

所以,要鼓勵長期資金,耐心資產去參與科技創新。

另外,就是地產,要怎麼繼續救才能改變不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