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不是一般的“屎”,市面上的“採耳”藏著哪些風險?


據說,我國民間有三大神仙之道:搓澡、捏腳、掏耳朵。

其中,掏耳朵也被稱爲“採耳”,現在很多養生館都會開展這一項目。採耳師們利用工具(如鵝毛棒、馬尾等)通過清除外耳道內的耳屎,並對耳道內外進行刺激,使人獲得享受與放鬆,因而將其稱爲“人間小舒服”。

有些養生館甚至把採耳作爲一類醫療保健項目來宣傳,稱其有改善耳鳴、頭暈,增強記憶力等功效。

採耳真有那麼神奇嗎?有必要嗎?會不會有什麼壞處呢?

一、耳屎存在的“小學問”

1、耳屎是什麼?

耳屎,又叫耳垢,醫學專業名詞叫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上的皮脂腺和耵聹腺的分泌物,夾雜外耳道脫落的皮膚、皮膚正常菌羣的細菌、脫落的毛髮以及進入耳道的水漬等形成的混合物。

耳屎大多呈淡黃色,稍有粘性,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耳屎比較粘稠,俗稱“油耳”。從性狀上來說都屬於正常。

2、耳屎也有好處

從名字來看,“耳屎”雖然也是“屎”,但耳屎可真不是一般的“屎”。與其他代謝性排泄物有所不同,耳屎的存在對人體是有一定好處的:

  • 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呈弱酸性,有一定的抵抗細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 耵聹腺能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絨毛,這些絨毛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擋由外界進入的塵埃顆粒,對小昆蟲進入外耳道也有防護作用。當耳朵不小心進水時,耳屎還可以阻擋髒水的侵入,預防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的發生;
  • 正常的耳屎對傳入的聲音能起到過濾和緩衝的作用,使鼓膜不致於被強聲所震傷。讓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保護鼓膜。

平時我們在做咀嚼、張口等運動時,耳屎會自行排出。所以,在生活中並不需要經常或定期掏耳朵

二、採耳背後的“大風險”

當耳屎比較多時,會發癢,人們就會去掏,但無論是自己掏耳朵還是去養生館採耳,在醫生看來都是不提倡的。

除了“採耳師”這一崗位其實並沒有任何職業資格認證之外,掏耳朵這一行爲本身也可能存在以下風險:

1、工具消毒不徹底,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採耳工具無法像醫院使用的專業工具一樣實施高溫消毒處理,很容易將真菌或黴菌帶入耳道內。如果黴菌長在鼓膜上,還會引起聽力減退及耳鳴。

門診經常可以遇見反覆耳悶或耳癢的病人,許多都有采耳史,檢查大多是外耳道真菌感染,對此有一種不恰當但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腳氣長在了耳朵裏”。

耳內鏡下的外耳道真菌感染
(可見耳屎及絮狀樣的真菌感染)
圖源 | 作者提供

2、損傷外耳道或鼓膜

操作不當容易損傷外耳道或鼓膜,造成外耳道感染形成癤腫(累及毛囊的皮膚膿腫)或鼓膜穿孔,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致聽力減退。

3、刺激外耳道皮膚

反覆掏耳容易刺激外耳道皮膚,導致角質層腫脹或長期慢性充血,更利於細菌生長。

在外面採耳的風險並不低,爲什麼仍然有那麼多人熱衷於“採耳”這個服務呢?

其實,很多人去採耳不僅僅是爲了掏耳朵,更多的是爲了享受那股酥麻銷魂般的舒適勁兒。

這是因爲耳道有豐富的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時,會讓我們有舒服、放鬆的感覺。

三、保護耳朵的“小建議”

1、戒除掏挖耳朵的習慣;
2、避免長期暴露在噪音場所
3、洗頭髮洗澡時不要專門往耳朵裏灌水或“洗耳朵”;
4、擤鼻涕時,左右鼻腔應該一個一個地擤,切勿同時閉合擤鼻。這是因爲鼻腔後端的鼻咽部與中耳腔通過管道相連,同時擤鼻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驅入中耳腔,引發中耳炎;
5、不要嘗試所謂的“專業採耳”,在街頭巷尾的地方進行採耳後,如果出現耳悶、耳痛、反覆耳癢等情況,需及時就診。

處理油耳的小技巧

家庭護理來說,可以用消毒棉籤(不要用指甲、鐵籤等尖銳物),在外耳道口輕輕擦拭(油性分泌物比較多,可以用棉籤蘸取醫用酒精),然後耳朵朝下,耵聹一般可自行出來,不要把整個棉籤頭放入耳道里,一般可一週左右一次,不需要太頻繁。

四、注意耳朵發出的“信號”

如果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耳悶、耳脹感,甚至出現耳鳴、眩暈等伴隨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當耳內進水,特別是游泳或洗澡後,感覺外耳道內痛癢或悶脹時,應請耳科專科醫生處理,千萬不要亂掏,以免引起耳道發炎。

總結一下,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及時就診,讓專科醫生來處理:

  • 耳朵有明顯堵塞感;
  • 耳內瘙癢或疼痛;
  • 聽力下降;
  • 採耳後有不適感;
  • 耳內異響、耳鳴等。

如果需要個體化的建議,可以通過怡禾線上問診諮詢醫生。

相關閱讀
戴耳機一定會傷聽力嗎?骨傳導耳機呢?
知道摳鼻子不好,那鼻子要定期清理嗎?不舒服怎麼辦?
可以用棉籤掏耳朵嗎?

醫學校對:耳鼻喉科包偉晶醫生
責任編輯:何杏瀅、彭蘭嵐



如果有其它健康問題或需要個體化建議,可以在怡禾小程序上搜科普,也可以怡禾線上問診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