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
這一年,距離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已有十五年。後繼者薑維則因為費禕的壓製,難以對曹魏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東吳那邊,因為孫權末年的二宮之爭,名將陸遜憂憤逝世,同樣無法北上。
換而言之,對於曹魏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平穩期。
此時的曹魏,在位皇帝為曹芳,這一年正是十八歲(請注意曹芳並非小孩子,他生於232年)。
實際權力,則掌握在大將軍曹爽手裏。
本文主人公司馬懿,在此時的官職僅僅是太傅,即皇帝的老師。名義上地位很高,卻毫無實權。
▲司馬懿像。來源/中國曆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齣版社2003年版
司馬懿齣生於179年,此時七十一歲,你說他不該退休?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齣生於208年,此時四十二歲;司馬昭齣生於211年,此時三十九歲,都正值壯年。
司馬師曾擔任散騎常侍、中護軍(掌禁軍,總統諸將且主武官選舉,這個職位很重要,後麵會講到),兩年前因為母親張春華去世,為她守喪,所以這個時候並沒有職位(守喪期其實已經滿瞭,可以復齣,但是沒有復齣任職)。
至於他的弟弟司馬昭,曾做過典農中郎將、散騎常侍和徵蜀將軍,此時擔任議郎,老實說也沒有什麼實在的權力。
那麼問題就來瞭,魏國的軍政大權都在大將軍曹爽手裏。而司馬懿一個待退休的老乾部,加上倆兒子:一個待業、一個議郎,他們拿什麼來對付曹爽?
是的,曹爽也這麼想。而且,曹爽手裏不但有兵權、財權、人事權,還有皇帝本人,你司馬懿有啥?
所以正月初六這一天,皇帝曹芳去祭掃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和哥幾個都放心地跟隨前往,準備去郊外溜達一圈。
▲三國魏 · 血珀騎羊俑和石牌 ,石牌為“白畫騎羊兒一”石牌(也稱“石楬”),為血珀騎羊俑的簽牌。齣土俑、牌的墓葬位於洛陽萬安山一帶,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也在此處。該墓主人應是曹魏皇室成員,可能性最大的是曹叡的愛女曹淑。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結果,司馬懿就抓住這樣一個時機發動政變,控製瞭皇太後。然後假藉皇太後的名義,廢黜曹爽兄弟,同時兵屯司馬門,控製瞭京城。
那麼問題就來瞭,司馬懿手裏沒有兵權,他哪裏來的兵?
這也是曹爽兄弟的睏惑所在。
我們看《晉書》,書上是這麼描述司馬懿策劃的——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這裏的“宣帝”,就是司馬懿,“帝”是司馬師,“文帝”是司馬昭。
也就是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是和司馬師商量,司馬昭並沒有過多參與(文帝弗之知也)。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起兵政變的準備。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再看另一段描述——
“初,帝陰養死士三韆,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齣也。”
這裏的“帝”依舊是司馬師,也就是說當時司馬懿和司馬昭手頭都沒有武裝力量,隻有這個司馬師,在民間秘密訓練瞭三韆人的武裝力量,號稱“死士”。司馬師發齣召集令之後,在一個早上,這三韆人就秘密雲集到瞭司馬傢,並成為瞭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骨乾力量。
什麼意思呢?請允許我在這裏比較完整地描述一下高平陵事變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司馬懿、司馬師利用皇帝和大將軍都不在城中的機會,發動他的“三韆死士”秘密武裝,攻入永寜宮。
請注意,永寜宮說白瞭就是曹魏的冷宮,在此守衛的兵力不會多,郭太後此時隻是一個被軟禁、失去權勢的老女人而已,誰會注意她呢?
第二步:司馬懿、司馬師利用“三韆死士”打著郭太後的旗號,控製中央朝廷。此時皇帝和大將軍都在城外,留在城中的一部分人是遭遇曹爽打擊冷落的舊官員,如高柔、王觀等,他們立即(甚至可能提前已經和司馬懿達成默契)站齣來力挺司馬懿。
第三步,司馬懿已經控製朝廷,於是以郭太後名義下令,關閉城門,占據武器庫,並派兵齣城據守洛水浮橋。隨後高柔被任命為代理大將軍(外宣是高柔取代瞭曹爽,而不是司馬懿),接收曹爽的權力。
最後,就是外宣工作瞭,發一份文書,嚮皇帝,其實更重要的是嚮全魏國宣告:
曹爽已經沒戲瞭,請大傢跟我一起大聲說:曹爽,你罪惡滔天!
講到這裏,你們其實都明白瞭,司馬懿、司馬師成功的關鍵,即發動政變的骨乾力量,就是那隱藏在民間,曹爽不知其存在的“三韆死士”!
那麼這裏還是要先說一句,三韆是個虛數,大概如此而已,可能是三韆零一個,也可能是三韆四百九十九個,這個就不囉唆瞭。但不管具體多少人,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司馬師養這樣一批人,假設每月發一兩銀子給他們,就是三韆兩,一年即三萬六韆兩。
▲曹魏五銖錢。來源/中國國傢博物館
恕筆者眼拙誌窮,一年能拿齣三萬六韆兩銀子的額外開銷,這個太厲害瞭。那麼司馬師的錢是怎麼來的?
錢是第一個問題,人是第二個。人從哪裏來?司馬師再囂張,也無法在全魏國境內來一場死士選拔大賽,從數萬名參賽選手中精選齣這三韆人來。
第三個問題,即使錢有瞭,人也有瞭,他們藏在哪裏呢?又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呢?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就算上麵的問題都解決瞭,這支“特種部隊”難道就以“死士”之名存在?
請問,有誰願意做“死士”?
要知道,所謂死士,核心法則其實就是:主人拿錢養你,而你在必要的時候,就交齣自己的命來。
請問:你願意嗎?
況且,如果你武藝高強、身體強壯,做什麼賺不到錢?為什麼一定要乾“死士”這份隨時可能見不到明天太陽的工作?
我們不妨來迴顧一下魏晉之前,中國曆史上比較知名的幾個“死士”:
第一個,便是吳國人專諸。他是吳國公子光的門客,把匕首藏到魚肚子裏,獻上宴席,嚮吳王僚展示之際,他掰開魚,趁勢用匕首刺殺死僚。
第二個,是韓國人聶政,他本是殺人後逃亡、隱居在齊國的屠夫,嚴仲子找到他,舉辦宴席給聶政的母親祝壽,更獻上黃金一百鎰。於是聶政在母親死後,就帶著劍進入韓國都城,發現嚴仲子的仇人、宰相俠纍正好坐在堂上,於是徑直走上颱階,一劍刺殺俠纍。
第三個則是衛國人荊軻,他是燕國太子丹的門客,丹把他奉為上卿,住上等賓館,好吃好喝招待著,奇珍異物、車馬美女也任他隨心所欲。隨後便有瞭荊軻刺秦王的傳奇。
▲荊軻刺秦王畫像拓本。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這三個人,是標準的“死士”。他們執行的,是無論成功與否都必死的任務。而且他們本身就武藝高強,是當時江湖上一等一的高手,隻有這樣的身份,纔會被公子光、嚴仲子、太子丹這樣的人看中,所以他們享受的待遇,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頂峰,幾乎等同於貴族王侯。
但是史書同樣管他們叫“死士”,此死士卻非彼死士。
首先第一個區彆,就是專諸、聶政和荊軻,在做這件事之前就已經在江湖上擁有瞭很高的聲譽,隻有這樣的聲譽,纔會吸引到公子光、嚴仲子、太子丹的關注。
但是司馬師的“死士”裏,沒有一個人是這樣的人物。
不是說有這樣的能力而史書沒有記載,而是確實沒有。
為什麼沒有?因為司馬師選擇的時候,就不需要這樣的高手。
為什麼司馬師不需要?首先是時代變瞭,在春鞦戰國乃至秦漢都盛極一時的劍客,到魏晉時期都已經沒落瞭,不是說沒有優秀的劍客遊俠,而是根本就沒有這個人群的存在瞭。
為什麼遊俠劍客到瞭魏晉就銷聲匿跡?這就不得不說說戶籍製度。從秦朝開始,大一統的帝國政府,就推行所謂“戶籍相伍”。即每五傢人傢做一個最小單位,增加一口人、減一口人,都要登記在冊。而到瞭漢朝,更是施行瞭“編戶齊民”,即用法律規範戶籍管理,將全國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編入戶籍,並且每年都要更新。
所以至少在那個時代的主流社會,所謂闖蕩江湖隻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也是武俠小說基本不拿秦漢魏晉當時代背景的原因之一吧。
而所謂編戶齊民,雖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統計,但核心內容是二十歲到九十歲的男子,因為編戶的目的,其實就是為瞭收稅、徵兵(如漢武帝打匈奴)、招募勞力(如秦始皇修長城)等。
那司馬師陰養的死士,難道不正是二十歲到九十歲的男子這個範疇之內嗎?司馬傢有什麼理由,把這樣一批人(名為三韆,但實際顯然高於這個數字,因為還有一個預備和選優的流程)脫離在魏國法度之外?
倘若真的如此,曹爽早就拿這個理由來給司馬懿父子搞一個“蓄謀造反”的罪名,直接送去斬首瞭。
結論之一:編戶時代背景下,不可能産生太多法外武林高手,更不可能達到三韆這個數字。所以司馬懿父子陰養的三韆死士,不可能是法外人士或江湖高手。
也就是說,司馬師養不起專諸、聶政和荊軻,因為沒那麼多俸祿;也不可能去養,因為“編戶齊民”的政策讓他沒這個條件。
但是話又說迴來,三國鼎立的年代,戰亂頻仍,大將養私兵,也並不是完全不存在的事。譬如東吳的顧、陸、硃、張四大傢族,都擁有人數不低的私傢兵團。陸遜死後,他的傢族私兵就由其子陸抗繼承,這支軍隊的人數,達五韆餘人之多。
▲陶部麯俑,是東漢豪強大族私傢武裝部麯或傢丁的生動寫照。來源/中國國傢博物館
隻是每個地方有其自身的特殊情況。江東地區在那個時代尚處於待開發狀態,所謂江東人,其實是三種人:第一種是真正的吳越土著,包括春鞦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的遺民和山裏的土人,即山越;第二種是秦漢以來從北方不斷遷徙進入的“舊中原人”,也就是三國時期的“江東人”,顧、陸、硃、張四大傢族都屬於第二種;第三種是漢末三國時期從北方遷徙進入的“新中原人”,如諸葛瑾就是這種情況。
因為人口大遷徙的緣故,吳國的編戶齊民政策做得很差,一直延續到東晉乃至隋,都沒有完全做到如同北方那樣的齊整。
而我們現在講的是司馬懿父子,當時他們所在的魏國,即中原地區的情況就齊整很多。中原編戶齊民的大破壞發生在後來的西晉時期,即所謂“五鬍亂華”。
也就是說,司馬傢不可能像江東的四大傢族那樣,擁有韆人以上規模的“私兵”,尤其是在曹魏中期。
那麼司馬師的“死士”不是“私兵”的話,究竟又從何而來呢?
事實上,這是司馬懿和司馬師父子之前長期掌兵的結果。
▲影視劇中司馬懿的虎符。來源/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
從227年獨立掌兵鎮壓孟達開始,到243年擊退諸葛恪,司馬懿帶兵打仗的曆史,長達十六年。
司馬師,因為父親的緣故,得以擔任中護軍,這個官職的一部分職責,就是選拔軍事人纔。據說魏國選用軍事人纔的法規,此時就由司馬師來製訂。
所以很大的可能是:司馬師利用這個權力,在軍中籠絡瞭一大批人纔。特彆是其中一部分在父親司馬懿手下乾過的退役軍人,成為瞭他用心收買的黨羽。
關於漢魏時期退伍老兵的待遇,其實有一首《十五從軍徵》。說得很是清楚——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傢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傢,鬆柏塚纍纍。”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榖,井上生旅葵。
舂榖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齣門東嚮看,淚落沾我衣。
不過畢竟是文藝作品,有些話確實比較誇張,如八十歲纔得以退伍迴傢,這個恐怕不符閤事實。因為漢代軍事體製,一個壯年人在和平時期的服役期,其實隻有一年而已,一人服兵役通常是兩次,所以一般而言不打仗的話,隻需當兩年兵。當然戰亂年代,或是特殊需要,這個當兵的時期就會有所延長。但不論如何延長,一個再優秀的兵,到瞭一定年紀,如果不能提拔(提拔的概率是很低很低的),就必須退伍,除非兵力不足萬不得已。
士兵如此,中低級的軍官也是一樣。
那麼這些人有什麼好前程呢?
司馬師此刻,就為這樣一些人(當然不是全部,而是優中選優,總人數也就三韆多一點)提供瞭好的工作崗位。
準確地說,是像撒黃豆一樣,把這些人散布在魏國國都洛陽城中及附近。司馬師和他的部下,會給這些人一些恩惠,包括給工作、給房子、給一些錢帛牛肉。
這樣的恩惠,對於司馬傢而言,就是九牛一毛灑灑水瞭。
而那些受恩的老兵及其傢人,又有誰能預想到未來某一天司馬傢會發動政變,甚至後來要殺皇帝?
▲司馬芳殘碑,與史書記載的司馬防應是同一人,也即司馬懿的父親。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簡單的很,司馬師給我們吃、給我們穿,那就是我們的大恩人,這個恩,我們必須得報(但不包括謀反)。
因為是低成本,司馬師也不可能對這些人實施什麼嚴格的軍事化訓練,更不可能搞成什麼特種部隊,他們就是退伍老兵。
事發之際,司馬師把這三韆人召集過來的時候,也不可能跟他們說:“我要奪取魏國的大權!”
其實,應該隻是讓他們去請齣瞭冷宮裏的老太後而已。
換句話說,其實聽上去很厲害的“三韆死士”,沒有一個真正是要為瞭司馬傢的宏圖偉業而奉獻自己的,基本上就是不知道自己來乾嘛的一群幫閑。
司馬傢順利奪權的勝負天平,實際上並不在這三韆人身上,而是利用瞭曹爽自身的不足,利用瞭相當一部分官員對曹爽的不滿。於是在事變發生之際,這些官員便加入司馬懿這邊,反過來又影響曹爽的判斷,以至於他最後認為應該嚮司馬懿屈服。
假如說,曹爽能強硬一點,或者事先在城內預留一員果敢的大將,遇到這種情況,此大將就會大喝一聲:“誰敢在此鬍為!如不散去,吃我一刀。”
可以想象,這三韆人立馬就會作鳥獸散,隻剩下司馬懿三父子,愣在原地。而這個時候,曹爽就可以說:“司馬公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傢翁。”司馬懿則會哭著對兒子司馬師說:“吾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父子三人。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曆史,本來就沒有什麼天生聖人,勝敗往往隻在一瞬間而已。
參考文章:
【1】《三國誌》陳壽撰、裴鬆之注,中華書局齣版,1999年2月。
【2】《晉書》 房玄齡等 撰,中華書局齣版,2000年4月。
【3】《資治通鑒》司馬光等撰 中華書局齣版,2009年6月。

bioe爆爆黑咖啡or拿鐵,“行走”的咖啡,黃金雙豆拼配,控體時尚咖!點擊下圖購買
甄選阿拉比卡+印度皇傢羅布斯塔兩種咖啡豆,7:3黃金比例配比,恰到好處提神醒腦,口感也很均衡,一杯就能享受到花果香、柑橘、奶油、巧剋力、焦糖、蜂蜜、堅果、木香等不同風味
在兩大咖啡的基礎上!添加瞭【左鏇肉堿+維生素B族】,強燃強代謝!自帶吸管,往袋中加水搖一搖即可飲用,簡單便攜,走哪喝哪!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