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劉平:行業最壞的時刻基本過去了

文|潘永堂

眼下的房地產行業,乾坤未定。

房價還要跌多久?房地產何時築底?真的要躺平?過剩後企業還有發展機會嗎?高庫存下房企還要不要拿地?眼下保安全時還要不要談發展?既然房地產未來走弱要不要加快轉型或轉行?……

眼下依舊活着的房企,都面臨上述問題的拷問,因爲這些問題的回答與落地,將決定企業下一步的走向以及命運好壞。

巧合的是,昨天行業一哥保利在一年一度股東周年會上,對老潘關注的這些問題,正好給出了“保利版本”的全部答案!

01


一般而言,老潘更愛看股東會交流因爲房企的研判,股東會比業績會的內容更“深刻、真實和理性”。

畢竟股東纔是真金白銀投入企業,相對於媒體資本市場,股東們更深切關注企業當前發展問題、效益以及下一步發展的風險、機會和企業自身做強做優做大的邏輯。

保利這次股東交流會上,根據觀點引用參會投資者的轉述,以劉平董事長爲代表的保利發展管理層,對行業和自身下一步走向給出了6個關鍵判斷。

1、論週期:這個行業最壞的時刻基本上是過去了

2、論政策,房地產行業歷史上宏觀政策最友好的階段

3,論行業,有效需求絕不會消亡,現在只是在調整(觀望)狀態

4、論機會:市場總量看是足夠的,但從結構性矛盾看還有比較大的機會

5,論轉型:保利不會像其他企業去轉型,而是選擇堅定去做好這個行業。

6,論信心:對當下房地產,還是要多給它一些信心,更要多給他一些耐心!

這6個判斷,理性與正能量滿滿。

既是保利發展對股東投資者強調企業未來發展的機會與信心,也是保利對整個行業下一步走向的理性樂觀。

通俗的說,保利,在行業信心不足時,堅定在給行業打氣,挺好!

02


轉型,是企業的關鍵路線。

在這一塊,且不說百強分化,就連同爲10強的房企,他們對轉型也高度分化。

直到今天,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爭論依舊在企業界持續討論。

但從眼下房地產行業而言,一方面反向多元化,即基於先天母胎帶來的多元化,比如從製造業、農業過來的美的置業、偉星房產、新希望地產等都還相對穩健的活着,但另一方面,從地產主業主動跨到其他行業的多元化成功案例幾乎沒有。比如開發商去造汽車,做光伏、做礦泉水、做醫藥的不僅沒成功案例,而且幾乎都爆雷了

股東會上,劉平表示:“保利發展堅定選擇去做好這個行業,不可能會去造汽車、幹別的事。”

其次,對10強內房企的轉型命題,也分化爲兩派。

老潘按照非開發類營收佔集團營收佔比來看,大致可分爲兩派。

其一,轉型第二曲線“小成派”。

即以華潤置地、龍湖、萬科、綠城、新城爲代表。

典型比如華潤的商業只做行業前三,2023年非地產開發的經營性收入已高達391億,營收收入佔15.6%,利潤佔34.4%。龍湖大家就更瞭解了,經營性收入23年營收245億,佔集團14%,但更牛的是,經營性收入的利潤佔比超過60%……應該說,地產主業營收過大,導致非開發即使營收絕對值不小即使做到行業第一,但佔比依舊過低,這也情有可原,也不必糾結。

但老潘還是提醒要用發展眼光看未來,老潘深信。

5年10年之後,華潤,龍湖、新城的經營性營收將不可小覷。

這一點,代建一哥多年的綠城管理層也表示,去年去日本拜訪三井不動產。當下的三井不動產營收結構,正好給了當下中國頭部房企轉型一個未來“樣本”。即當下三金不動產營收佔比

地產開發佔三分之一;

代建輕資產佔三分之一,

運營經營性業務佔三分之一。

顯然,地產開發營收佔比僅33%左右。

其二,堅定開發主業派。即以保利、中海、招商爲代表。

沒記錯的話,保利,中海,招商的非地產開發的營收佔總收入應該普遍不到10%,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第二曲線”還是小蝦米階段。

當然,這並非他們轉型能力不行,而只是戰略選擇不同。

他們沒有主動提前選擇做大第二曲線,而是把所有的志向、資源、人才都投入到地產開發主航道而已。

比如保利過去7、8年的發展無非四個關鍵詞——即“重回前三,進三爭一,乃至如今的高質量發展,品質時代”,其實都代表了他堅定地產主業的澎湃志向。

同樣,比如中海的利潤王,雖然總利潤被華潤超了,但地產開發賽道淨利率依舊全行業第一,2023年依舊保持可怕的13.4%的淨利率,中海一路癡迷於利潤王,已經成爲幾十年的信仰。

而關於保利中海的轉型,對他們而言,早期拿地被動的被綁定非住宅業態,當這些寫字樓,商業、長租公寓等積累到一定體量,他們也不得已去盤活做好,但這更多是“被動發展”,並非“主動戰略大布局”。

比如組織上沒有成立滿格級別的事業部,規模上沒要求激動人心的規模目標,以及沒有類似龍湖每年投入10%銷售收入注入商業地產賽道的巨大資金投入……給目標給錢給資源給人,這一點上,結局自然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但事實上,類似保利劉平董事長所言:“保利發展不會像其他企業去轉型,而是選擇鑑定去做好這個行業。”

保利的選擇,也是有自身的道理。

核心在於對比保利目前雖然是規模一哥,但2023年市佔率才3.6%,歐美房地產頭部企業市佔率都在8%左右,這一點同樣是對轉型沒有宏偉目標而癡迷於利潤王的中海也表示,未來中海市佔率還有大幅度提升空間。

顯然,堅定中國房地產10萬億量級主賽道,這是保利,中海的戰略篤定。

兩類不同的轉型態度,其實沒有誰好誰差,而是在一個10萬億量級的主業市場,有人選擇了增量存量多賽道領先的平衡活法,有人選擇了堅定超級賽道的利潤王,市佔率王,規模王的主力賽道。

選擇不同,自然結果不同!

同樣在招商蛇口,稍微有點特殊。

即因爲歷史原因,招蛇承接了自身開發歷史上以及母公司招商局下放的各種產業資源,所以招蛇的多元化有很重的“先天性”特徵,這是差異點。

眼下管理層也強調在加快佈局和轉型,比如2024年成立代建公司,加速代建規模化,並併入三大主業之一的城市服務賽道。

對多元化,招蛇也是萬般謹慎。管理層也提醒了過度多元化也是部分房企爆雷的三大原因之一。

即部分房企爆雷無非三大原因:其一是槓桿用得太狠,其二,業務過度多元化,其三,項目投資部不夠聚焦。

雖然對多元化很謹慎,但管理層也表示:“公司24年也在加大轉型力度代建和物業管理等新業務增長非常快,但第二增長曲線打造還需要時間投入沒辦法像住宅開發一樣快速佔據收入的較大比重。”

某種程度上,招蛇相對前兩派,是比較中立的存在。

03


房地產行業還是有機會的,

這對這一輪樓市調控如何看,如何應對?劉平也給出了答案。

“房地產行業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市場調整本身是一個很正常的行爲,但目前,這個行業最壞的時刻基本上是過去了,不過行業的生態、盈利的模式、發展的模式等等都迎來了調整,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企業都會面臨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在這個過程當中,保利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自己最大的確定性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

同樣在過剩時代,調控時代,保利未來發展的機會在哪裏?

劉平也給出了明確方向。

其一、 房地產行業發展到現在,從總量上來看是足夠的,而從結構性的矛盾來看,還是有比較大的市場。作爲企業,要想謀求新的發展模式,第一個戰略佈局就是如何去尋找結構性的機會。保利發展近兩年便是如此,公司的投資佈局與產品的類型也因此越來越聚焦。”

其二、市場經濟決定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問題,房地產雖然牽扯到行業和鏈條產業比較多,但也還是要看供應和需求的關係,並且這個有效需求不會消亡,現在只是在調整狀態。

劉平董事長對行業,對保利的信心,既源於保利這些年實打實的戰績,也值得其他房企反思。

反思一:

我們是否過度擔憂行業了,比如擔憂規模萎縮等,而大於了對企業自身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做強自己的的擔憂。

事實上,連行業規模第一的保利發展、利潤王的中海發展,都還在堅定地產開發主業發展,沒有大幅度、大力度轉型,那麼,對比之下,你作爲一個規模還在幾百億的中小房企,輪到到你去擔憂行業規模和後市萎縮嗎?

這顯然是過度擔憂了。

相反對自己企業模式是否做對,產品是否做強,運營是否高效卻擔憂不足,關注不足。

事實上,保利在行業持續低迷下,23年銷售4222億,是行業唯一一家過4000億的房企。同時在2024年前5月,保利繼續1313億冠領行業,比第二名中海地產多出300億……

顯然,保利,短期依舊是遙遙領先、難以超越的存在。

顯然,保利的堅定主業,是知行合一的。

反思二:

房地產總量的確過剩了,但結構性機會,機遇依舊大面積存在。對此,老潘拉通幾個數據,機會就更明朗了。

看庫存:行業狹義庫存的確都7.4億平米,但高庫存更多是差房子,同質化房子,過時的房子太多,品質剛需、品質改善依舊大面積不足。

看面積:眼下全國平均房子人均住房面積46平米,絕對值的確很高了,但實際上卻是結構性不足又大面積存在。比如深圳人均住房面積21平米,東莞27平米,廈門28平米……中國核心一二線城市人均面積其實嚴重不足,80%缺乏人居應有的品質尺度

對比漂亮國、日本都是獨棟爲主,人均面積是中國幾倍。所以,面積也沒飽和,結構性不足依舊存在大量改善機會。

看城市:現在房企抱怨市場下行,拿地沒好城市,好板塊、好地段。但事實上,機遇偏愛認知領先的人。

比如中海就是一線城市的信徒,2023年超千億拿地金額中一線城市的新增貨值佔比了60%,而2024年3月,中海上海單盤首開勁銷196億,6月,中海深圳超總單盤勁銷100.2億,篤定重倉一線城市,中海的現金流、去化率賺的滿貫。

當然你可能會說,誰都知道一線城市好,但沒錢拿啊。

但事實上,抓住非一線城市的結構性機會,特別是關注微觀板塊、片區的市場缺口的結構性機會,做缺口性,客戶真實需要的品質房子,依舊可以實現高去化。這一點最近綠城、美的置業就反覆強調過。

比如當下綠城就強調投資更聚焦項目自身的好與壞,即使2024年投資環境是沒有好城市,也沒好板塊,只有好項目。

比如好城市北京、上海、杭州這些優質城市,周邊也都有不少項目虧損面很大。反過來,義烏這種三四線城市,現在絕大部分房企都不投了,綠城今年不但投資,而且首開實現了很好的價格,動態淨利潤率達到13%。而在海南藍灣小鎮的潮鳴苑項目,淨利率甚至可以達到24%

同樣,在最近與美的置業總裁王大在交流中,大在總就表示:“不要過度關注宏觀,真正關注微觀片區市場的結構性不足的機會,關注客戶真實的核心的需求,而且以極具競爭力且合理的成本優勢做出好產品,就依舊能實現好的去化和銷售。”

顯然,對於房地產的低迷與過剩,不能一概而論;換個角度,從結構性剖開看,往往是不足,是問題,而這些痛點,恰恰也是房企針對性發力和突圍的機會。

小結


最後,潘借用劉平董事長的溫馨提示收尾,

給正在焦慮迷茫的地產人。

“對這個行業,大家還是要多給它一些信心,多給它一點耐心!”