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父母,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第三種

作者:布榖媽媽

來源:布榖媽媽(ID: yugu005)

我們養育孩子,肯定是希望母慈子孝。即便孩子長大瞭,他也能跟父母關係很好,遇到問題和睏難,能主動嚮父母尋求支持和幫助。

但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長大後,就和父母成瞭“仇人”。他們一提起父母,不是感激和贊美,而是說不完的責怪和抱怨。平時也不願跟父母多來往,離得越遠越好。

為什麼會這樣?

這可能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這3類父母,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第三種,要當心。


權威型

權威型父母的溝通特點,有點類似:“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在父母看來,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我能害你嗎?聽我的,準沒錯!

這類父母,其實也是真心“為孩子好”,擔心孩子走彎路,擔心孩子碰壁。所以,他們想方設法為孩子尋找“閤適”的路,隻要孩子按他們的方法走就行瞭。

但這樣的父母,很容易養齣“叛逆”的孩子。

因為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誌嚮,有他自己的興趣,他也想活成自己的樣子。但父母因為擔心他“不對”,所以總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

孩子一反抗,父母就軟硬皆施,或者打感情牌:“你不要辜負我的一片苦心。”最後,孩子無奈妥協。

隻是,孩子內心的不滿和鬱悶並沒有消失。他可能會按父母的要求做到最好,但一旦達成,就徹底逆反瞭。

圖源:123rf

像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一個女孩子在媽媽的逼迫下練鋼琴,在終於達到十級後,她怒砸鋼琴,並且從此以後再沒有彈過瞭。

因為她一直對鋼琴不感興趣,而是喜歡畫畫,但媽媽卻覺得:“畫畫將來能乾啥?還不如學鋼琴,再說,女孩子彈鋼琴多有氣質。”

媽媽覺得,讓女兒學鋼琴是為女兒好,但女兒卻覺得,自己學鋼琴隻在替媽媽學。她在練習過程中的吃的苦,都轉為瞭對媽媽的怨。

媽媽一片苦心,到頭來收獲一個對自己滿是憤怒和抱怨的孩子。


妥協型

妥協型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偏溺愛。

很多時候,父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孩子說要玩手機,父母剛開始還苦口婆心勸:“玩手機不好啊,視力會下降,眼睛也會不舒服。”

但隻要孩子哭一哭,或者發一通脾氣,父母立馬讓步:“好好好,你看吧,但真的要少看手機。”

孩子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父母也束手無策:“孩子不聽我的話怎麼辦?”

妥協型父母,很少給孩子立規矩,就算立瞭,隻要孩子哭一哭、鬧一鬧,就立馬讓步。

慢慢的,父母會發現,自己在孩子麵前,越來越沒有威信瞭,自己說什麼,孩子根本不聽。相反,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無理。

父母的不斷讓步,會換來孩子的感恩嗎?

不會!

一個人想要的東西是無止境的,若孩子學會的規則是“鬧一鬧就能到手”,那等哪天不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再能讓孩子滿意,孩子就容易大發雷霆、心生恨意。



支配型

第三種父母,就是支配型。

在外吃飯的時候,看到鄰桌一個男孩子,他對媽媽說自己吃不下瞭,不想再吃瞭。但媽媽卻說,必須把碗裏的吃完。

男孩不動筷子,媽媽便在他麵前竪起手指頭:“1,2......”男孩嘆瞭一口氣,沒等媽媽數到3,他無奈地又將飯菜往嘴裏扒拉。

支配型的父母,代錶絕對的權威,他們的話就是命令,孩子必須執行。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等來的可能就是父母的責罵和懲罰。

支配型父母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必須”、“馬上”、“趕快”:你必須這樣做;馬上迴你的房間;趕快給我弄好!

這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壓迫,孩子在父母麵前,就像一個拉綫木偶,父母指哪,孩子就得去哪。

這樣的父母,最容易引來孩子的憤怒。孩子小時候敢怒不敢言,一旦長大後有能力瞭,可能就是最傷父母的那一個。

以上3種類型的父母,養育齣來的孩子,很容易與父母“敵對”,充滿怒意。


贏得閤作

隻是父母也不容易啊,我們要怎樣做,纔能養齣理解、愛護並尊重我們的孩子呢?

心理學上提齣一種“閤作型父母”。

就是我們不把孩子當下屬,去命令要求他們,而把他們當朋友,在養育路上共同閤作、滿足雙方的需要。

具體怎麼做呢?

平時在生活中,遇到衝突時,比如孩子要這樣做,而我們希望他們那樣做,我們不要強製要求他執行,而可以多問問孩子為什麼、聽聽他的想法、一起製定規則、一起找解決方案。

這裏有4個步驟,以孩子看手機為例。

① 情感聯接

孩子看手機根本停不下來,一有機會就在玩。權威型父母可能講道理;妥協型父母可能勸瞭幾句後又讓步;支配型父母則非常嚴厲,直接奪走手機。

這樣都會讓孩子心生不滿,或者逆反。

閤作型父母,會先跟孩子情感連結:“媽媽看到你從8點玩到9點瞭,媽媽擔心一直盯著屏幕會影響你的視力,而且看手機還會影響專注力。”

② 確認需要

孩子行為背後,一定存在著他的需要和渴望,我們需要和他一起找齣他需要的是什麼:“手機裏確實有很多吸引人的東西,你覺得,看手機為什麼會讓你覺得開心呢?”

孩子可能會迴答你:“同學都在玩,我不玩就沒有共同話題。”“爸爸媽媽都在忙自己的事,我一個人太無聊瞭。”

③ 縮小差距

當我們想要孩子不要做某件事時,不要用“你”,而多用“我們”,這樣能縮小距離感,不讓孩子那麼抗拒。

比如知道孩子的需要後,我們可以說:“是啊,我們也希望能閤群,不然彆人說什麼我們都不知道,顯得格格不入。”

④ 共同製定規則計劃

最後,把看待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權力交給孩子:“那你覺得,一周看手機的頻率是幾次呢?每次看多久、什麼時候看比較閤適?”

有瞭前麵溫和地處理,後麵製定規則、定計劃,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而且讓他參與製定過程,他會更容易遵守規定。

製定完規則後,我們還需要問問孩子:“每個人都有鬆懈的時候,如果哪天你控製不住自己,想要打破規則,那你希望我怎麼幫助你呢?”

這樣的做法,能讓父母及時監督孩子,並且還不産生親子衝突。

以上幾種類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種呢?

這些好文你看瞭嗎👇🏻👇🏻
華大母嬰(BGI_baby)是知名醫學檢測機構華大基因旗下的母嬰公眾號。每日推送科學靠譜的懷孕、生娃、育兒知識,助你的寶寶健康齣生,快樂成長。

華大基因各大官方旗艦店,搜索↓

本文來源於:布榖媽媽(ID: yugu005),專注兒童心理,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讀懂孩子輕鬆養育,歡迎關注布榖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