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達拉斯的小企業主艾倫·沃爾頓說,他的一款商品剛剛售罄,這是一款執法部門和私人偵探使用的監控攝像頭。對沃爾頓的電子產品公司“間諜小子”來說,商品售罄通常是個好消息。但考慮到特朗普政府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沃爾頓不知道是否應該補充庫存。他的商品大多在中國南方製造,而美國政府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將徹底改變他的生意之道。
《連線》雜誌採訪了十多位美國企業主,包括“夫妻店”店主、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時尚品牌擁有者、費城的文身設備供應商和俄亥俄州的床墊製造商,他們都說了同樣的話:“中國製造”仍然是全球黃金標準,而且無論關稅多少,將生產轉移到一個新地區都是極其困難的。
沃爾頓可以從個人角度直接比較在中國和美國製造的商品,因為他的公司有美國政府的訂單,而美國政府願意為美國本土製造的商品支付溢價。他說:“每一家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都去中國(進貨)。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能以對我和除美國政府之外的客戶來說合理的價位製造出類似產品。”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產業政策研究員凱爾·陳(音)表示,僅憑關稅不足以激勵企業在美國設廠。他說:“但就算人們真的回去,我也非常懷疑產品能否達到美國消費者長期以來享受的質量和價格水平。”
實際上,“中國製造”比其他地區更便宜的原因並不總是與人工費用有關。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中國勞動力問題的副教授埃利·弗裡德曼說,事實上,隨著中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低工資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優勢中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方面。
中國的文化規範往往使得中國工人在某些領域更加熟練和專業。同時,中國也是工業工具生產的全球領導者,這使得工廠能夠輕鬆調整機械設備,以適應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因此,中國工廠通常對客戶的定製需求反應更靈敏,能夠更準確地協調設計意圖。
尤其對小微企業而言,它們選擇“中國製造”的另一個原因是有機會實現小批量生產。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通常都需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有時只有產品訂購量超過1000件時,生產才具有經濟可行性。
製作鑰匙扣的藝術家梅莉莎說,她訂貨的中國供應商一次最少可以只下單3件。“這對那些有很多設計款式,但每種款式無法賣出50件以上的藝術家來說真是太棒了。”
有些產品在中國以外的任何地方都買不到。傑夫·洛根是賓夕法尼亞州萊維敦供應公司的老闆,他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事文身行業。
洛根說,目前沒有美國公司生產他公司使用的墨盒針,歐洲公司也不允許像他這樣的商店貼牌經營。這使得他只有一個選擇:中國。“實話說,我可以(在那兒)買到文身店所需的一切用品。”
洛根說出了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據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人口眾多,有整個城鎮、甚至城鎮群專門從事特定產品或特定行業產品的生產——這是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副教授張琳(音)的觀點。
創建這樣一個密集且快速迭代的產業生態系統需要多年的不懈努力。張琳說:“這一切都要求供應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不同水平層次的技術工人之間長期合作。”
另一個挑戰是,許多產品的供應鏈已經完全全球化,不同環節分散在各個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
“將這些供應鏈轉移到美國實際意味著美國工廠必須在每一個節點上勝出,而不僅僅是終端產品勝出。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休·格蘭特-查普曼說。他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研究在中美關係中的貿易和政治問題。
本文由美國《連線》雜誌網站4月14日發表,原題為《為什麼大多數小商家無法在美國進行生產》,作者是楊澤毅。
➣中國城市吸引數百萬人次“雲圍觀”!
➣西媒:中國成全球輿論“絕對正面角色”
➣“中國不想主宰世界,也不想被主宰”
➣境外媒體關注中國人工智能新動向——
➣美智庫:美打貿易戰或將輸掉科技戰


電話:
010-63073237

郵箱:
監製 | 程增賓
審核 | 袁亮 李琦
編輯 | 張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